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一篇文章,讓你了解昌都的一切!

用一篇文章,讓你了解昌都的一切!

昌都,一個居於藏東的獨特地方

這裡的一切實在是讓人無法割捨

不信,暢暢嘟嘟帶你來看看

悠久歷史,文明之源

作為康巴文化的腹地,昌都是與祖國內地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門戶,在民族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眾多價值極高的古代遺存和人文景觀,展示著昌都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康巴風情。作為西藏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昌都是西藏百萬農奴翻身解放的革命老區,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滄桑巨變。

卡若遺址

卡若遺址發現於1977年,是迄今為止西藏高原保存最完整、最系統、時代標誌最明確、遺物和遺迹最為豐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遺址佔地面積約為1萬平方米,文物種類繁多,其中雙體獸形陶罐極具代表性,堪稱技藝精湛、造型絕妙的藝術品,成為西藏古代藝術最亮麗的一張名片。

小恩達遺址

恐龍化石

1976年在西藏昌都市達瑪拉山西坡發現了一批生活在距今一億六千萬年到一億四千萬年的侏羅紀早期和中期的恐龍化石,成為我國海拔最高的恐龍化石出土點。

昌都大腳印奇觀

昌都「大腳印」顯現在侏羅紀——白堊紀的紫紅色岩面上,於1999年修建邦昌公路時發現。幾個酷似人腳印的痕迹高懸在峭壁上,由下往上猶如巨人赤腳踩成,其中,最大的腳印長1.7米,最小的也有1.3米。

格薩爾王遺址

昌都是西藏格薩爾王說唱藝人最多的地市之一,也是格薩爾王版本流傳最多和《格薩爾王》壁畫最多的地市。

扎巴,昌都邊壩縣人,被稱為「國寶」級說唱藝人。

茶馬古道

作為茶馬古道滇藏線、川藏線和青藏線康區段的咽喉地帶,昌都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關口和物資集散地,是西藏與內地茶馬貿易交往交流交融的紐帶。

西藏「古長城」

「古長城」是位於洛隆縣碩督鎮的一段形似長城的遺址。其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為了抵禦茶馬古道上的劫掠者而建;一是昌都改土歸流後清朝派遣流官修建的軍事防禦工程。

昌都戰役

1950年10月6日至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八軍在青海騎兵支隊以及14軍42師一部配合下,發起昌都戰役,19日解放昌都,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礎。

解放紀念碑

昌都解放,對於和平解放西藏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因此用「豐碑」形式體現。

碑體呈「1」字和三面紅旗造型。三面紅旗代表國旗、黨旗、軍旗,「1」字寓意昌都市西藏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同時,碑體側面似「帆」造型,寓意昌都發展乘風破浪,揚帆前行。

解放紀念碑再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為解放昌都英勇善戰、不懼流血犧牲的歷史畫卷,體現了昌都各族群眾掙脫枷鎖,爭取自由,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

民俗獨特,民風之淳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淵源,造就了昌都人豪爽熱情的個性,更蘊育了昌都獨具一格的民風民俗。特色鮮明的節慶活動、獨樹一幟的工藝流派乃至活潑有趣的風俗習慣,傳襲久遠,組成了昌都人鮮活明朗而古樸隨性的集體個性。

賽馬

藏族人稱賽馬為「達玖」,是最受農牧民群眾喜愛且廣為盛行的一項運動。

朗慶吉田

藏東民間傳統體育運動項目「郎慶吉田」,又稱大象拔河。比賽雙方用頸部和四肢的力量朝自己的方向拉,拉過界線即算獲勝。

康巴漢子展示傳統的射箭技藝

左貢縣東壩民間藝人表演古老的「尼木棋」

抱沙袋

藏漢聯姻集體婚禮

洛隆縣碩督,古時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作為百年茶馬古寨,碩督村一直保留著許多漢族人的生活方式:腌制鹹菜,舞龍舞獅,清明掃墓......記錄著漢藏悠久情誼。

手磨糌粑

煨桑

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芒康佳加面

捻羊毛

曬奶渣

擠奶

收草料

傳統耕種方式——二牛抬杠耕地

揚場

貢覺縣三岩碉樓群

貢覺縣三岩片區地處金沙江谷區,是當前世界上並不多見的,原始父系氏部落特徵保留比較完整的地方。

江達縣民居

左貢縣東壩民居

東壩民居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實力遺迹。

東壩人樂於用經商積累的財富修建民居,世代的新房都建在老宅上,勤勞智慧的東壩人將只准寺廟採用的、象徵地位等級的圖案,大膽地運用到民居上,被當地人文學者稱為「西藏民居建設的突破」。

