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茯甘五味姜辛湯治咳嗽案

茯甘五味姜辛湯治咳嗽案

侯某、男、30歲,同事的家人,曾於2017年12月10日因腰部兩腎部涼就診,僅予桂附地黃丸便痊癒。後以生脈飲合參苓白朮散(湯劑)7劑,治其地圖苔(已愈)。

2018年1月17日又因咳嗽為主訴就診。患者自述,每於夜間咳嗽,需服氨溴索方能入睡,但也並不能整夜安睡,藥效過後易嗆咳。刻診,喉中有痰,色白吐少;無惡寒怕冷,無鼻音;口不渴,飲水少。地圖苔已無,苔滑,略有齒痕。右脈滑略數,左脈滑。

擬,茯甘五味姜辛湯加桂枝7劑。茯苓20g,桂枝15g,五味子10g,乾薑15g,細辛10g,炙甘草15g。

2018年2月4日隨訪:患者葯後霍然而愈,葯未服盡便已痊癒,但仍堅持服用完。

不得不感嘆「藥物對證,一碗湯;葯不對證,論船裝」,僅僅六味小方便有大效,其使用過程真可謂是「一劑知,兩劑已」。

思考: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有云:脈雙弦者寒也……脈偏弦者飲也……脈弦數者,有寒飲。加之患者起於夜間發病,故而診為痰飲咳嗽。又有「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故而取用茯甘五味姜辛湯,因伴有嗆咳,故而加桂枝治其「沖氣上逆」。

關於「茯甘五味姜辛湯」:

苓甘五味姜辛湯,因含「姜辛味」,故而被廣泛應用於治療痰飲咳嗽中。亦可看做小青龍湯的簡化方,故而又被廣泛應用於小青龍湯證的善後。實踐證明,也是的確高效。實際追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二者的確有關係。先是以小青龍湯治支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卧,其形如腫,謂之支飲)的咳逆倚息(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龍湯主之)為患,後以小青龍湯去麻黃、白芍、半夏,加桂枝治氣上沖,加茯苓治小便難,合成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之後若有胸滿、咳嗽,再去桂枝加乾薑、五味子合成苓甘五味姜辛湯(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如此一步步增減,方成苓甘五味姜辛湯。

相關條文鏈接:

《金匱要略》篇: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痛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卧,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脈偏弦者飲也。

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

脈弦數者,有寒飲,冬夏難治。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龍湯主之。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雛杏小講堂 的精彩文章:

TAG:雛杏小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