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紅軍長征對寧夏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性貢獻

紅軍長征對寧夏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性貢獻

紅軍長征對寧夏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性貢獻

俞雪峰

1935年8月到1936年10月,紅二十五軍、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4支紅色鐵流先後經過寧夏這片塞上熱土。1936年5月,紅軍西方野戰軍西征再度進入寧夏的鹽池、同心、海原等地,並且在這裡活動達半年之久。寧夏是紅軍活動時間較長的地區之一,也是長征最後結束的地方。紅軍在寧夏征戰期間,廣泛宣傳和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並進行了大量獨創性的革命活動:首創回民自治政府;拓展革命根據地,建立紅色政權和革命武裝;大量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實現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這些活動不僅對寧夏人民的革命鬥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在紅軍長征史上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1936年5月,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為迎接長征途中的紅二、四方面軍展開「西征」,進入甘、寧交界的豫旺、海原一帶回民聚居區,在此過程中,針對西北地區特點,中共中央專門制定《關於少數民族中黨的基本方針》,提出:「紅軍今後在中國西北部的活動,所到之處不能同少數民族脫離關係,因此爭取少數民族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蘇維埃政府領導下,對於中國革命勝利前途有決定的意義。」在《總政治部關於回民工作的指示》《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對回族人民宣言》等文件中,均以回族與漢族聯合起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相號召。紅一軍團在寧夏成立了回民工作團,紅十五軍團建立回民獨立師。少數民族人民在中共幫助下還建立了自己的政權,1936年10月,在同心清真大寺成立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自治政府成立後,積極動員一切人力、物力、財力,保障紅軍供給,總共徵得糧食6萬斤,籌措銀元8萬塊,毛皮衣1000多件。紅二方面軍進入寧夏後,自治政府迅速為部隊提供了充足的補給。

同心、海原回民眾多,為爭取回民支持,紅軍專門頒布《回民區域政治工作》,規定部隊進入回族村莊前須先派代表與阿訇接洽,得到同意後方能進入;並規定不得借用回民的生活用品,禁止食用豬肉等尊重回民習俗和宗教信仰的「三大禁條、四項注意」,要求部隊嚴格遵守。同時倡導學習迴文,尊重少數民族文化,西征期間,要求每個戰士應學會幾句回語,以便進行回民工作。紅軍還請回族阿訇將有關民族政策翻譯成阿拉伯文,展開廣泛的針對性宣傳工作。在同心王家團庄、海原高崖、關橋等回漢雜居的地方,紅軍宴請駐地周圍群眾時,為尊重回民習俗,特備清真單桌。紅軍民族平等的政策得到少數民族群眾的回報,各族民眾為紅軍提供了大量的糧食等物資援助,被譽為「紅軍長征的加油站」。各族群眾還為紅軍輸送了不少新生力量,僅同心海原兩縣紅軍就增員4000多人。

由於歷史上民族關係緊張造成的隔閡,紅軍長征在少數民族地區面臨著十分複雜的形勢,能不能順利通過情況複雜的各少數民族地區,是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一次嚴峻考驗。面對這樣一個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支大軍從未面臨和解決過的難題,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堅持正確的民族觀,以民族平等這一基本方針為基礎,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特點採取一系列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成功地爭取了少數民族群眾的支持,為紅軍長征勝利乃至中國革命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其意義深遠而偉大。

一、是長征期間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共產黨以中華民族的解放與繁榮為己任,從成立之初,就開始對我國民族問題進行探索,直到紅軍長征前,由於我黨尚未具體接觸民族問題的實際,因此,這些探索僅限於理論範疇。1935年10月,紅軍開始戰略大轉移,紅軍進入寧夏回民地區後,創造性地開展了民族工作,頒布了一系列嚴明的民族地區工作紀律,制定了許多符合我國實際的民族宗教政策,幫助創建了我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回民自治政府,極大地豐富了黨的民族統戰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從而把黨在紅軍長征時期的民族工作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黨和紅軍在寧夏開展的民族工作概而述之,主要有這樣幾點:第一,制定回民地區工作紀律,頒布民族宗教政策。如《回民地區守則》《總政治部關於回民工作的指示》等;第二,尊重回族的風俗習慣,密切紅軍與回族群眾的關係。如在同心縣與洪壽林教長建立了密切關係,贈「回漢兄弟,親如一家」緞匾; 第三,幫助回族民眾組織革命武裝,建立紅色政權。1936年10月20日,在同心清真大寺建立了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是紅軍西征勝利的產物,是紅軍貫徹黨的民族自決方針,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具體體現,是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在回族聚居區的最初嘗試。

二、把陝北蘇區拓展成為陝甘寧革命根據地

中央紅軍長征勝利抵達陝北蘇區後,黨中央進一步確定了把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地區。但由於陝北地區屬黃土高原,山巒連綿,溝壑縱橫,災荒頻仍,地僻民貧,經濟十分落後,因此,無法保證龐大的黨政機關和軍隊的物資供應,難以獨擔革命根據地的重任。在這種情況下,如不圖發展,則難以生存。為了實現黨中央的這一戰略意圖,紅軍曾於1936年2月至5月,橫渡黃河進行東征作戰。當東征因種種原因受阻回師後,黨中央和毛澤東便把擴展根據地的戰略眼光投向了陝北以西的甘、寧交界地區。5月14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在延川太相寺召開了團以上幹部會議,總結了東征,部署了西征。西征的戰略目的是為了打退蔣介石軍隊對陝北蘇區的圍攻,鞏固和擴大革命根據地,迎接尚在長征途中的二、四方面軍北上,實現三大主力會師,並爭取東北軍等國民黨軍隊停止內戰,團結抗日。

