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上百萬斤銷往全國的「龍骨」,竟然出自中寧!
「龍骨」,顧名思義,似乎應是「龍」的骨頭,但事實並非如此。「龍」這種生物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它只不過是幾千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崇拜的一種「圖騰」。從河南考古發掘出土的「中華第一龍」——用蚌殼鑲嵌在大地上的龍形圖案來看,最初的「龍」是非常簡單的,只不過是一條長了四條腿的蛇而已。經過數千年的演變,人們陸續把雄駝的頭、雄鹿的角、雄牛的眼、雄鷹的爪、雄獅的尾移到了原始龍的身上,才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威猛神武的龍的形象,從而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徵。
那麼,「龍骨」是否是恐龍的遺骨呢?也不是。根據地層地質資料和近幾十年的考古發掘資料及研究成果來看,恐龍是生活在距今2.1億~6500萬年前的大型脊椎動物,從遙遠的中生代侏羅紀開始,歷經白堊紀,到新生代第三紀的古新世,在長達1億4000萬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統治著我們的地球。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紀古新世初期突然全部滅絕了。滅絕原因至今有幾種說法,目前最普遍的一種說法認為地球遭到了宇宙中小行星的撞擊,大量的塵埃籠罩地球長達數年,遮擋了陽光的照射,地球植物因得不到光合作用,絕大部分死亡了。恐龍等食草動物因失去了所需的食物從而滅絕了。但是也沒有最終的科學定論,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
2005年,在靈武發現並發掘出土了一批恐龍化石,其中的一條龍是目前發現的新屬種,被命名為「靈武龍」,其身軀高大程度排名在世界第二,亞洲第一。中寧與靈武相距不遠,地層下也應該埋有恐龍化石,只不過目前還未被發現而已。但中寧的「龍骨」絕對不是恐龍化石,因為中寧「龍骨」根據所埋藏的地質層面斷代並經同位素和熱釋光等科學方法測定,距今只有1200萬年的歷史,兩者相距5000多萬年,根本不能與恐龍化石相提並論。
那麼,中寧「龍骨」究竟是什麼動物的骨骼化石呢?
20世紀80年代,中寧挖「龍骨」的活動達到了高潮。因為「龍骨」具有止血、止痛、安神、鎮靜、固澀等多種神奇藥效,是我國各地藥材部門大量收購的珍貴藥物,因此被農民大量挖掘出售。據不完全統計,從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的10餘年間,共挖掘出土的「龍骨」達上百萬斤之多,被販賣到12個省市區100多個縣,許多農民因挖「龍骨」也確實賣了不少錢,但有的因為塌方而葬送了寶貴的生命。
1987年深秋的一天,中寧縣文物管理所一行五人來到了白馬鄉彰恩村的南山邊子一處「龍骨」挖掘點,這裡丘陵連綿、溝壑縱橫,在群山環繞的一處較大的空曠山谷地面上,分布著近百座豎井式深洞。洞口直徑一般為一米五左右,越往下直徑越大,洞口周圍堆滿了挖出來的紅色黏土和黃沙土,像一個個墳丘林立在谷中。挖掘者都有很豐富的經驗,知道在什麼山形下什麼谷地中埋有「龍骨」|,便有選擇地向下挖洞,只要挖過紅色粘土層到了黃沙層面上,就到了「龍骨」的埋藏層,然後再向四周橫向探挖,便能挖到「龍骨」,幾乎洞洞不空。因為「龍骨」已變成了化石,分量很重,一洞能挖出幾百斤,能賣不少錢,因此吸引了很多人不惜冒生命危險前去挖掘。
由於千萬年來的山水沖刷,把一些埋有「龍骨」的地方沖成了「V」字型山溝,在溝的斷面上便露出了黃沙層,有的甚至直接露出了「龍骨」,於是有人便在斷面上挖水平洞。水平洞洞口高約1.5米,寬約1米。洞的深淺不等,淺者幾十米,深者達數百米。
農民挖出的「龍骨」是論斤出售的,因此他們根本不考慮其形狀的完整性,加上埋藏年限較短,石化程度不太高,很容易破碎,因此,他們為了取運方便,把整塊的也敲碎了,出土的龍骨都是小碎塊,沒有一件是整體的,根本無法辨認是什麼動物的遺骨化石,只有牙齒較完整,從牙齒來看,大小不一,有的比人牙略大,有的如馬牙,最大的牙齒臼有碗底那麼大,可以想像此種動物的頭該有多麼大,進而推測它的身軀又有多麼龐大啊。
為了搞清「龍骨」究竟是何種動物的化石,文物管理所委託一位相熟的挖掘者老曾,想辦法給弄出一個完整的龍頭骨來。答應給他出雙倍的價錢收購。一個多月後,老曾果然給文物管理所送來了一個碩大「龍頭」的一小部分——動物的上頜骨化石,牙床很長,從門齒到腮齒有近一米長,兩排牙齒排列整齊,臼齒很大,直徑達一寸多,更令人欣喜的是,頜骨上帶有兩根完整的半米多長的象牙和一部分鏟板骨化石,總重量達100多斤。
