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刺客,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豫讓篇
豫讓
豫讓,古代晉國人。早些時候,曾經侍奉范氏和中行氏兩家大臣。後來范氏和中行氏被智伯所滅,豫讓便去奉事智伯。智伯特別地尊重他,並委以重任。
但好景不長,智伯去攻打趙襄子,原本是約著單挑的,可是到面對面準備開戰的時候,才發現趙襄子後面還跟著韓、魏兩國的軍隊,單挑變成了一挑三,最終寡不敵眾,智伯被團滅,智伯的國土也被三家瓜分了。
趙襄子性情變態且殘暴,他最憎恨智伯,便把他的頭蓋骨漆成飲具用來喝酒!
圖為宋理宗頭骨被蒙古人做成的飲具
趙襄子這種不文明的行為,除了拉仇恨,根本沒有別的作用。
......
雖然智伯死了,但他的家臣能就此罷休嗎?趙襄子攤上事兒了。
豫讓沒有戰死,潛逃到山中。過了些時日,覺得這樣躲著也不是事兒,並感嘆著說了句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而這句話就是出自豫讓之口—「女為悅己者容!」
.......
什麼?!說半天,豫讓是女的?!
不是豫讓,我系阿星!
其實不是哈,豫讓是妥妥的漢子。豫讓的原話是這樣的:「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智哥是我的知己),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豫讓其實是名門之後,飽覽詩書,並不是個武人。殺趙襄子也只能智取,不能正面剛。
於是豫讓更名改姓,偽裝成受過刑的人,進入趙襄子宮中修整廁所,身上藏著匕首,伺機幹掉他。這個計劃其實是合理的,就算你襄子多行蹤詭秘,那總得上個廁所吧。這個計劃似乎是萬無一失!
果然,趙襄子準備上廁所去,可變態之人的第六感總是那麼強(請參考Gary Oldman在《這個殺手不太冷》中飾演的那個警察),遠遠就覺得有人要刺殺他。
Gary Oldman
俗話說人有三急,能讓內急的趙襄子止步,說明他心裡的不安程度相當嚴重。他命令衛士對現場的雜役逐個搜查,懷揣利刃的豫讓當場被捕。
趙襄子那泡尿也嚇了回去,在廁所現場辦公審訊犯人。豫讓神色坦然:我就是豫讓!來你家修廁所就是為了殺你,給我智哥報仇!
豫讓當場被捕
左右的侍衛就圍上來控制了豫讓,並準備要把他殺掉。
但變態歸變態,襄子還是有點胸懷的,於是就制止了侍衛:「他是義士,我謹慎小心地迴避他就是了。況且智伯死後沒有繼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報仇,這是天下的賢人啊。」最後還是把豫讓放走了。
這招玩得太漂亮了,現在整個晉國都知道他的大仁大義,包括以前隸屬於智伯的百姓也被感動的唏哩嘩啦,紛紛來投奔趙氏。
但對於豫讓來說,一切並沒有結束,他已將自身生存的價值與替智伯報仇緊緊捆綁在一起。只要他活著,這事兒就不算完。
問題是,廁所行刺事件後豫讓成了名人,走到哪裡都會遇到圍觀。照這個樣子下去,別說刺殺趙襄子,就是上街買把菜刀,也得讓人給舉報了。
後來豫讓失蹤了。大家都找不到他了。
但市井上卻多了一名新乞丐,他的面容全是傷疤,用漆(可能是一種有毒的塗料)塗得如鬼魅一般,並使自己的肌膚腫爛,像得了癩瘡。
這個乞丐的聲音也是嘶啞恐怖,因為他吞了火炭。
豫讓吞炭
沒錯,這個乞丐就是豫讓!就連他的妻子也不認識他了。
很狗血的是,路上遇見他的朋友,還是被辨認出來了,說:「你不是豫讓嗎?」
豫讓回答說:「是我。」
朋友為他流著眼淚說:「我說兄弟,憑著您的才能,先假裝去侍奉趙襄子,襄子一定會親近寵愛您。等到這個時候,您再把他做了,難道不是更容易嗎?何苦自殘到這樣的地步呢?」
豫讓說:「託身侍奉人家以後,又要殺掉他,這是懷著異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選擇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困難的,可是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後世的那些懷著異心侍奉國君的臣子感到慚愧!」
豫讓說完就走了。
從行刺手段來看,那位朋友的說法更靠譜,而豫讓的卻略顯「蹩腳」。
但是為了道義和知己,豫讓可以忍受世人無法想像的痛苦,甚至可以犧牲生命,但絕不採用有損於忠義的手段。
行刺的結果已經不是豫讓的終極目的,而是行刺本身以及過程中所體現的忠義、無畏,特別是行刺事件給後世遺留的精神財富,才是他的追求。
影視劇中的豫讓形象
不久,襄子正趕上外出,豫讓潛藏在他必定經過的橋下。襄子來到橋上,馬受驚,變態的第六感又來了,襄子說:「這一定是豫讓。」
邢台的豫讓橋
派人去查問,果然是豫讓。於是襄子就怒了,指責他說:「我說大哥您不是假仗義嗎?您曾經不是侍奉過范氏、中行氏嗎?智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您不替他們報仇,反而託身為智伯的家臣。現在智伯已經死了,您為什麼單單對他忠心耿耿,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呢?!」
豫讓說:「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智伯,他把我當作國土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土那樣報答他!」
襄子喟然長嘆,流著淚說:「唉呀,豫讓先生!您為智伯報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寬恕你,也足夠了。您該自己作個打算,我可不能再放過您了!」便命令士兵上前把他包圍。
豫讓再次被捕
豫讓說:「以前那次您寬恕了我,普天下沒有誰不稱道您的賢明。今天的事,我本當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幾下,這樣也就達到我報仇的意願了,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恨了。雖然我不敢指望您答應我的要求,但我還是冒昧地說出我的這個心意!」
襄子聽了,非常佩服他的俠義,就脫下自己的衣服派人拿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使出全身的力氣,多次跳起來擊刺它,說:「這樣就可報答智伯於九泉之下了!」於是以劍自殺。
豫讓刺衣
豫讓自殺那天,趙國有志之士聽到這個消息,都為他哭泣。
看完故事,不僅趙國有志之士哭泣,我也是紅了眼眶。感嘆世上還有這樣忠烈之人!豫讓用這種「國士之風」詮釋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士為知己者死」!
令人唏噓的是,當今社會似乎沒有繼承這樣的風骨節氣,更多的是「士為知己者裝死,女為悅己者整容」,矯飾造作大行其道。
滿口都是親愛的,對誰都稱兄道弟。
在你孤獨彷徨之時,又有誰陪在你身邊?
在你身陷患難之時,又有誰為你伸出援手?
或者你問問自己,你又曾經為了誰傾盡所有、竭盡全力?
我們更熟悉的是「女為說己者容」,因為這個沒什麼難度;「士為知己者死」卻鮮有被說起......
「兄弟,你看我這笑容像是害你的嗎?」
敬錄一首唐人胡曾的詩作《豫讓橋》,作為文章的結尾:
豫讓酬恩歲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橋上行人過,誰有當時國士心?


TAG:RedMas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