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攝影師十大必看電影!

攝影師十大必看電影!

一個真正可以學到攝影知識的大平台!

攝影和電影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們都是關於光影的藝術。很多人喜歡看電影,或是為了消遣,娛樂,提高審美藝術水平。攝影師,攝影愛好者看電影,或多或少會帶著一點攝影視覺的敏感,去品味電影的畫面,色彩,構圖等等,去領悟光影魅力。推薦十部優秀的電影,希望可以幫助你提高自己的攝影拍攝、鑒賞水平~

1. Baraka(天地玄黃)

地區:美國

拍攝時間:1992年

片長:96分鐘

導演:朗費力加(Ron Fricke)

編劇:Constantine Nicholas/Genevieve Nicholas

類型:紀錄片

Baraka是一個古代伊斯蘭蘇非派單詞,含義是「祝福」。

這部影片在剛推出時評價極高,被一些瘋狂的影評家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紀錄片」。幾年前甚至有人聲稱如果被流放到荒島上,唯一願意攜帶的電影就是它。這部電影以地球與人類的進化,及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為題材,自始至終沒有一句對白。面前的景色究竟來自何方,完全靠觀眾自己揣摩。

據稱,導演Ron Fricke為了拍攝這部電影,帶著三人拍攝小組,花費14個月,走遍了六大洲的24個國家。共耗費四百萬美元。對於這部無需支付演員的高額出場費的電影來說,投資是相當可觀的。如此高投入的另一個原因是拍攝器材:它使用昂貴的TODD-AQ 70毫米格式。同時,本片的音樂效果極為優秀,為你帶來不可多得的視覺和聽覺雙重震撼。

Baraka中的場景,是任何一個攝影師都夢寐以求的。前一分鐘你還在為短尾猿那極似人類的臉而浮想聯翩,後一分鐘就來到了日本積雪的富士山;來不及細味印度恆河邊的火葬儀式,又在敘利亞寺廟前徘徊駐足。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因為其中的內容如此豐富,浮光掠影的瀏覽根本無法完全吸收。

除了風景之外,導演還利用電腦程式控制技術,拍攝了大量延時鏡頭,以反映曼哈頓和東京街頭的繁忙場景。這固然是動態影片的特點,但是靜態照片攝影師能不能考慮使用延時曝光效果來表達一些忙碌的景象呢?

隨這部電影上市的還有一本精美的畫冊,詳細的記錄了電影拍攝的種種有趣的經歷。同時附有大量的彩色和黑白照片。

如果非要說這部電影有什麼不足的話,它的創意和拍攝手法似乎和1983年的一部名為《Koyaanisqatsi》的電影頗為雷同。有意思的是,《Koyaanisqatsi》的導演和攝像也是這位Ron Fricke。

正如這部電影頗為怪誕的片名一樣,這是一部獻給所有懂得,並願意欣賞視覺藝術的人士的傑作。

2. Barry Lyndon(亂世兒女)

導演:Stanley Kubrick(斯坦利·庫布里克)

主演:Ryan O"Neal(瑞恩·奧尼爾),Steven Berkoff(史蒂文·伯克夫),Marisa Berenson,John Bindon,Roger Booth,Billy Boyle,Jonathan Cecil,Peter Cellier,Geoffrey Chater

上映時間:1975年

對白:英語,法語,德語

片長:184分鐘

類型:劇情,愛情,戰爭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先請教各位一個問題:那就是:誰有f0.7的鏡頭?即使是在工業發達的21世紀,這樣的東西恐怕也無處尋覓吧。或許,全世界只有一塊f0.7鏡頭——就是導演庫布里克拍攝這部《亂世兒女》所用的那一塊。

這塊珍貴的鏡頭,據說是蔡司為美國航空航天局定製的產品,不知為什麼流落到了庫布里克手中。他將這塊鏡頭稍加改裝後,安裝到了攝象機上。f0.7的巨大透光量,使得他在拍攝室內景物時可以完全使用燭光照明,而沒有任何其它的人造光源。

