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忻州衣著服飾——披掛服

忻州衣著服飾——披掛服

披肩

披肩是上衣的一種附屬物,披在肩部,有實用披肩和裝飾披肩兩類。

實用披肩主要用於肩部摩擦較大的重體力勞動者,如抬杠、抬轎、挑擔、拉車等。披肩襯在肩部,既減輕衣服磨損,又可保護肩部。一般用多層厚布密線縫衲。圓形常見,套於脖頸,苫於雙肩,前面開口,帶子繫結。是勞動時實用的肩墊子。

裝飾披肩舊時多為婦女使用,是顯示高貴的裝飾物。形式多樣。比較複雜的猶如一件背心,前後披掛至膝部。周邊滾鑲精細,中部刺繡華麗,兩側繫結帶子,下面飾有流蘇。流暢自如似長帶,如西裝之領帶,兩端一樣。繞過脖子,從肩部前面自然下垂,左右對稱,帶角飾有珠鈴,胸前襟結系在一塊。也有的從胸前纏繞到背後,再從雙臂上飄下,猶如兩條彩練。這兩種披肩較少見。常見的披肩是菱形。左右苫在雙肩部,前後兩角披於胸前背後。中間留頸口,前面開縫繫結。刺繡圖案多為雲邊,周邊飾以珠絡。舊俗婦女多在婚宴等重大場合穿披肩。現今成年女性多已不用,一些小姑娘偶有所用。現今常見一些城鄉婦女將方頭巾對角摺疊後,披在後肩。更有專門織制的毛線、絲綢等大披肩在市場出售,其對角摺疊為三角形披在肩頭,兩角自兩臂下垂,另一角在背後垂至腰際,尤顯典雅豪華。騎車疾馳,風拂披肩;如燕似蝙,飄然若仙。

另一種披在肩上的物件,叫搭褳或錢叉子。用厚粗布縫製而成,前後開口,內可裝錢幣和日用品。舊時,外出行旅經商者將其搭於肩頭上,十分方便。

圍嘴

忻州各地俗稱「涎水牌牌」或「憨水牌牌」,是幼兒戴在胸脯上,用以防止流口水,滲濕衣服,傷及皮膚的裝飾物。套在脖頸上,遮苫前後左右,如果胸前部分被涎水滴濕,可隨時轉到肩部或背後。

荷包

荷包是用來裝錢物的小包,也可當作香囊或飾物,存放在懷內或懸掛於腰間。其種類有香草荷包、腰圓荷包、雞心荷包、葫蘆荷包等形制。荷包口用帶子束扎,製作工藝有刺繡、緙綉、織錦等多種。

農村老人吸蘭花煙,其煙葉裝在一個小布袋裡,外面飾有刺繡圖案,另配玉片等裝飾物,即是荷包的一種。舊俗綉荷包,是女孩子閨中必修的針線活功夫。各縣均有《綉荷包》的民歌流傳,原平民歌《綉荷包》:「春季里先綉牡丹花,旁邊再把孔雀加。富貴牡丹紅彤彤,孔雀它開了屏。夏季里繡的是荷花,下邊再把鯉魚加;君子荷花玉亭亭,鯽魚它跳龍門。秋季里繡的是菊花,兩邊再見蝴蝶結;仙骨菊花黃盈盈,蝴蝶它入了夢。冬季里繡的是梅花,上邊再把喜鵲加;傲雪梅花鬧騰騰,喜鵲它靈如神。」

男子腰間佩戴荷包,源於古代。唐宋時官員盛行佩魚制度,腰佩小袋,稱魚符。清代盛行披掛,《清稗類鈔·服飾》記載:「某尚書丰儀絕美,妝飾亦趨時。每出,一腰帶必綴以檳榔、荷包、鏡、扇、四喜、平金諸袋。」一個外出的男子腰帶上掛帶的東西那麼多,其中即有荷包,足見當時男子對佩戴荷包的重視。直到現今,每到端午節,忻州小孩身上都要掛飾裝有艾葉、蒲草、雄黃、桂皮、皂角及其它香料的小袋子,稱作香囊,有避邪驅蟲功用。此即古代荷包掛飾的傳承。

腰帶

腰帶是中國古代服飾有機組成部件之一。古人腰帶大致有兩種。一種絲織原料製作,稱紳帶,也稱大帶,用以官服上用來插放朝見皇帝的笏板。

另一種用皮革製成,用來系靴或掛佩,原叫革帶。源自春秋戰國時期,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所引進的北方少數民族服裝佩飾。革帶製作工藝考究,通常鑲嵌許多金銀珠寶作裝飾。帶的兩端,用特製的鉤子聯結,稱帶鉤,製作原料初為石、骨、木、藤等,後漸次發展為金、玉、銅、鐵。有的鏤刻各種紋飾,有的鑲嵌珠玉琉璃。古云:「滿堂皆坐,視鉤各異。」帶鉤成為炫耀富貴的時尚象徵物。

平民腰帶多用熟牛皮製成,稱韋帶,「布衣韋帶」成為庶民通稱。日常生活中,庶民韋帶又發展出「圍腰」,又稱「搭膊」。長約七尺,寬約杈開的五指,稱「一手」。用皮革、絹或攢線製作,繫於衣外,可存放錢物。明代樂伎藝人裝常見。類似搭膊的,還有纏袋,纏在腰間,以盛錢物,民初在忻州民間尚可見到。

原平民歌《走口外》:「(男)一頂這青緞帽殼頭上戴,身挎上包袱我可就走口外;(女)上前去拉住丈夫絲鸞帶,兩眼兒哭得俺淚腮腮。」這裡的「絲鸞帶」,是流行於忻州的絲線編結綵帶。適應禦寒需要,忻定原和寧武一帶遠途經商之人,習慣用一幅長布,寬約尺數,三折成手掌寬窄,系在腰間,內裹錢幣等物,肚臍部朝外扎一花結,既安全保暖,又風雅時尚。

紐扣

忻州民間衣扣,質料有玉、金、銀、銅、玻璃、琉璃、骨、木、布等,現代多採用彩色有機材料。形狀有球體、半球體、扁平體、圓形、方形、菱形、多邊形,五花八門,難盡其詳。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核桃疙瘩」扣子,又叫「桃疙瘩」扣子。此扣是先將細長布條縫成滾圓帶子,後將帶子穿插打結。最後成形的扣子,是兩股圓帶的尾端從結的同一處穿出,頂端形成一個結構複雜,頗像核桃的疙瘩。扣母也用圓布帶編結,將圓帶對摺,頂端空出適當環圈,將其他部分縫連即可。製作疙瘩扣,稱「挑扣門」。舊俗講究上衣穿著,很注意扣子的裝飾作用。婦女們將扣子與扣母的兩根尾帶留得很長,在衣襟上綴好扣子和扣母,再將長尾盤旋成花卉、盤團或雲紋等,以增美感。

直到上世紀50年代,「核桃疙瘩」扣子仍是忻州鄉間衣服主要配件。妻子總要親自給丈夫剪裁縫製衣服,把精心編製的核桃疙瘩扣縫上。據說其中寓意,就是把丈夫的心用這桃狀的結給「拴住」。

新世紀初唐裝和中式上衣再度風行,「核桃疙瘩」扣子又進入了男士服裝佩飾序列。適穿寬鬆的休閑服裝,成為大多數中青年喜愛的穿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美忻州 的精彩文章:

世界奇觀—寧武萬年冰洞
河曲罕見的百子圖,見者得福!

TAG:大美忻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