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狗年漫話狗文化 義犬的那些傳說你知道嗎?

狗年漫話狗文化 義犬的那些傳說你知道嗎?

農曆戊戌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狗年即將來臨,作為六畜之一,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也是人類忠貞不渝的朋友。中國古代就流傳著許多義犬救主、義犬伸冤、義犬報恩、神犬驅邪的故事和傳說,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人們不僅將狗列入十二生肖,還將其視為最神奇、最忠實的人類保護神,由此可見狗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狗的起源與演變

今天的狗源於何處?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狗的種類繁多,據說有400多種,從體型巨大、性格兇猛的藏獒到小巧玲瓏、性情溫順的寵物狗,不同犬種之間差別巨大。這些脾性、外形迥異的動物最初究竟來自何處,這個問題難倒了大批研究者,就連《物種起源》的作者達爾文對此也無計可施,他甚至悲觀地說:「大多數家養動物的起源,也許會永遠曖昧不明。」

狗與狼、狐狸和豺等類似的動物都屬於犬科,據科學家研究,真正的犬科動物首次出現在500萬至700萬年前,它們開始用四個腳趾行走,第五個腳趾逐漸退化,並且趾間比較靠緊,據說這種結構最適合奔跑、捕獵。

梳理古今中外專家學者的不同觀點,狗的起源大致如下:

一、遠古野生狗的後代。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獵殺、分享了大型動物後,野狗也會聞風而至,尋覓被人類丟棄的動物骨頭和殘留。經過漫長時間的進化和磨合,野狗與人類之間建立了一種親密、依賴和合作的關係,它們為了獲得食物,可以幫人類狩獵、放牧甚至看家護院,野狗逐漸進化為家犬。

二、由中國狼、印度狼、歐洲狼和北美狼馴化而來。這些狼馴化為不同類型的狗,目前全球各地常見的犬種,大都是由這些不同類型的狗繁衍而來的,這種觀點與如今犬種的多樣性非常吻合。

三、狼、豺等犬科動物雜交的後代。狼、豺等犬科動物基本形態相似,雜交以後可以繁育後代。當人類處於原始狩獵游牧時代時,經常在宿營地附近丟棄大量的廢棄食物,吸引了大批犬科動物在此覓食,人類後來由遊獵轉為定居時,這些動物仍在人類活動區域出沒。經過長時間的進化,這些犬科動物逐漸變成人類社會的附屬,並演化成今天的家犬,這種觀點與第一種有些相似。

按照以上幾種觀點,今天的家犬是由遠古時代的野狗、狼和豺等不同犬科動物進化演變而來,但事情真相究竟如何,科學界並未達成共識。隨著科學發展和時代進步,對於這個問題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義犬的故事和傳說

在我國古代的歷史筆記、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有很多關於義犬的故事,這些與主人患難與共的義犬常常讓人感慨,這也是如今人們喜歡養寵物的一個主要原因。

晉代《搜神記》卷二十有則《義犬冢》的故事,說三國時有個叫李信純的人,養了一條狗「黑龍」。李信純很喜歡這條狗,「行坐相隨,飲饌之間,皆分與食」。

有一天,李信純在城外喝得酩酊大醉,醉倒在路邊草叢中。太守出來打獵,看見田野里的草很長,就派人放火燒草。狗看見大火向主人燒過來,就用嘴拖拉他離開,但醉中的李信純一動沒動。附近有一條小溪,狗就跑進溪水中浸濕身體,然後回來將水灑到主人身上,如此往返多次,主人得救了,「黑龍」卻累死在主人身旁。

李信純醒來,了解了當時的情況,悲傷地哭了起來。太守十分憐憫這條狗,說:「犬之報恩甚於人。人不知恩,豈如犬乎!」於是讓人備辦了棺材衣服把狗安葬了。

《聊齋志異》中也有兩篇關於義犬的故事,皆短小精悍。其中一篇講山東周村有個商人,到蕪湖經商賺了大錢,遇見一屠夫殺狗,商人見其可憐,便花雙倍價錢將其買了下來。回鄉途中商人被強盜搶劫,強盜用毛氈把他裹起來拋入江中,那隻狗也跳到水中,用嘴咬著毛氈,和主人一起浮沉,最終商人獲救。後來狗還幫助主人抓住強盜,要回了被搶的財物。蒲松齡在故事結尾這樣寫道:「嗚呼!一犬也,而報恩如是,世無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我們可以看出,蒲松齡的感慨與《義犬冢》幾乎如出一轍,都是憤怒地鞭撻了某些道德敗壞的衣冠禽獸。