有了這樣的拍攝利器,這部電影無論是野外風景還是室內空間,構圖用光都極其用心,就像是一幅幅流動的精美油畫,隨便拉出一幅,都能掛到牆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有意識的採用大量的「中心構圖」,尤其在室內場景中,總是用柱子、門窗、桌椅等物品標明畫面的中心點,而那裡也正是即將展開的場景的中心,是攝影機想要引導觀眾關注的中心。從視覺心理上來說,只有在對稱發生偏轉或變動時,才會有活躍動態的感覺,這種靜止鏡頭中的標準對稱,只能產生沉悶的心理的感受。而這也正是庫布里克想要傳達的:一個死氣沉沉的社會,等級森嚴,無所事事。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8世紀的歐洲,當時英普同盟和法奧俄同盟正打得不可開交。一文不名的愛爾蘭無賴、窮小子Barry,由於機緣巧合,結識了一個富有的寡婦,並藉此擠入了上流社會。但他為了追求貴族爵位而和勛爵決鬥,最後被驅逐出英國。或許這部電影該譯作《歐洲版鹿鼎記》更合適。

在這部電影中,主角Barry Lyndon的扮演者Ryan O"Neal很好的把握了小無賴自由自在,毫無道德壓力的心情。他本人和這部電影也獲得了最佳電影藝術學員獎,最佳藝術導演獎,不列顛最佳電影獎等一系列獎項。在這部超過3個小時的電影中,至少有二三十處值得記錄為靜態畫面的場景。當然,如果你沒有以上所說的f0.7鏡頭,還是試著打幾快反光板吧。畢竟,f0.7聽上去比神話還遙遠。

3. The Conformist(順從者)

導演:Bernardo Bertolucci(伯納多·貝特魯齊)

年代:1970年

該如何形容這部情節複雜晦澀的電影呢?反覆出現的場景,周而復始的情節,或許僅僅看一遍根本無法理解。這部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後期和40年代初期的義大利,墨索里尼的權力正處於快速擴張期。有個勇敢的教授宣稱:墨索里尼遲早將成為法西斯,成為大獨裁者。雖然他的預言後來果然兌現,但是當時,秘密警察很快逮捕了這個教授,並給他安上了一項罪名:謀殺了他的一位大學老師,而這個老師是反法西斯組織的領導。這部電影的心理描寫和性暗示非常多,似乎深受弗洛伊德的影響。

這部電影可說是大導演Bernardo Bertolucci的揚名立萬之作。雖然情節編排沒有選用傳統的「開始——經過——結尾」模式,但是,攝影師Vittorio Storaro充滿靈性的拍攝,使得這部片子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極為講究的用光,罕見的拍攝角度,以及各種色彩濾鏡的使用,都使這部電影增色不少。雖然拍攝於35年以前,但是,今天的攝影師們仍舊可以從中學到許多,那就是:跳出陳舊的框框,創造自己的風格。

這位來自帕爾馬的Bertolucci導演,後來拍攝了家喻戶曉的《末代皇帝》,自己也拿到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他的其他作品還有《遮蔽天空》,《巴黎的最後探戈》等等。

4. Day of Heaven(夢斷情天)

上映時間:1978年

地區:美國

對白:英語

時長:95分鐘

類型:劇情/文藝

導演:Terrence Malick(特蘭斯·馬利克)

編劇:Terrence Malick(特蘭斯·馬利克)

主要演員:Richard Gere(李察·基爾),Brooke Adams(布魯克·亞當斯),Linda Manz(琳達·曼茲)

攝影:Néstor Almendros

製片:Jacob Brackman

靜態攝影家經常會談到所謂的「魔幻時刻」,也就是每天的黎明和黃昏。在這些時間,微弱,溫暖的日光使物體顯得分外美麗。但是對於電影攝像師來說,常常由於劇情和資金預算的限制,而無法選擇「魔幻時刻」。很顯然,沒有任何一個劇組願意花大錢請演員和工作人員呆坐一天,就為了黃昏那片刻時分的拍攝。

