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億人有12萬個姓,日本那些五花八門的姓氏只是為了應付差事
日本人初次見面要通報姓名,現在看起來這平淡無奇,可是在明治維新以前卻不是這樣。
沒有姓的人
100多年以前,日本的農民、商人和手藝人是沒有姓的,這隻要翻看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的戶口簿就可以知道,那上面極少有人姓名齊全,什麼「甚兵衛」啦、「半助」啦等等,都是名而不是姓。江戶時代末期以前,能正式稱姓的人只限於少數貴族、武士、神官或者特別准許的人,例如大商人、村長和對國家有貢獻的平民等。誰如果獲准稱姓佩刀,那將是一種禮遇。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貴者有姓,賤者有名無姓的情況,是因為當時社會認為武士是特別了不起的人,他們不能與平民混而不分,所以官方對平民稱姓做了限制,以示身份有別。對於當時的平民來說,姓這個東西全然沒有實際意義。例如個名叫太郎作的長工為姓青木的大地主幹活,這個長工儘管沒有姓,可是大家都叫他「青木的太郎作」,誰也沒感到有什麼不方便。
國家的命令
就在平民習慣於有名無姓的時候,明治維新以後的官府已經感到由於國民無姓,給人口統計帶來了不便,因此於明治三年(1870年)作出了「任何一位國民都可以稱姓」的規定,可是由於舊習慣的束縛,幾乎沒有什麼平民主動稱姓,五年後官府不得不發布命令硬性規定:「每個國民都必須有姓」,並說這是「日本國民的義務」。人們這才慌了手腳,各人隨便取一個姓應付差事。各自出於不同的考慮,人們的取姓方法五花八門,有以出生地、居住地為姓者,松下、山口、田中、三木等姓就是這樣來的;有的人喜愛以動物名或植物名為姓,如平目、海老等姓實際上是魚名;有以寺廟名或官職名為姓者;有一種「隨名姓」,即取以前著名武士的名為姓,以示敬意,如酒井、本多等姓即來自武士名;還有的人自己不取姓,而是就便隨村長姓,以此表示親近,這就是某些村莊姓單一的原因。有些姓在中國人看來不是什麼高雅的字眼,如龜田、豬頭、犬養、牛屎、牛尿等,但日本人並不在意。
12萬個姓
日本人究竟有多少個姓呢?據統計,多達12萬,如果你了解13.8億中國人只不過有6000個姓那末你就會覺得1.2億日本人卻擁有12萬個姓,實在是出乎意料。大部分日本人的姓用漢字表記,但也有用假名(日文的字母)表記的,以漢字表記的姓多為兩個字,少部分為一個字或三個字。除了十個大姓(佐藤、鈴木、田中、山本、小林、渡邊、齋藤、中村、伊藤、高橋)和400個常見姓容易辨認之外,對其它姓名人們往往分不清哪是姓,哪是名。即使同一個漢字,在發音上可以有「音讀」和「訓讀」兩種不同的方法。


TAG:貳柒零貳歷史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