歌舞豪邁,康巴之魂

勤勞、勇敢、智慧的昌都人民,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了剛毅豪放、質樸粗獷、爽朗樂觀的性格,這種性格在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上得到了最生動的體現。

昌都鍋莊、芒康弦子、丁青熱巴三大舞蹈,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西藏舞蹈史上熠熠生輝。

昌都鍋莊

「鍋莊」乃藏語「果桌」的變音,「果」的釋意為圓圈,「桌」意為舞,連起來解釋就是圓圈舞。這即是神奇的昌都「鍋莊」,一種圓的歌舞、圓的文化、圓的歷史。

芒康弦子

在昌都市芒康縣,弦子稱為「比旺」,是芒康先民發明的一種古老的拉弦樂器,史書稱為「胡琴」。芒康弦子舞在藏語中又叫「藩諧羌」,「藩」藏語意思指藏族,「諧」為歌舞,「羌」為跳。

丁青熱巴

「熱巴」起源於公元11世紀,由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米拉熱巴所創建,是流傳在瓊布丁青一帶的一種以鈴鼓為主的說、唱、諧、雜技、戲劇、氣功等綜合性表演藝術,猶如一朵奇葩在藏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寶庫中綻放。

崗托藏戲

打牆舞

打牆舞是流行於昌都農牧區的典型的勞動舞,通常在夯打土牆時起舞,隨著夯打土牆的步伐和節奏,人們唱起歡快而抑揚頓挫的歌謠。

嶺卓舞

「嶺」是「嶺·格薩爾王」的簡稱或一個地名,「桌」的藏語釋意為舞蹈 ,嶺桌即是頌揚格薩爾王的一種舞蹈。

彩袖舞

宗教文化,神秘之地

多元並存是昌都典型的宗教文化現象,昌都市的宗教文化類型有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和天主教,充分體現了昌都宗教文化的兼容並蓄。同時,與多元宗教類型相對應的是眾多的寺院和具有濃郁神秘色彩的寺院文化。

強巴林寺

查傑瑪大殿

唐夏寺

鹽井天主教堂

江達縣瓦拉寺塔林

白塔

丁青乃查莫

經幡

辯經

強巴林寺壇城

強巴林寺酥油花技藝

山水靈氣,江河之源

昌都在藏語里是「水匯合處」,得名於扎曲、昂曲兩條河流在昌都的交匯,進而形成瀾滄江的源頭。瀾滄江、怒江、金沙江在昌都穿流而過,成百上千支流如玉帶般盤繞其中,形成舉世聞名的「三江併流」景觀核心區域。

在昌都,湖奇景曜、山高谷深、冰川瑩潔,無不隱喻著造物者的青睞。曾孕育了無數動人傳說的美麗江河,悠長而雋永,至今仍潤澤著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

芒康達美擁雪山

達美擁雪山位於昌都芒康縣與雲南德欽縣交界處。傳說這座美麗的達美擁雪山是梅里雪山的第三個女兒,由於她為鹽井和曲孜卡的人民賜予了聖泉,參與凡人瑣事,觸犯天規,被天神貶下凡間,化身為一座雪山,屹立於曲孜卡背後,永遠凝視著她那善良的黎民百姓。

洛隆馬鞍山

馬鞍山位於洛隆縣城東部約95公里(省道303沿線)。傳說中,此山是格薩爾王夫人珠姆的坐騎所化,山形如馬背,其上的「馬鞍」在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精心雕琢下,栩栩如生。

卡若區谷布神山

谷布神山是康區十八座神山之首,位於卡若區日通鄉與如意鄉交界處。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巨型大鵬鳥從遠方飛來,在此棲息時,在山頂啄穿一個大洞,故也稱之為瓊普,意為大鵬穿透的溶洞。

梅里雪山北坡

梅里雪山是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其北坡位於昌都市左貢縣境內。

洛隆五指山

位於洛隆縣東部35公里處、省道303沿線的翁西伍中山。因外形酷似幾根手指,被稱為「五指山」。另因「五指山」從任何角度看都猶如三個背水姑娘,人們也稱之為「背水三仙姐妹」。

