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戲台上的清都社會

戲台上的清都社會

《文化中的政治:戲曲表演與清都社會》

郭安瑞著,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

郭安瑞教授的大作出版了中文版,譯名《文化中的政治:戲曲表演與清都社會》,可喜可賀。我想在這裡寫幾句讀後感。

這部著作並不是就戲曲談戲曲,而是著眼於戲曲與社會文化的互動,視野很開闊。北京作為清代演劇第一都會,清中葉後吸引了來自南北各地的眾多藝人和戲曲種類,觀眾也覆蓋了上至帝王、下至販夫走卒的廣大階層。不同身份的觀眾從各自的立場出發,對戲曲施予了種種影響。顯然,對於考察戲曲與社會文化的關聯來說,清代的北京是一個再好不過的「觀測點」。這既意味著這個課題的內涵很豐富,也意味著研究的難度很大。

此書主要從三個角度探討戲曲與北京社會文化的關聯:一是文人看客評品藝人的「花譜」,二是戲曲的演出情況和主流劇種的更迭,三是一些典型作品的舞台呈現。

對於清代文人留下的一系列「花譜」,中國戲曲史研究者的利用主要是從中「摳」一點演劇史料。安瑞教授卻認為,花譜中不僅記載了伶人戲裡戲外的故事,還揭示了戲迷作者自己的心理,從而為解讀帝國晚期的中層文人文化打開了一扇窗戶。

該時期北京的戲曲表演場合有戲園、廟會、堂會(包括宮廷)等,此書對它們的考察很周詳,對戲園的討論尤其深入。戲園看客有貧富貴賤,有漢族有滿族,有戲迷有外行,還有政府監管者,後來還有了女性……場上之戲要對儘可能多的看客有吸引力,創作者也會或顯或隱地表達某些意識,因而作品中既會體現「正統」,也會包含種種「越界」乃至「挑戰」。置身於多種欲求和理念混雜的場域,戲曲的「多稜鏡」折射出複雜多樣的心理趨向和文化內涵。

自從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提出「乾隆末期以後之演劇史,實花雅兩部興亡之歷史」的觀點,其後差不多所有的研究者都把「花雅之爭」當成清代中後期戲曲史的主線。但很少有人關注崑劇之「雅」在舞台上到底是什麼樣子。不少人理解的「雅」大體還是明清文人傳奇的那種典雅、精緻和「書卷氣」,而事實上這種「雅」在清中葉後的北京市場上已無法立足。本書將其定性為「一種混合性的商業性崑劇」,並把崑劇在北京衰落的時間推到了19世紀後期。這些看法與中國學者的流行認識出入較大,值得注意。

本書第三部分具體分析了幾部崑劇。同一部戲在不同情況下被「改來改去」,是民間戲曲的典型做法,一部戲常會因此而衍生出很多「變體」。梆子、皮黃之類「改來改去」不會讓我們意外,因為它們原本就屬於「亂彈」(這頂帽子本就是文人「贈給」注重自由創造的民間戲曲的)。但一直被認為是「高雅」和注重規範的崑劇也會對既有作品「改來改去」,就需要特別注意了。書中列出了幾種形式的演出本,對比它們與傳奇原作有哪些不同,並分析每種演出方式會有什麼樣的觀演效果。如《水滸記》《義俠記》《翠屏山》中的女性人物閻婆惜、潘金蓮、潘巧雲,都因婚姻出軌而被殺,全劇由此體現出明確的道德警示意義;但若干折子戲卻將三人的越軌作為表演重點,演出效果便大相徑庭了:三個「淫婦」都機靈、浪漫、性感,她們的調情行為成為戲裡最耀眼的亮點,甚至她們被殺也多少讓人同情。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同一部戲可以因不同的節取和演出方式而「傳達不同的社會含義」。這一系列實例,表明其提出的「商業性崑劇」概念以及對其雅、俗定性的辨析,都相當透闢。

以上只是我粗讀此書後的一點簡單印象,可以看出安瑞教授的探討已相當深入。這樣的題目中國學者做起來都會很吃力,更不用說是外國學者了。安瑞在中文版自序里只講了她如何喜歡上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戲曲,而沒講她為眼前這個孕育十年才呱呱墜地的「女兒」付出了多少辛勞。我也不能在這裡把故事講得太長,只舉兩個小例子吧:

例之一:一次安瑞和我在北京坐計程車,下車時司機扭過頭來,大感驚訝:「您在後排座說話,我根本沒聽出您是外國人。」例之二:安瑞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資料室查閱舊時藝人的抄本,因不讓複製,她便一本一本地抄,不久以後,好些我不認識的異體字她都認識了。

這兩件小事可以說明她對中國語言文字掌握到了何種水準。有了這樣的基礎,她才能在別人不曾注意的地方看出問題。

同時,這部著作又體現了西方學者的很多優點,例如視野廣闊、思考嚴密、重視掌握「底層材料」等。記得安瑞查找藝人抄本那段時間,我看她工作太辛苦,便說那些例子少一兩個也關係不大吧,她卻告訴我,樣本少了是不行的。現在讀了這本書的第四、五章之後,我才意識到,那些同一部戲的不同演出版本哪裡只是一些「例子」呢?我們常說要借鑒西方學術研究方法,所謂「方法」,恐怕首先還是埋頭苦幹之法吧,要堅持不打折扣的質量標準,還要有十年磨一劍的恆心和定力。

眾所周知,在跨國、跨文化研究中,「在中國人面前談外國,在外國人面前談中國」之類做法最「保險」,但現在這本書要「在中國人面前談中國」了,我很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國學者來檢驗一下安瑞教授的研究成果,同時也驗證一下我是不是在這裡胡扯。

(本文為《文化中的政治》一書序言,發表時有刪改)

本文發表於《人民日報》2018年1月30日20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文藝 的精彩文章:

國藝傳世·中國美術的世界貢獻

TAG:人民日報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