唯一的特例是這部拍攝於1978年的《夢斷情天》。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二十世紀初的一段三角愛情故事。導演馬利克難得的聘請到了當時的兩大著名攝像師:Nestor Almendros和Haskell Wexler。它的絕大多數鏡頭都是在黃昏拍攝的,並因此獲得了1978年的最佳攝影金像獎。

二十世紀初,比爾帶著妹妹與女友從芝加哥到德州的麥場工作。患了絕症的麥場少主人愛上了其女友,比爾將計就計,遂勸女友嫁給少主人以便繼承其遺產,不料他們竟假戲真做,產生了真感情。後來少主人以為比爾重返麥場是為了帶其妻私奔,於是在捕殺蝗蟲時放火怒燒麥田,以宣洩心中的感情。在這片麥場上,一片片美麗的風景逐漸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鋪天蓋地的蝗蟲向麥場撲來,熊熊大火在麥場上燃燒,晚霞下,金黃的麥浪起伏不定……Almendros不愧是靜態攝影師出身,蝗蟲和迫在眉尖的火焰交替出現,畫面的色調也從溫暖和浪漫轉為火熱和恐怖。

總之,這部電影的情節甚為離奇,也多少經不起推敲。但是,無法掩飾的是它傑出的視覺效果。以下是Nestor Almendros在電影殺青後的感想:

「馬利克告訴我,他要拍攝一部注重視覺效果的電影,通過視覺效果講述故事。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視覺效果的重要性,許多導演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演員上。但是,這是一部用視覺效果說話的電影。這部電影講述的是電發明之前的事,沒有電燈,因此光線常常很弱,完全依賴由窗外透進來的光線,這就是當時人們的生存狀態。」

「所謂的魔幻時刻,其實是一種委婉的說法,每天最多不過25分鐘。在這段時刻里,太陽剛剛落山,天空還沒有黑下來,卻已看不到太陽了。這段時間的光線最為柔和,常常有一種魔幻的效果。有時,我們每天只能拍攝20分鐘。但是這確實物有所值,影片效果非常美麗,浪漫。」

5. Dreams(夢)

導演:黑澤明

主演:寺尾聰 倍賞美津子 根岸季衣 原田美枝子

首映:1990年

時長:114分鐘

語言:日語

類型:劇情片

這是日本電影天皇黑澤明對夢的勾畫。全劇由八個夢組成,分別是太陽雨、桃園、風雪、隧道、烏鴉、紅色富士山、垂淚的魔鬼和水車之村。這八個夢幾乎貫穿了人類生活的所有主題,戰爭與和平、社會與人生。在不同的夢境里有著不同的場景,配合不同的色彩,把人類所面對的所有主題一一呈現。超現實的視覺效果在當年頗為引人注目。

在第一個夢境中,日本人的超現實思想和視覺美學就表露無疑。小男孩看到了狐狸新娘的出嫁儀式。另一個夢境中,幾個登山者在狂風暴雪中艱難前行。另一個夢境,一個日本軍官,帶著一臉鬼相,游弋在深不可測的隧道中。他遇上了以前指揮過的軍隊,軍隊集體立正:「第三中隊向中將報道!沒有死亡!」小日本的好戰在此顯露無疑。在接下來的一個夢中,他又走進了梵谷的名畫,並與畫家面對面的交談……

拋開小日本的民族性不談,這部電影給靜態攝影家們的最大啟示就是:要盡最大可能挖掘內心深處的想像力。很多攝影家受困於應接不暇的商業工作或「上層意見」,而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靈感。但是我認為,作為藝術工作者,攝影家總要儘可能的追逐自己的靈感吧。從攝影家的相機中出來的,不應僅是現實的反映,還應該努力反映心中的構思。本片中,黑澤明大膽的使用了極為鮮艷的色彩範圍,從明媚的春光,到陰冷的隧道,或許每個人,都有個彩色的夢吧。