老曾說,這種「龍」頭非常巨大,根本無法完整取出,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出了這麼一塊有形狀的上牙頜骨。儘管如此,有了兩根象牙,那就完全可以認定,這是一種大象的頭骨化石。
帶著這一新發現,文物管理所派人專程趕到了自治區文物局進行彙報,文物局專家說,這已經不是新聞了。
「龍骨」化石早在1952年就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相鄰的同心縣發現了,但一直沒有進行過系統的科研發掘。70年代中末期,與中寧一樣,同心山區也開始了大範圍的挖「龍骨」活動,大量的化石被販賣到了包括北京在內的小半個中國,引起了中科院與北京自然博物館的重視。1979年,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科學考察隊在古生物專家關鍵教授的帶領下,首次進入了同心縣,他們在紀家窯山鄉「龍骨溝」等處,親自主持進行了科考挖掘,出土了大量的較完整的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截止1985年,北京自然博物館的科學家周明鎮、甄朔南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邱占祥、陳冠芳、賈航、葉捷等專家,連續7年進行了考察與研究,基本弄清了這些動物化石種類,共有25種,被鑒定命名的食草類動物有同心鏟齒象、托氏鏟齒象、同心板齒象、銀南嵌齒象、乳齒象、同心坐齒犀、邱氏華清犀、無角犀、矮角犀、藍田庫斑豬、利齒豬、皇冠鹿、三趾馬、長臂猿、羚羊、跳兔等,食肉類動物有半犬、戈壁龍、廣河貓、瓜獸等。中寧發現的大象有些特別,兩根象牙不像現代的大象牙又粗又長,它的下頜上帶有一塊匙形鏟骨板,邊緣帶鋸齒狀,因此被單獨命名為「中寧鋸鏟齒象」,其它動物的種類與同心發現的種類基本相同。
那麼,這些化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文物管理所人員又查閱了大量的地質資料。
根據地質學的研究表明,人類居住的地球是在45億年前形成的,在漫長的歲月中,地球上發生過很多次翻天覆地的劇烈運動,這些運動每次都會使地球發生巨大的變化。根據變化的差異,地質學上將其劃分為五個不同的地質時代:太古代(45億年~27億年);遠古代(27億年~6億年);古生代(6億年~2.3億年);中生代(2.3億年~6500萬年);新生代(6500萬年~1萬年)。在每個「代」中又劃分為「紀」,紀下面又分為不同的「世」。如牛首山的漿鱗魚化石生活在距今約4~3.5億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紀,恐龍生活在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而「龍骨」所屬的各種動物則生活在距今12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紀的中新世。
據此可知,早在1200萬年前,在中寧、同心以及固原一帶並不像現在這樣乾旱少雨,而是氣候溫暖濕潤、林木茂盛、水草豐美、湖泊蕩漾的另一種景象。當時這些內陸盆地,從地質構造上看,應屬隴西旋卷的構造體系清水河——香山旋迴褶皺帶的一部分,東依牛首山,西靠香山,南北走向,數百里盆地,一片青山綠水,山上森林茂密,山下灌木叢生,湖中游魚成群,空中百鳥飛翔,大象、犀牛等各種食草類動物就在這樣的一個良好環境中生活,繁衍生息,代代相傳。
根據生物界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每種動物都有天敵,以控制它們的繁殖數量。1200萬年前也不例外,當各種食草動物游哉樂哉於草原森林啃食植物的時候,各種食肉動物便以它們為食物。留下的骨頭便散落在坡地或山溝之中,那些大型食草動物如大象、犀牛以及食肉類動物天敵雖少,但卻無法抗禦自然災害和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遺骨也四處可見。每遇暴雨山洪,這些骨頭便和著泥沙,被沖入湖泊中,沉入湖底,很快便被泥沙掩埋。後來隨著地殼運動,地表抬升,湖泊變成了陸地或山丘,深深埋入地下的各種動物骨骼由於與空氣隔絕,又經過漫長的、一系列的化學作用和地質變化,骨頭越來越硬,逐漸石化,從而變成了化石。
至此,中寧「龍骨」的秘密終於被揭開了。


TAG:游在中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