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讓孩子的童年「與眾不同」

別讓孩子的童年「與眾不同」

案例1:年僅10歲的小峰,因為請同學代寫作業被老師要求見家長,竟然想喝農藥自殺。搶救脫險後說「就是不想活了。」一個十歲的小孩從口中說出這樣的言語,真的讓人震驚。

案例2:一個8、9歲的孩子,因為要求家長買某玩具,家長拒絕,孩子跳樓自殺。這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真實的案例。

屢屢可見的悲劇,暴露出當代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令人擔憂!怎麼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成為所有家長面臨的一大難題。

正好昨天也無意間看到了一位北大畢業研究生寫給父母的信,全篇一共一萬五千字,信中描述了筆者從記事開始到現在與父母溝通的障礙所在,而且已經12個年頭沒有回家,6個年頭沒與父母聯繫。想想筆者已30多歲,父母也是60歲左右的老年人了,但是看到筆者經歷的事情以及父母的做法和言語後,筆者和老人都讓人心疼。

孩子成長過程中,一些家長發現孩子越來越自私、倔強、自閉、冷漠或衝動,有攻擊性,但多數家長認為孩子還小,長大自然會懂事,其實不是這樣。如果發現孩子有變化我們一定要先審視一下孩子的生長環境、教育方式、家長的處世態度、受到過哪些心理創傷等等,找出原因,及時干預。因為兒童、青少年期孩子的心理可塑性強,有些問題及時糾正和正確引導很容易糾正。任其發展很可能造成孩子終生人格異常。一項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發現:很多人的心理障礙,包括神經症、適應障礙、社交恐懼,甚至學習問題等,都與早期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

別讓孩子的童年「與眾不同」,首先要審視自己,再正視孩子!

1、不讓自己的孩子在童年摔倒一次並不是「愛」,而是「害」,對孩子來說外面的世界充滿了新鮮感,不能讓自己所謂的「愛」變成束縛孩子探索世界的藤條!當孩子在馬上完成一件事的時候,父母覺得對自己的孩子有風險,便幫助孩子完成了,那麼我想問一下,孩子付出90%的努力你真的有好好正視么?如果這種做法成為一種習慣,可能之後的歲月里,孩子付出90%的努力就是為了讓你幫助完成最後的10%,換言之,是一種習慣亦或是惰性。孩子小時候摔了幾個小跟頭肯定要比長大後摔一大跤好得多,也許小時候摔的幾個跟頭能讓孩子避免以後摔大跤。所以適當的時候要放手,不要讓自己對孩子的「愛」逐步轉變為「害」!

2、不要把自己想法強行灌輸給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在還沒建立起認知的基礎上,一定不要對孩子說「聽我的就對了」、「等你長大了你就知道了」等等的話語,當父母的任務不是讓孩子變成你的迷你版,而是幫助孩子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完善他們的想法。第一,這是一種逃避的做法;第二,這是一種不尊重孩子的做法;第三,這是對自己的否定。讓孩子做一件違背他自己意願的事情,為什麼不能給出理由?為什麼不敢說出理由?想得到收益但是不需要投入成本?世界上哪有這麼好的事情,如果有的話,我只想說:「請叫上我!」(哈哈哈~~)

3、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都好幾十歲的人還談什麼成長」,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孩子和我們所處的年代和環境都有很大的區別,尤其是在這樣經濟技術等快速發展的年代裡,當年我們的「線性變化」早已輸給了現在的「指數變化」,尤其是思想的進步。在這樣的信息化時代里,不要覺得自己孩子那麼小,懂什麼啊,也許在你孩子玩ipad的時候,你的想法就已經跟不上你自己孩子的了,所以我們的思想必須與時俱進,否則在孩子思想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全力以赴,只能是儘力而為。

孩子的童年期就彷彿一顆大樹的樹根,亦或是大樓的地基,當家長的一定要重視起來,我所列舉的幾條也許不適用於所有的孩子,但是我相信這三點是各位家長是不能忽視的。每個人的童年都會留有一些回憶,但這些回憶卻不見得都是美好的。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小小的挫折,都有可能在幼小的心靈上刻下傷痕。在心理上受過傷害的兒童,在其成長中所遭受的思想和心理阻滯,甚至比在肉體上受過傷害的兒童更大。因為心理上的傷害是對兒童自尊心的破壞。尤其是性格內向的孩子。通常情況下,童年的心理創傷會伴隨這個人的一生,隨著日後的生活,其影響力在成年後也許會放大、也許會減弱,但影響力會始終存在。

So,別讓孩子的童年「與眾不同」!

(以上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任何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前教育用品博覽會 的精彩文章:

TAG:學前教育用品博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