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無邊功德,即一心自性;以心空故,畢竟清凈(下)

無邊功德,即一心自性;以心空故,畢竟清凈(下)

如《首楞嚴經》頌云: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所以《華嚴疏》云:

空有二法,俱稱真之理,則有與空皆性空也。

《鈔釋》云:

空有稱真之理者,此空是外空,若以理空對外空,外空離法,是斷滅空,理空即名為真空。若以外空亦心現,亦由對色,滅色方顯,則此斷空,從緣無性,即性空也。故十八空中明大者,謂十方空,即十方虛空,亦是性空矣。所以千聖付囑,難遇機緣,若對上根,豁然可驗。如寒山子詩云:自古多少聖,語路苦叮嚀;人根性不等,高下有利鈍;真佛不肯信,置功抂受困;不如心凈明,便是心王印。

先德云:

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入道要門。此心門者,三世之佛祖,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法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諸法,無有缺少。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更無別心。心無形色,無根無住。無生無滅,亦無覺觀可行。若有可觀行者,即是受想行識,非是本心,皆是有為功用。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

如《華嚴經》中,文殊童子化五百童子,發菩提心唯一人。善財童子,達本心原,游一百一十城,問菩提萬行,所學三昧門,皆如幻化而無實體。故知從心所生,皆同幻化。但直了真心,自然真實。

如《唯識樞要》云:

依境教理行果,五唯識中,此論「有」義,但明境唯識,舍離心外取境,一切境不離心故;

有義但說教唯識,成論本教,釋彼說故;有義但取理唯識,成立本教所說之理,分別唯識性相故;有義但取行唯識,明五位修唯識行故;有義但取果唯識,求大果故,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故。乃至今釋彼說,唯取教理說,依教理成彼性相,性相即攝一切盡故,一切皆取,於理為勝。是知唯識之理,成佛正宗,但以理該羅,無法不是。

故云萬法唯識,述宗鏡之正意,窮祖佛之本懷,唯以一法逗一機,更無別旨。

故《法華經》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大涅盤經》云:

師子吼者,是決定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又云: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版權聲明:

本文為網路採集文章,由玉泉禪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文章|永明延壽禪師

圖片|玉泉禪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三界火宅,慈悲起誓
修行豈能馬馬虎虎就可成功?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