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衛中:「吾土與吾鄉」的家園夢想
任衛中
泥土學校校長
有中國夯土第一人之稱
被學術界譽為素人建築師
環保的初心
任衛中是安吉本地人,曾是安吉縣港航局的一名職工。年輕時,他經歷了當地的河水污染,為了吃到更健康的水,他每天早上都去山上背水下來喝。然而,這畢竟是一種權宜之計,家鄉的環境不能這樣下去。於是,從那時起,他便下決心要為環保做點事。
任衛中與他的生態屋
2002年,獲得福特汽車環保獎和省傑出青年志願者稱號的他第一次提出了建築農村「生態屋」的構想:「農村地區盲目追求工業化的建造方法、模仿流行的城市建築風格,並幾乎無一例外地使用混凝土和磚建造農村住宅,是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和鄉村面貌千篇一律的主要原因。隨著傳統建造技術和工藝的遺失,多樣化的鄉土文化也在迅速消亡。」
之後,任衛中開始了漫長的「試驗」。他個人出資,既當設計師,又做泥瓦匠,設計建造了四幢生態屋,並建立了一套獨創體系以適應各地差異。他建造的房子用的是傳統的夯土技術與材質,自然、樸素、從容。
2005年,任衛中設計建造的「生態屋一號」拔地而起,前後施工只用了四個月時間。一號屋一進大門九是一個微型露天四合院,中央挖了一個一平方米左右的清淺小池,池中挖了一口水井,上鋪低矮木橋。這口井是一個天然的冰箱,可以調節氣溫,夏天還可以冰啤酒、冰西瓜。院內幾處石、杉、竹、籬,屋前階下石子漫成甬路。陽光下,他種的蔬菜長得旺盛。
他還對廚房垃圾進行嚴格分類,蔬菜邊葉、瓜果皮用於堆肥,剩菜剩飯則用來養雞。他從傳統農法中汲取靈感,參照國外「一米園地」的做法,用一米見方的木盒做堆肥箱,堆滿一定數量後即用泥土覆蓋,然後種上菜,菜皮腐爛後又轉化成肥料。半年的試驗結果證明,此方法可靠有效——蔬菜長勢良好,土壤中也不見蟲子。目前這一技術已經在一些村莊展開了試點工程。
為什麼是土?
任衛中之所以鍾情於泥土,主要是因為泥土是一種特別環保的材料。工業時代造成的大量消耗、浪費及大規模的建房活動使各種資源都有可能變得短缺,而資源採掘和材料加工的過程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不同的是,地球上的泥土頗為豐富,利用泥土建成的建築不會改變泥土的性能,有朝一日房子的「壽數」到了,它也不會帶來建築垃圾負擔,而是「來自塵土,歸於塵土」,材料能循環利用。
泥土夯築
蕭山區個別鄉鎮蓋起了一排排整齊的「新民居」。這些三層高的農宅牆體用磚頭和水泥砌成,被大紅瓷磚包裹著,窗戶多為鋁合金包裹著的單層玻璃。它們大多佔地120平方米,造價30萬至40萬元。相比起來,任衛中的「生態屋」具有更大優勢:只需三到四個月時間,花費6萬至7萬元便能就地建起一幢「生態屋」;廢料改造的「生態屋」更快,只需一個月,且花費3萬到4萬元便能建成。例如,三號屋佔地267平方米,有六間標準住宿房,算上內部的精裝修,造價僅13萬元左右。
輕質粘土製作
再者,村民在建房過程中相互幫助,今天張三蓋房子請李四、王五,等李四家建房子,反過來又來請張三,通過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交往,即使一個身無分文的人也能建得起房子。在「生態屋」的建造過程中,任衛中還把那些快要隨著現代化之風飄散開去的大工匠們召集到了一起,讓他們把手藝再施展起來,把徒弟再帶起來。因為只有本鄉本土的人才最熟悉這裡建築材料的性子——土是黏的還是乾的,井要挖到幾米才見水,牆要築到幾多厚才抗得住這裡常有的颱風和暴雨。
七年探索
遺憾的是,大眾對泥土缺乏足夠的認識,對泥土建築存在誤解。村民疑疑惑惑:「土木結構只有『過時』的房子才會用。」因此,實踐的目的部分也是出於為泥土正名——運用泥土也能建成高品質的房子。
任衛中的生態屋
傳統的夯土建築存在著牆體開裂、室內掉土、外牆易受風雨侵蝕等毛病,開裂的原因主要有粘土比例過高、施工時泥土濕度大、夯築密實度不夠。在安吉的實踐中,任衛中特意對每幢房子的夯土材料做了不同的配比,並加入石灰作為固化劑,以探明材料最佳的成分配比。
任衛中的生態屋
一號屋的牆基是門前的卵石,房屋外牆就是腳下的生土,摻20%黃泥、5%石灰,用模板夯實。兩層屋頂之間用粽葉、穀殼、蘆花等做隔熱材料。「全都是我們腳下的原始材料。」一號屋竣工已十年,目前沒有出現裂縫。
傳統鄉間「土屋」內的陰暗、潮濕,在任衛中的「生態屋」里不見蹤影。進入一號屋室內,一層廳堂打破傳統民居的閉塞格局,大膽開窗,引入穿堂風。「陽光廊」則是二層的別緻設計,用了大量的玻璃材料,冬天陽光直射取暖,夏天則鋪上了隔熱泡沫板。