總之,《夢》已經不僅僅是黑澤明個人的一種感情宣洩,在我們的感覺和感情被爛片弄得越來越遲鈍和粗糙的今天,我們其實需要的是這樣一種真實的童話,而不是那些讓人越看越蠢的傻瓜教科書。

6.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出品年代:1987

導演:Bernardo Bertolucci(伯納多·貝特魯齊)

主演:尊龍、陳冲、鄔君梅

國家:義大利、英國、中國

類別:劇情

時間:160分鐘

這又是一部貝特魯齊的電影。對於全世界任何一個導演來說,拍攝末代帝王溥儀的故事,都是巨大的挑戰。貝特魯齊成功的完成了這部跨度長達59年(從1908年到1967年)的電影,並使其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故事的氣勢宏大,色彩濃郁,場面壯觀。

故事從1950年冬天開始講述起:清王朝廢帝溥儀,作為戰犯從蘇聯被押回中國。火車抵達中蘇邊境的滿洲里火車站後,溥儀認為此去性命難保,便溜進衛生間企圖割腕自殺。中國戰犯管理所所長發現情況有異,急敲衛生間的門。敲門聲使溥儀陷入了回憶……

色彩的運用絕對是這部史詩的亮點。貝特魯奇和攝影師Vittorio Storaro使用了相當罕見的色調渲染氣氛。有人說,這部電影的真正主角不是尊龍,而是攝影師Storaro。例如,在溥儀的童年時代中,他的生活還算豐富多彩,這時的色調以桔紅色和明黃色為主。(溥儀在回憶錄中也說過,小時候,由於他身邊的絕大多數物品都是代表帝王的黃色,因此他認為所有東西本來都是黃色的。)而在「偽滿洲國」時期,電影的色調變為壓抑的靛青色。而當他受到毛主席的關懷,接受再教育的時候,色彩變為樸素的灰色。在溥儀生命的最後階段,顏色慢慢趨向柔和,暗示著這個歷經大起大落的人最後的覺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故宮取景的電影和電視劇有很多,但是能真正拍攝出故宮的宏偉莊嚴的卻沒幾個。雖然是義大利導演的作品,但是,《末代皇帝》足以給我國的眾多「清宮戲」做典範。

該片在西方上映後。立即掀起了「中國熱」。1988年,第60屆奧斯卡獎頒獎揭曉,《末代皇帝》一舉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服裝、最佳作曲、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攝影和最佳美工9項獎。

7. 大紅燈籠高高掛(Raise the Red Lantern)

導演:張藝謀

上映時間:1991

地區:中國大陸/香港

片長:125分鐘

攝影:趙非

主演:鞏俐,何賽飛,金淑媛,馬精武

原著:蘇童

美術指導:杜媛

作曲:趙季平

類型:倫理/劇情

這又是一部反映中國近代歷史的電影。與剛才的《末代皇帝》不同的是,《大紅燈籠高高掛》從導演,到編劇,再到演員,完全是咱們中國人自己的成果,而《末代皇帝》的導演是那個義大利人貝特魯齊。另外,《大紅燈籠高高掛》由香港一家電影公司拍攝,在大陸從未正式公映,《末代皇帝》卻得到了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

《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女學生頌蓮被財迷的繼母嫁給了喬宅年逾七旬的老爺,做第四房姨太太。如夫人的生活,充滿了爭風吃醋和勾心鬥角。頌蓮整天費盡心機的想博取老爺的寵愛,又要隨時提防其他姨太太的報復。三太太與喬府醫生高先生偷情,被二太太告發,在樓台上的小屋裡被害身亡。涉世不深的頌蓮想用假懷孕來博得老爺的寵幸,被小丫鬟告發,失去寵幸的頌蓮在喬家大大小小的算計下瘋了。第二年,喬府大院又娶進第五位太太……《大紅燈籠高高掛》對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制進行了批判。黑森森的大院中,暗勢力的代表喬老爺始終沒有出現正臉,但他的影響似乎無處不在,使人感到莫名的窒息。

