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觀鳥攝影寫美文,豐厚大獎等您拿!快和「地球之腎」來場親密接觸

觀鳥攝影寫美文,豐厚大獎等您拿!快和「地球之腎」來場親密接觸

翔安彭厝海濱

杏林灣濕地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

你知道嗎?

廈門有3.73萬公頃濕地

(2010年普查數據)

東坑水庫

五緣灣濕地公園

2月2日是第22個世界濕地日

本屆世界濕地日的宣傳主題是

「濕地——城鎮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濕地日宣傳活動暨廈門濕地體驗節

上周末在園博苑正式啟動

該活動由福建省林業廳主辦、廈門市市政園林局等單位協辦,廈門市濕地保護中心(廈門市園博園景區管理處)等單位承辦。

福建省林業廳副廳長歐陽德、廈門市市政園林局(林業局)局長龔建陽等領導來到體驗節現場,和市民朋友一起,為廈門的生態文明建設加油鼓勁。

本次體驗節內容豐富↓↓

綠色濕地觀鳥一日行

濕地和鳥類關係十分密切,2月2日園博苑內開展的觀鳥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參與。在濕地觀鳥手工DIY區,小朋友和家長們一起玩鳥類識別拼圖遊戲,還可以用黏土製作小鳥及鳥窩,非常有趣。

世界濕地日宣傳展

時間:2月2日-2月21日

地點:園博苑園博廣場(春節假期移到民族風情園活動區)

內容:展出濕地相關生物、風景等科普知識以及攝影作品,兼具藝術性和科普性。

福建省林業廳副廳長歐陽德表示:

多年來,廈門市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作,積極推動濕地保護與恢復、濕地生態監測、生態環境整治、濕地公園建設等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濕地保護修復工作要貫徹「全面保護、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方針,堅持保護、修復、新建、利用並重,堅持「先補後占、佔用平衡」,在加強上下功夫,在落實上見成效。

一是抓法治,解決好法規不健全的問題。

二是打基礎,解決好源頭工作不到位的問題。

三是嚴監管,解決好問責不力的問題。

四重宣傳,解決好濕地保護勢單力薄的問題。

省林業廳副廳長歐陽德致辭

市市政園林局(林業局)局長龔建陽表示:

多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將其列為我市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行動的重點任務之一,列為黨政領導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

濕地保護修復工作任重道遠,我市要繼續按照國務院和省政府的相關要求:

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原則,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

堅持全面保護、分級管理的原則,將全市所有濕地納入保護範圍;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發動社會各界參與濕地保護與修復;

堅持綜合協調、分工負責的原則,充分發揮林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水利、農業、海洋等濕地主管部門職能作用;

堅持注重成效、嚴格考核的原則,將濕地保護修復成效納入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領導幹部的考評體系。

市市政園林局(林業局)局長龔建陽致辭

鏈接

保護「地球之腎」,廈門做了這些事

近年來,我市在大力推進城市建設的同時,通過補充平衡的方式,濕地總面積一直保持在3.73萬公頃。今年,我市將配合省林業廳對全市濕地面積再次進行普查,並推動一系列濕地修復工程建設。

規劃

構建平台編製規劃杏林灣等已完成修復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濕地的保護和修復工作。

2016年,廈門市園博園景區管理處加掛廈門市濕地保護中心牌子,濕地保護工作有了專門的工作機構。2017年我市建立濕地保護修復聯席會議制度,構建了工作平台,建立工作機制。

2017年我市組織編製了《廈門市濕地保護規劃》《廈門市濱海濕地保護與修復方案》《廈門市水系生態藍線管理辦法》等規範,逐步構建了濕地保護修復的規劃體系。同時,我市積極推動濕地修復工程,完成了杏林灣、下潭尾、海滄灣及相關小流域的濕地保護修復工程。

水鳥

生態小島造棲息地水鳥數量不斷增加

2013年起,市市政園林局(市林業局)陸續對杏林灣濕地內的紫水雞棲息島和園博園生態島濕地進行生態修復,在杏林灣生態島鏈北部的生態小島圍堰營造小面積人工濕地供紫水雞棲息。工程完成後,生態效果顯現,島上發現了多年未出現的紫水雞蹤影,有十幾隻。

去年,市市政園林局(市林業局)投入300多萬元,開展了第二次濕地修復工作,包括拆除部分建築、建設觀鳥屋1座、水平台1座、景觀橋1座、淺灘圍堰1項、湖心島駁岸1項、喬灌木及水生植物種植等。目前,水域修復生態效果開始呈現,棲息地的水鳥數量不斷增加。

紫水雞 林植 攝

海岸線

人造沙灘種紅樹林 生物景觀多樣性豐富

市海洋與漁業局牽頭海洋濕地修復,全市已累計修復岸線30公里,建成人造沙灘100多萬平方米,種植紅樹林57萬平方米,退墾還海8.58平方公里,累計完成清淤1.68億立方米,增迦納潮量2100多萬立方米。

其中,下潭尾濱海紅樹林濕地保護與修復項目一期工程已完成,整治面積125公頃,完成了回潮養殖清退、灘面清理,形成適宜紅樹林生長的沿岸及人工灘涂,種植紅樹林約46公頃,建設紅樹林育種中心一座,生物多樣性水平顯著提升;二期工程規劃面積約245公頃,其中種植紅樹林約36公頃。

隨著下潭尾紅樹林濱海濕地公園的建設,紅樹林生態功能已有效顯現,目前,周圍灘涂物種數量增多,生物量增大,生物群落結構及食物網趨向複雜,食物豐富,吸引大批鳥類(包括白鷺、紅嘴鷗和紅嘴巨燕鷗)前來覓食,灘涂上魚類和蟹類成群,生物景觀多樣性豐富。

溪流

消除城市黑臭水體

市水利局牽頭小流域濕地整治,我市已全面劃定河湖生態藍線,劃定了我市主要河流(水庫、溪流、管渠)的水系生態藍線保護範圍,制訂了《廈門市水系藍線管理辦法》,規範河湖水系空間管理。

去年,我市對9條主要河流全面進行安全生態水系建設,目前已完成251公里。此外,按照溪流管養機制,將我市9條主要溪流納入養護範圍,實行社會化養護。翔安區將村級水塘、汀溪水庫乾渠,海滄區將排洪渠等全部納入溪流養護範圍,實現全覆蓋。

近年來,我市已消除6處城市黑臭水體,完成生豬退養,開展河道「三亂」專項整治,治理了農村生活污水,清退了涉河洗砂場。

去年我市河、湖水環境質量普遍改善,水質狀況得到提升,省級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小流域國省控考核及有獎促治斷面年度水質達標率72.7%,較前年提高9.1個百分點,其中澳溪、蓮花溪、西源溪水質達到Ⅲ類,過芸溪、九溪水質分別達到Ⅳ類、Ⅴ類。

徐光輝 攝

廈門晚報記者 謝雨真 林依文

責任編輯 楊鷺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廈門市市政園林局 的精彩文章:

TAG:廈門市市政園林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