5月18日,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發布了西征命令和作戰計劃,並組成「中國人民抗日紅軍西方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西征紅軍由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紅二十八軍、紅八十一師、騎兵團等部隊組成,共17000人。5月19日,西方野戰軍分左、右兩路向甘肅東部、寧夏南部挺進,一路勢如破竹。左路軍紅一軍團於6月初攻佔了甘肅的曲子、環縣、洪德城等地,進入寧夏境內。西征戰役是紅軍長征期間的一次重大戰略行動,因為其主要戰場在寧夏,西方野戰軍總部也設在同心,而且西征部隊在寧夏地區活動長達半年之久,因此它對寧夏人民革命鬥爭的促進更為直接,影響更為深遠,尤其是西征紅軍在寧夏地區開展的建黨、建政活動中所發揮的歷史作用更為重要。

西征部隊在寧夏創建了鹽池、豫旺、固北3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和中共鹽池、豫旺、固原、海原4個縣委。從而使這一廣大地區成為革命老區,特別是鹽池解放和黨政機構建立後,就成為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7年10月,陝甘寧邊區成立以後,鹽池縣即歸邊區政府所轄,直到全國解放。寧夏老區人民為鞏固陝甘寧革命根據地和爭取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有力地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建立統一戰線是黨領導中國革命的重要戰略決策,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在西征期間,高度重視統戰工作。毛澤東曾先後給東北軍和西北軍的許多高級將領寫了大量的親筆信,闡明我黨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並把團結爭取東北軍及寧夏「二馬」,早日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為西征的重要戰略目的之一。

西方野戰軍全體將士認真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根據野戰軍政治部關於「要爭取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不僅僅是依靠紅軍打天下,而且要爭取白軍到我們這邊來」的指示,在佔領了寧夏廣大地區後,積極開展以團結爭取東北軍為主的統戰工作。野戰軍總部首先向部隊詳細介紹東北軍的歷史,分析了東北軍普遍存在抗日的要求以及想打回老家去的思想狀況,教每個指戰員學唱抗日救亡歌曲,學習戰場喊話,並在各部隊都建立統戰工作機構,培訓統戰工作骨幹。東北軍與紅軍剛接觸時,由於對紅軍的戰鬥力缺乏了解,估計不足,總想較量一下。在這種情況下,紅軍將士將統戰工作與軍事鬥爭緊密結合,以鬥爭求和談。7月初,東北軍騎兵軍軍長何柱國令所部在六盤山附近進攻紅軍。西方野戰軍根據毛澤東同志《關於西征戰役的作戰原則》的要求,按照「對何柱國指揮進剿之全部東北軍,宜決定消滅其一部,這樣並不會妨礙大局,反有利於大局」的指示,給予英勇反擊,消滅其幾個連,不久又全部釋放了俘虜。通過幾次戰鬥接觸,東北軍意識到和紅軍繼續打下去只能消耗自己的實力,無異自取滅亡,因此無心再戰。紅軍部隊抓住有利時機,在兩軍陣前喊話,宣傳我黨的抗日政策和主張,講解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和保存國防實力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道理。通過雙方的直接接觸,從連排長的會談,很快發展到團師級軍官的來往和談判。最終使雙方達成了「互不侵擾、避免衝突」的停戰協定。通過談判和接觸,雙方陣前出現沒有槍聲和炮聲、只有歌聲和談笑聲的奇特場景。兩軍之間白天互相對話,晚上一起唱救亡歌曲,開聯歡會,互通有無,互贈禮品。當蔣介石嫡系胡宗南監督迫使東北軍不得不向紅軍進攻時,他們就事先通知紅軍,朝天放槍。我黨的統一戰線政策使交戰雙方化干戈為玉帛,變敵人為朋友,顯示出無比的威力。

在團結爭取東北軍的同時,紅軍部隊也加緊了對寧夏馬鴻賓部的統戰攻勢。9月中旬,紅八十一師將馬鴻賓的三十五師二○五團圍困於李旺堡,馬鴻賓向南京求援,蔣介石令東北軍前往解救,張學良極感為難,找紅軍西安辦事處的葉劍英商量對策,葉劍英發電建議黨中央從爭取東北軍和馬家軍參加抗日的大計出發,放出二○五團。當二○五團退出李旺時,紅軍部隊在清水河東岸敲鑼打鼓、列隊歡送,東北軍和馬家軍都被共產黨和紅軍的博大襟懷與抗日救國的一片赤誠所感動。

由於紅軍在西征期間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創造性地開展了工作,通過對東北軍和馬鴻賓部的積極爭取,儘力團結,以誠相待,使他們對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紅軍逐漸產生了依賴感,對我黨的抗日主張和有關政策逐步加深了認識。因此,當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即將發動西安事變時,已對共產黨和紅軍所能給予他們的支持作了充分的估計,並將此作為最後下定決心的重要依據之一。在西安事變已成事實及蔣介石被活捉的情況下,他們首先採取的行動便是電告延安,共商對策,與共產黨共同協商和解決事變引發的種種難題。可以說,紅軍西征期間在寧夏地區廣泛開展的統一戰線工作,是西安事變發生的重要誘因,它有力地促使國共兩黨再次攜手合作,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旗下,共赴國難,一起殺向抗日疆場。曾深受紅軍統戰工作影響的馬鴻賓將軍,在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西北、解放寧夏時,率部投誠起義,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深入學習和研究紅軍征戰寧夏期間的革命活動以及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正確解決民族問題的成功實踐,對於繼承和發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大力弘揚「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夏精神,以激發我區各族人民的光榮感和自豪感,從而加速我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中衛市文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寧夏檔案博覽 的精彩文章:

TAG:寧夏檔案博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