二號屋包含簡單裝修在內造價6.5萬元,建築面積約為200㎡,利用農民拆除的舊屋架作為其結構骨架。建造重點是圍護結構和功能分區,以滿足現代人的居住要求。此次嘗試旨在對農村舊房的改造利用提供借鑒。在使用功能上二號屋作農民會館之用,可以用於舉辦農村農事諸如打年糕、舉辦婚禮等活動,或者開展農村公共活動。
三號屋舒適性最好,同時兼具現代性。四號屋針對先前的三個生態屋受到的關於目前農村土地資源稀缺、取土會破壞生態環境的質疑,通過在室內開挖地下室來獲得夯土牆體的原料,並利用地下室作為貯藏間。另外,盛夏期間的地下室也是一個避暑的場所。其面層則採用了當地鄉村隨處可見的竹子。
任衛中的生態屋
2012年,他將自己已建成的5幢房子及院子中的農田、竹林定義為一個微縮版的農村,包含旅館、會館、民居、倉庫和廣場,功能齊備。在院子里可以種植蔬菜、飼養雞鴨,形成一個生態鏈,生活垃圾幾乎零排放。實地考察過「生態屋」建築的專家們紛紛表示出對「生態屋」的強烈支持,尤其對其環保性能讚不絕口。
農民會館
從早些年夯土材料的實踐,到輕質粘土作為保溫材料的運用,任衛中實踐的內容越來越廣。泥土不僅能築牆,同樣具備裝飾性,目前他已把泥土運用到鄉村度假酒店做飾面,受到用戶歡迎。
泥土學校
2017年,任衛中在安吉縣劍山村創辦了泥土學校,致力於泥土建築技術的推廣,為鄉建培養技術人才。之所以叫「泥土學校」,是因為整所學校的建造原料是泥土和木質材料,由任衛中自行籌款建設,招募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的建築設計師和大學老師,每期招12人,截至目前,他的學生已有百餘人。
泥土攪拌
在「泥土學校」,所有學員除了需要自付住宿費和餐費外,技術的教授費用全免,學員們學成回去後,在實踐的過程中若遇到問題,任衛中也會親自到現場進行指導。有設計師向清華大學文學教授格非推薦後,格非老師把自己的書房改成了夯土牆,感覺效果很好。青海古城保護項目用上了他的夯土技術,計劃建100多幢土樓,目前一幢已完工。
學生製作泥土地板
同時,作為「兩山」重要思想誕生地的安吉縣也有許多人關注夯土技術,一批民宿項目的設計者、建設者也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充分使用該項技術。「我準備在安吉投資民宿,到『泥土學校』參觀學習後,我下定決心就用泥土來做這個項目。」原舍民宿負責人朱勝萱說。
近年來,在中國的鄉村,可以接受這種新鄉土建造理念的畢竟不多。任衛中希望能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夯土技術,讓泥土材質成為普通老百姓能夠欣然選擇的一種建築材料。
吾土與吾鄉
2013年底,任衛中受成都遠洋太古里總設計師郝琳的邀請,去清華作了一次講座。郝琳為他的演講取了一個貼切又響亮的標題:「吾土吾鄉」。從此,每次去外地講座,任衛中一概採用這一標題。直到2017年申請「邁向生態文明,向環保先峰致敬」資助項目時,項目名稱仍舊如此。最終,項目在與全國230個競爭對手的比拼中脫穎而出,並且通過評比和現場答辯,獲得了第一名和整整100萬元的資助。
任衛中的生態屋
這100萬元的資助來得並不輕鬆。2008年,任衛中試圖申請某基金會8萬元的經費,用於推廣土房項目,卻被告之不屬於環保項目,應找建設部門;建設部門又讓他找牆改辦;牆改辦則將他推回到建設部門;也沒有一家房產公司,材料商肯出贊助。找錢的不易促使他潛心泥土技術,靠技術養活了自己。
後來,一汽大眾出巨資資助環保,環保部、中華環保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等組成的專家評審組一致看好任衛中的項目,才使一直不起眼的項目浮出了水面。
任衛中的生態屋
100萬元該怎麼用?任衛中和朋友一合計,決定先開通一個公眾號,告訴天下人,大家都可以通過微信報名,獲得免費學習建土房子的機會。「吾土吾鄉」和「吾鄉吾土」都被註冊,小珂同學提議,不妨用「吾土與吾鄉」試試,結果成功了。小珂同學看過林語堂寫的「吾國與吾民」,啟發便是由此而來。
100萬元的資金預算方案包含三個「100」:100名泥水匠,短期培訓能使他們的泥土技術飛速提高;100名急需建土房子的返鄉人士,培訓他們把土房子的環保理念帶入鄉村;100 名在校博士、碩土及本科生,培訓他們在高校推廣相應的知識。還有拍攝視頻、編寫施工手冊、改進課堂設施,使來不了的人可以通過網上學習。
關於泥土學校進一步的招生信息
後續發布的內容
吾土與吾鄉


TAG:鄉村文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