作為一部心理片,《大紅燈籠高高掛》對色彩的運用極為講究。張藝謀不愧是攝影師出身,不同色彩基調的反覆出現,使觀眾的情緒也隨著劇情忽高忽低。喬老爺想在哪位太太的房中過夜,那位太太的門前就掛起大紅的燈籠。經典三原色沖印法的使用,使這部電影的紅色和黃色十分鮮艷,而這在西方國家的電影中是不多見的。同時,各式各樣色彩鮮艷的服裝,也使這部電影顯得更為精緻。

這部電影獲得了數不清的榮譽: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之一;義大利第四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國際影評人學會大獎、天主教影評人協會大獎、金格利造型特別獎、艾維拉諾塔特別獎;獲美國第六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義大利全國奧斯卡"大衛獎"最佳外語片大獎、最佳外語片女主角提名(鞏俐);義大利米蘭電影協會頒發觀眾評議本年度最佳外語電影第一名大獎。

8. The Third Man(第三個人)

出品年代:1949

國家:英國

類別:黑色,懸念,驚悚

導演:Carol Reed(卡羅爾·里德)

攝影:Robert Krasker(羅伯特·卡斯克)

主演:Joseph Cotten(約瑟夫·科頓),Alida Valli(阿麗達·瓦爾蒂),Orson Welles(奧森·韋爾斯),Trevor Howard(特雷弗·霍華德)

這部電影改編自英國著名小說家格拉漢姆·格林(Graham Greene)的短篇小說。描述美國通俗小說作家霍利·馬丁斯,他應朋友哈里之邀來到二戰後的維也納,這是一個被英法俄共同控制的城市,道德淪喪,到處是黑市,搶劫,暗殺。他一抵達,便驚聞哈里車禍逝世的消息,而且警方告訴他哈里是無惡不作的黑幫分子。馬丁斯無論如何都不相信好朋友是黑社會。於是,他開始追查真相,這一查果然破綻百出,有一個神秘的「第三者」是其中關鍵。同時,馬丁斯情不自禁的愛上了哈里的女友安娜。最後,哈里突然現身,使馬丁斯了解了醜陋的真相。

感謝數碼技術的應用,使這部電影有機會製作成DVD,成為黑白年代不朽的回憶。

在拍攝手法上,這恐怕是電影史上第一次將攝像機安在角落拍攝,以表達不安和焦慮的心情。同時,有意識的廣角畸變和淺景深鏡頭,也加重了影片冷酷的基調。大量光影的使用,有效地調動了觀眾的注意力。整個影片像夢魘一樣震撼,且過目難忘。

與前幾部彩色電影相比,這部黑白電影是不是顯得有些過時?但是如果你仔細看完這部影片的話,你會重新體會到黑白光影的魅力——單色的魔術。這部電影曾榮獲嘎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第23屆奧斯卡最佳攝影金像獎,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影片金獎,並被評選為英國電影史上最佳影片第一名。

9. Visions of Light(光的影像)

導演:Arnold Glassman Todd McCarthy

主演:Néstor Almendros, Michael Ballhaus, James Wong, Howe John

上映時間:1992年

地區:美國

時長:92分鐘

顏色:黑白

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部電影,應該說是「關於電影的紀錄片」更合適。在這部電影中,我們也能發現以上介紹過的多部影片。例如《夢斷情天》的攝影師Nestor Almendros,他在臨死之前接受了這部電影的短暫採訪。還有《末代皇帝》的攝影師Storaro等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導演控制攝影師的拍攝手法。例如,《Rosemary"s Baby》的導演Roman Polanski,在接受採訪時多次提到,有時僅僅需要將攝像機多移動幾個厘米,就能使影片的效果得到巨大提升。《In Cold Blood》的導演Conrad Hall,在1967年接受採訪時,提到當年是如何選擇並搭建了一個牢房,裡面囚禁的是Robert Blake扮演的殺人犯,他即將走上絞刑架。雨水不停地打在鐵窗上。Hall發現,如果攝像機放在某個特定的角度,雨滴的陰影看上去像Blake臉上的淚水。這個鏡頭後來成了影院中的催淚彈。