滿族也有一個義犬救主的傳說。相傳努爾哈赤年輕時曾在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手下任職,後來李成梁要殺掉他,努爾哈赤倉皇出逃,被義犬所救。努爾哈赤不忘義犬捨身相救之恩,遂告誡後世子孫,對狗永遠不許傷害。滿族人對這條戒規世代相傳,據說至今不吃狗肉。關於這段傳說,清史學者閻崇年在《明亡清興六十年》一書中曾經提及,可見流傳甚廣。

近代人們比較熟悉的義犬可能就是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的狗了。當致遠艦被日軍魚雷擊中將要沉沒時,管帶鄧世昌與全船官兵250人同時墜海。部下扔給鄧世昌救生圈,但鄧抱必死之心,堅推不就。晚清的海軍軍官大都是留洋出身,生活西化,鄧世昌在艦上養了兩隻狗,此時也隨主人一起墜海。據史料記載:「此二犬希圖搭救世昌,乃銜其臂不令沉沒。世昌推去之。此犬竟游回再銜其發以圖拯救,世昌終於抱犬同沉。」

兩隻義犬也與主人一道名垂青史。

古詩文和小說里的狗

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我國養狗歷史悠久,又是詩的國度,所以中國古詩里詠及之處特別多。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當屬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了,內容我們非常熟悉:「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前兩句寫詩人在路上和投宿時的所感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但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中見情。我們可以想像,此間犬吠聲一定是兩度響起,第一次是陌生詩人叩門投宿,犬吠報警;第二次是家人夜歸,犬吠報喜。在這首詩里,詩人略去如何投宿等細節,直接跳躍到夜深就寢,然後聽見犬吠打破靜夜之聲。當然,除此之外肯定還有風雪聲、叩門聲、柴門開關聲和家人問答聲等等,詩人雖然未曾親眼目睹,但從這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一幅風雪歸人的畫面。

雞鳴犬吠歷來是社會安定的象徵,《老子》中有「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之句,原意是即使兩國百姓住得很近,交往密切,連雞狗的叫聲都混在一起,卻也從沒發生過戰爭——以今天的目光看,這才是理想的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

中國古詩中描寫犬吠的詩句數不勝數,呂徽之《詠犬》詩寫道:「風恬月朗眠花影,吏不叩門門戶靜;何事曉來吠一聲,有人采汲門前井。」月朗星稀的夜晚非常安靜,卧在花影中睡覺的小狗突然叫了一聲,抬頭一看,原來是常來汲水的老熟人,於是又倒頭睡去。此外,還有陸遊「喔喔雞鳴樹,狺狺犬吠籬」、陶淵明「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劉長卿「犬吠寒煙里,鴉鳴夕照中」等等,都描繪了一幅恬靜、悠閑的田園風光。

與詩歌相比,中國古典小說里狗的形象出現不多,有名有姓者大概只有《西遊記》里的哮天犬。

在《西遊記》里,哮天犬是二郎神楊戩手下神獸,曾一口撲倒過孫悟空,書中這樣寫道:「(孫悟空)被二郎爺爺的細犬趕上,照腿肚子上咬了一口,又扯了一跤。」哮天犬第二次出場是第六十三回制服九頭蟲一段:「那怪急鎩翅,掠到邊前,要咬二郎;半腰裡才伸出一個頭來,被那頭細犬,攛上去,汪的一口,把頭血淋淋的咬將下來。那怪物負痛逃生,徑投北海去。」

哮天犬在民間俗稱「天狗」,古代科技不發達,人們以為日食、月食現象都是天狗在作怪,古代出現日食、月食時,老百姓有敲打鑼鼓趕天狗的習俗,至今坊間也還有「天狗吃月亮」的俗語。

其實哮天犬的原型是中國傳統的獵犬細犬,豢養細犬在我國由來已久,至少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細犬主要有山東和陝西兩大種系,山東細犬也叫山東細狗,產于山東聊城、濟寧一帶,體形呈流線型,體重30公斤左右,頭長而狹窄,既有很強的爆發力和持久的耐力,又有極好的柔韌性,可做獵犬,也可做看護犬;陝西細犬主要生長在關中地區,頭小腿長腰細,體型與獵豹極為相似,也是非常優秀的獵犬。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狗不僅僅是一種動物,更是一種符號和象徵。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12道極具地方特色美食,吃起來都停不住嘴,做法還很簡單
冬令時節,流感愈後,家庭清補不上火佳品——白菜豆腐丸子湯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