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決定明朝國運的時刻,此人挺身而出保住半壁江山

決定明朝國運的時刻,此人挺身而出保住半壁江山

明朝奉行天子守國門的策略,所以京城一直距離北方前線不遠,主要是為了方便抵禦蒙古的進攻和騷擾。但是有些時候,也很容易受到蒙古騎兵攻擊。明朝最危險的時刻莫過於土木堡之變以後的局勢。

土木之變是自從明朝開國以來最為慘重的一次軍事失利。具體多麼慘呢?第一個就是皇帝被蒙古人俘虜了;與皇帝一起隨軍出征的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幾個大學士和朝廷主要負責官員大約五十人全部戰死;當時出征皇帝帶走了京城最為精銳的三大營,已經周邊的一線作戰部隊,但是現在已經全部埋藏在土木堡了,這些軍事力量是明朝壓箱底的軍事力量,但是現在都全軍覆沒了。

這個時候明朝的情況就是,皇帝被俘,大臣戰死,精銳覆沒,朝廷上下一直沒有管事兒的人。

大臣死了不要緊,反正當官的人多,隨時可以替補。皇帝也不打緊,想當皇帝的人比想當官的還多,可以在立一個。但是軍隊就可怕,這個一時半會兒那裡整著這麼多軍隊,所以朝廷的許多大臣開始思考南遷了。

當時的代理皇帝是個新手,也沒啥經驗;面對著一團亂麻的形勢,也沒有啥主意。

大臣們在朝會上都是沉默不語,畢竟現在說啥都不好。打吧沒兵,逃吧又是千古罵名;大家都是讀書人,有時候還是要面子的。

終於有一位大臣,提出了南遷的方案;就是說大家把北京城放棄,整體搬到南京算了。這樣憑藉長江,足以守住。

就在這個時候,兵部侍郎于謙挺身而出,大喊一句:建議南遷者,斬。

這一句就把整個朝廷給鎮住了。于謙說:獨不見南宋呼。意思說:難道朝堂上的大臣看不到偏安江南的宋朝嗎?現在雖然皇帝被俘,大軍敗退;這個時候要做的就是團結和調動軍事力量前來保衛北京,提振全軍士氣;而不是南遷,一旦南遷,必定失去整個北方,那麼從此大明朝從了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有何臉面去見地下的朱元璋。

于謙的一番話,得到了皇帝和許多大臣的認同;於是大政方針就是守衛北京城。

兵部侍郎出身的于謙開始兼任京城的守衛總指揮,這一刻他從文臣變成了一個統帥。

面對京城的兵力空虛,于謙命令直隸和浙江的備操軍和備倭軍的限期趕到京城,京城周圍能動的軍隊,全部朝向北京方向聚攏。

其次,安撫京城內部民眾的情緒,提高民眾的信心,使得人心安定。

經過短短一個月的準備,北京周邊聚集了將近20萬的部隊,而且糧食儲備充足。這個北京城嚴陣以待,等待蒙古也先的進攻。

當蒙古的首領也先率領大軍進攻北京時,他以為明朝的首都此時就是他的囊中之物,因為大明最為精銳的軍隊已經被他全部埋藏在土木堡了。此時面對京城的老弱病殘,他是志得意滿,準備重新早就元朝的榮光。

但是他算錯了,此時的京城軍隊已經不是老弱病殘,而是將近20萬的生力軍。他們對蒙古充滿了仇恨,就等著也先的到來。

當明朝的二十萬軍隊分別列陣與京城九門之外的時候,就決定了也先的敗局。文官出身的于謙,第一次穿上了盔甲,他和軍隊站在一起,站在北京城的九門之外,準備與也先決一死戰。

這一次經過浴血奮戰,也先被擊退,他再造元朝盛世的美夢沒有實現。

于謙用於他的智慧和信心,捍衛了明朝的半壁江山。避免了南宋的悲劇。

明朝一代:唯此國士無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航嘉小董說 的精彩文章:

生死抉擇時刻,袁世凱為什麼選擇了慈禧太后?
手握30萬農民軍的李自成,為何離開北京後快速滅亡

TAG:航嘉小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