這部電影由數百個電影片段組成。影片結束後,你一定會深深地被攝像機背後的靈感和魔法打動。而靜態攝影師也將從中獲益匪淺。這是一部攝影科教片,數百個片段將指導你如何用光,如何選擇合適的色調,如何使你的片子成為經典。

這部電影按年代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無聲電影年代。第二部分是帶旁白的黑白電影時期。第三部分是彩色電影時期。影片最後討論了如何利用不同的色彩調動觀眾的情緒。

10. Winged Migration(鳥與夢飛翔)

首映日期:2001年

導演:Jacques Cluzaud

編劇:Jacques Perrin

主演:Jacques Perrin

類型:紀錄片

地區:法國,義大利

語言:英語,法語

時長:98分鐘

這是一部關於野生動物的紀錄片。相信很多攝影家都有過拍攝飛鳥的經歷吧。長焦加連拍?那只是小兒科。讓你看看這個瘋狂的法國導演是如何拍攝飛鳥的。

憑藉上百萬美元的經濟支持,導演Cluzaud僱用了四百五十人的拍攝隊伍。拍攝工具包括熱氣球,小型滑翔機,甚至偽裝成飛鳥形狀,內藏攝像機的小型飛機。在第一年內,他們基本不拍攝,只是跟著鳥到處遷徙,和這些鳥混得很熟,使得這些鳥對他們不再警覺。之後的兩年,他們的拍攝團隊(其中包括五十人的鳥類專家)跟蹤這群飛鳥,穿越四十個國家,並將所有結果濃縮在98分鐘的電影中,平均每225分鐘素材只取一分鐘。效果自然極為真實感人。

在觀看中,觀眾似乎和鳥一起飛起來,翱翔在天空。穿過湖泊,穿過田野,穿過沼澤,穿過大海,飛越峽谷,飛越雪山,飛越城市,飛越農莊,聆聽低低的鳴叫,聆聽翅膀劃破空氣的聲音,看到它們身上細小的羽毛在風中閃動,在雪中撲飛,在油污中掙扎。這真是人類前所未有的體驗,相信每一個看過該片的人都終生難忘。

當然,絕大多數攝影師和業餘愛好者沒有時間,更沒有資金隨著飛鳥東奔西走。我們手裡,可能只有一台相機和一個三腳架。事實上,這部電影提示我們:值得拍攝的東西其實有很多。或者說,至少要保持對於大自然的關注和熱愛。有時,花費上億元打造的魔法效果(比如《魔戒》系列和《星球大戰》系列),並不如大自然的傑作更能打動觀眾,關鍵就看你是否注意。

DVD版本附送50分鐘的幕後花絮。從中看到,攝製組不惜時間,馴化了一批小鳥,使它們習慣飛機的轟鳴聲,用於拍攝在航空母艦和工廠那幾場戲。攝影師需要和初生的小雁培養感覺,模仿它們的鳴叫,跟它們一起游泳,讓它們認為攝影師它們的一員。正是這種不可思議的耐心的感情培養,才有了那些如此近距離而又真實的鏡頭展現給我們。作為一部紀錄片,《鳥與夢飛行》在法國能達到250萬人次的票房,並不是偶然的。絕美的畫面,得體的配樂。震撼人心的鏡頭,就是一部完整又完美的交響樂。

親,這篇文章對您有用,來個再走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攝影微刊 的精彩文章:

驚呆!外國人是這樣拍孕照的,超有愛!
新生兒家庭紀實攝影一組,收藏

TAG:兒童攝影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