怒江

發源於那曲境內的唐古拉山脈吉熱格帕南麓,是西藏第二大河。流經昌都市的邊壩、丁青、洛隆、八宿和左貢縣,長975千米,流域面積4.8萬平方千米。

瀾滄江

瀾滄江發源於青海,縱貫昌都市中南部,流經卡若、察雅、左貢和芒康等縣(區),在鹽井南面進入雲南,然後出國境,稱湄公河。瀾滄江在昌都境內長509千米,流域面積3.8萬平方千米。

金沙江

發源於青海境內唐古拉山脈的格拉丹東雪山北麓,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它在江達縣和四川石渠縣交界處進入昌都市,經江達、貢覺和芒康等縣東部邊緣,至四川省巴塘縣入雲南,在雲南麗江折向東流,為長江上游。金沙江在昌都境內長509千米,流域面積2.3萬平方千米。

然烏湖

然烏湖因其原始潔凈的自然美景,享有「西南瑤池」的美譽。

三色湖

三色湖位於邊壩縣邊壩鎮普玉村境內,又名「普玉三色湖」,分別為黑湖、白湖、黃湖,在陽光下顏色各異,故稱三色湖。

丁青布托湖

布托湖是由布托青和布托措兩個湖泊組成,傳說大鵬鳥飲海水後一路向西藏山南方向飛行,飛至布托湖旁的八達波羅山休息時咧嘴微笑,嘴角溢出海水化成兩湖。

當日措湖

來古冰川

來古冰川得名於緊鄰的來古村,藏語意思是隱藏著的村落,是四大冰川之一,統指美西、雅隆等六個冰川,據說與南北極冰川屬同一系列。

曲孜卡溫泉

伊日溫泉

生態致美,造物之奇

昌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彷彿遺落在西南邊陲的蓬萊,景緻秀逸,物產豐饒。昌都的生態之美不勝言表,它的森林草原資源保持著最天然的原始形態,呈現出一派美不勝收的自然畫卷。

這裡繁衍生息著種類繁多的動物,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17種,二級保護動物54種。被譽為「雉類王國」。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生長著冬蟲夏草、貝母、大黃等藥用植物1200多種,還有豐富的菌類等林下資源。走進昌都,您會不由的驚嘆天地之大美,造物之神奇。

邦達草原

然烏湖畔的小村莊

嘎瑪溝風光

瀾滄江峽谷梯田

鄉村隨景

瀑布花海

類烏齊縣伊日風光

冬蟲夏草

貝母

滇金絲猴

岩羊

雪豹

馬鹿

白馬雞

技藝精湛,傳承之鄉

藝術是文化的縮影,昌都是一個民間藝術極為豐富的地方,歷來素有「藝匠之鄉」的美譽。昌都唐卡、壁畫、泥塑、鍛造、製鹽等技藝純熟、精美典雅、極具感染力,各藝術載體品類豐富、博採眾長、造詣非凡,保持了純正的藏民族文化傳統,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唐卡

昌都的唐卡繪畫藝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畫派眾多。

嘎瑪嘎赤繪畫技藝

康·美薩畫派

象雄東多畫派

齊吾崗巴畫派

美寧畫派

瓦拉寺壁畫

達律王府壁畫

江達波羅古澤木刻技藝

昌都歷來享有「木刻之鄉」的美譽,其中江達縣波羅鄉境內的波羅古澤木刻雕版技藝最負盛名,起源於1676年,被尊稱為西藏雕版印刷的鼻祖。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多拉神山石刻群

泥塑

昌都泥塑藝術以卡若、邊壩、察雅、貢覺等縣(區)最具有代表,作品多為佛像和寺院供奉擺件。

金屬鍛造工藝

昌都民間金屬鍛造工藝在歷史上就很發達,尤其佛像鍛造工藝影響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的宗教藝術。

手工製品

昌都人的日常生活,離不開當地精美華麗的手工製品,如頭飾、嘎烏、腰刀、腰帶、餐刀、銀碗、銅壺、藏靴等,無論器物的款式、色彩、裝飾都在西藏手工藝中獨樹一幟。

芒康鹽井製鹽技藝

芒康千年古鹽田位於芒康縣鹽井鄉,其製鹽歷史已有1300年,是我國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獨一無二的原始曬鹽方式和當地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了自然和人文融為一體的世界觀,堪稱鹽業史上的活化石。

昌都,這顆璀璨明珠

在橫斷山脈、三江流域熠熠生輝

昌都的青山綠水

歡迎你!

(來源:整理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春昌都 的精彩文章:

TAG:青春昌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