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天,我們該怎樣做父母?

今天,我們該怎樣做父母?

01

今天開篇我們一起看三封信:

第一封信:10歲小學生寫給父母的「玩耍申請書」

申請書中,小女孩用幽默俏皮人小鬼大的語言向父母發出請求:以上申請請我的爸爸和媽媽批准。如若同意,請在下列方格中寫上您優雅以及動聽的名字。

第二封信:一封單身母親寫給學霸女兒的信

從38歲起單身撫養女兒長大,並把女兒培養成標準的學霸。女兒女婿定居美國後,母親辭職幫忙照顧外孫,無奈女兒女婿很少與自己交流,外出遊玩把自己一個人留在家裡。

談到女兒給非洲窮人捐款,母親表示可以資助家裡的窮親戚點,女兒說:幫助自己的親戚不是慈善,沒有意義。

信中母親追問:她是否記得她說過的話?是否記得媽媽為她做過的一切?我如此深愛我的女兒,她愛我嗎?

第三封信:一封學霸兒子寫給父母的信。

學霸兒子符合所有 「別人家孩子」的特點:從小名列前茅,四川某市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後赴美攻讀研究生。

然而,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在1萬5千字的長信中,他講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為父母對自己的「過度關愛」。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

02

這三封信都關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一個共同的名詞將它們勾連在一起——控制權:

女兒申請玩耍,脫離父母的控制權;

母親寒心女兒的冷落,自己已然失去了控制權;

兒子萬字長言與父母決裂,將自己的性格內向歸咎於從小父母對自己的控制!

控制權發源於愛,肇始於過度的愛,最終在狼狽不堪的愛中踉蹌收場。

早在近100年前,魯迅先生在《新青年》上發表過一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全文長近7000字,文中呼籲父母做覺醒的父母,對於兒童,一是理解,二是指導,三是解放。

現在看來,中國的大多數父母在做的,是「自以為是的理解」,「過猶不及的指導」,和「看上去很美的解放」。

03

在子女教育問題上,中國的絕大多數父母有一個通病:重智商培養,忽視情商的養成。

智商是體現在分數上。它是量化的,直觀的,可比較可參照的。最主要的是,它是可動態監控的。

可以量化的東西就有可操作性,因為它的目標清晰、效果可評判,甚至可以速成;

而情商,卻是一個人漫長又潛在的精神成長,它看不見,摸不著,無法衡量,不能機械化生產、批量化操作。

情商關於人格養成、自尊心、抗挫能力、人際交往、興趣愛好。

04

一個孩子考試考過60分算及格,90分算優秀;那麼情商呢?怎麼計算?

沒法計算的東西,中國父母有兩種辦法來處理:

一、裝聾作啞;

二、想辦法量化。

中國父母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好:

或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直接忽略了情商的養成,導致從家庭里步入學校和社會的孩子,無法協作,不能團結,抗挫能力差;

或者總能把孩子的興趣變成分數!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培訓班輔導班就是見證。

所有的父母都知道中國的孩子有一條線,叫作起跑線;

甚至有競爭意識更強的父母宣言,要讓自己孩子的起跑線,成為別人孩子的終點線!

05

因此,中國父母才津津樂道於自己對孩子的安排、包辦和控制!聽從控制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所以才有了叛逆這個詞語!

為什麼叛逆這個詞語在父母的詞典裡面這麼無助,在孩子的詞典里卻如此炫酷?

當孩子真正意識到,原來他自己不只是父母的,還可以是自己的。在許多人生路口,他不僅僅可以聽父母的,還可以聽自己的。甚至,原來他可以不用聽父母的。

孩子試圖擺脫父母控制,所以炫酷;父母害怕孩子擺脫控制,所以無助。

當然,在激烈的考試競爭中來討論父母如何淡化分數意識,這本身就特別艱難。

我們的急功近利和近於膚淺的追求,讓我們在考試成績好、上好大學與幸福人生之間畫上了等號。

06

在做父母這件事情上,我們每個人都是沒有綵排、無證上崗的,我們只能在其他父母踉蹌的行走中去體會、去發現、去反思。

最後,我們來安利幾位名人在教育上的見解:

魯迅描繪了理想中的父母類型:

「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葉聖陶有句教育的至理名言: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

陳丹青談到自己對孩子的期許時說:

我只希望他:第一注意安全,第二不要生病。其他的不要管。

The End

寫文章的我很酷,看文章的你很酷

作者:莒花台,擁擠在中年序列里的美少女,遊盪在66線小城中的流浪漢。沒錯,小城就是莒縣。莒,念ju,三聲。

寫文章時我在發光,讀文章時你在發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莒花台 的精彩文章:

TAG:莒花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