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浮島基地,始終瞄準未來海上作戰方式的一次螺旋式變革

浮島基地,始終瞄準未來海上作戰方式的一次螺旋式變革

前 言

高端技術在裝備創新發展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將未來技術與未來概念融入到未來作戰體系中,是軍民融合戰略的要義之一。智庫徵集學術前沿文章,以期對大家聚焦武器裝備發展所需新技術的開發、打造企業自身的硬實力以及在軍民融合發展中找準的自己位置等方面有所啟示。

2017年,有兩件事不為大家所重點關注。

1. 7月初,遠征移動基地艦(ESB)「劉易斯﹒普勒號」前往中東地區進行首次作戰部署。

2. 10月下旬,美國又新添了一艘革命性的遠征移動基地艦「赫舍爾?伍迪?威廉姆斯」號

遠征移動基地艦是美軍「浮島基地艦」的最新發展,是僅次於航母的大型水面艦艇。

「赫舍爾?伍迪?威廉姆斯」號的艦尾特寫,該型艦屬於美國軍事海運司令部

美國是一個進攻性海洋國家,必須依靠強大的遠海作戰能力,發展「由海控陸」與「由海到陸」的戰略能力,以提高自身的制海權,將海上霸權推進到世界各地。

因此美國推進「浮島基地艦」的技術、戰術與程序的革命性變化,對提高美軍的制海權有著關鍵性意義,值得高度警惕

一、使命任務牽引,解決遠洋補給難題

海上移動基地絕不是一個全新概念。

1776年,美國海軍部隊就開始利用改裝的商船從海上向作戰區投送陸戰隊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在海上拉起來了一支具有海上或者錨地獨立補給的「艦隊火車」,為美艦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活動範圍和行動自由,完全可以被視為一種海上移動基地。

二戰時的灘頭物資堆放點,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遠海作戰,也容易受到對手打擊。

1979年,美國在迪戈加西亞群島、關島和地中海海區,組建了3個前沿部署的海上預置船中隊共135艘保障船隻,以保障一個海軍陸戰隊空地特遣隊30天持續作戰所需的物資器材,並要求7天之內就能到達作戰地區實施保障。

冷戰之後,美國失去了強大的戰略對手,海外軍事基地也從二戰時期的5000多銳減到800多,甚至到現在的374個。同時,美軍的海外基地,也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歷史上菲律賓、吉爾吉斯斯坦就曾堅定的讓美軍捲鋪蓋走人,土耳其等一些國家也曾經毫不給面子,拒絕向美軍開放本國港口和基地。而且,海外基地還涉及巨額的租借費用,這些「痛點」讓美軍愈發感到:有必要打造一種自己掌控的海上移動「國土」,以保障其海上行動自由。

美國海外主要駐分布示意圖

據美軍統計,任何一次重大的海外部署,大約有90%的乾貨和90%的油料要依靠海運實現。在海灣戰爭中,美軍95%的裝備和99%的燃料都是依靠海運實現的

為此,1994年,美軍把「艾森豪威爾」號航母的艦載機清空,改為特種部隊的海上大本營,扮演了一把海上基地船的角色。1996年美國海軍研究局就提出了「聯合機動近海基地」(JMOB)的設想。

JMOB:實質是設想建造一個排水量50萬噸,全長1500米、寬90米、高60米,可搭載300-500架各種類型飛機;可存儲80萬立方米的固體貨物和4萬立方米的液體貨物,可容納3000名作戰人員;可以像碼頭一樣裝卸貨物,可以發揮中轉站的作用,將運輸機、滾裝船、集裝箱船等運來的物資、武器裝備中轉分配給水面艦艇、潛艇和作戰飛機,或者通過運輸機、滾裝船、集裝箱船等向陸地運送物資與武器裝備。實際上,這就是傳說中的「浮島式航母」,海上巨無霸。

不過,經過為期4年的研究和論證工作後,2001年美國軍方向國會提交了技術可行性和費用評估報告,因為這個設想中的浮島式基地體積太大、航速太慢、缺少防護、容易被打擊等原因,最終流產。

各種浮島式航母構想圖

但是美軍並未放棄該構想,為了尋求新的解決方案,2002年,美國出台了「21世紀海上力量」構想,提出「海上攻擊」「海上盾牌」和「海上基地」3個基本概念。

「海上基地」概念:實質上繼承了「浮島基地」的優勢,就是將所有的人員、後勤保障設資源、武器裝備等預置在海上,並根據戰場態勢隨時作出反映,而不依賴於美軍的海外基地。

美軍雖然不在使用「浮島基地」的概念,但是「海上基地」的概念使美軍裝備建設和作戰找到了新的方向。而且在近幾場局部戰爭之中,美國的瀕海作戰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檢驗,同時美軍越來越注重提高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其重點就是加強「海上基地」的建設。

二、遠征作戰需求,尋求新的解決方案

2005年,美國為了適應這種全球反恐和遠征作戰的需要,美軍開始探索具有遠征、立體作戰功能的聯合部隊,並以一名「遠征作戰部長」統籌與遠征作戰的相關事宜,具體涉及到包括兩棲作戰、濱海作戰、水雷戰、特種戰等內容。

美國半潛機動登陸艦「約翰?格雷」號

為了支撐「遠征作戰」理念,2005年8月美軍在「海上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海上基地聯合一體化(JICs)」概念。

「海上基地聯合一體化(JICs)」概念:實質是以海上預置艦隊(MPF)為基石(MPF包括3艘兩棲攻擊艦、3艘滾裝船、3艘乾貨船、3艘機動登陸平台、2艘舊式集裝箱和14艘艦船組成),一方面要求海上基地對聯合部隊提供支援,另一方也要求海上基地加強海上防禦和海上反恐能力

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美國海軍軍費持續緊張,海上基地中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運輸艦不再是補給船建造的核心而大幅削減。因此美軍不斷尋找新的解決方案時,終於找到了「海上前沿補給基地艦」的解決方案。從而導致曾經的「配角」機動登陸平台(MLP)一躍成為令人矚目的「主角」。

美國半潛機動登陸艦「蒙特福特角」號

機動登陸平台:實質是「海上前沿補給基地艦」一種較為便宜的商船改裝解決方案,即在馬士基S級6600箱集裝箱船改裝完成,這樣大大減少了先期的研發費用,而且由於有商業通用性,使得單艘艦隻的改裝和建造費用均明顯減少。

而且,在商船上改裝,還能夠滿足不同要求的多任務能力,可根據不同任務的需要,隨時變換與安裝新的任務模塊,使艦船具備適合的新功能。例如搶險救災中,就能夠提供大量救援物資和醫療床位。

再說,這種商船改裝,可以按照模塊化設計的方案,可以根據戰爭需要安裝新的作戰支援模塊,並不需要進專門的廠家和船塢,可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現代戰場環境和突發事件。

海上前沿補給基地艦S級6600箱集裝箱船改裝方案

2009年初,美國馬士基航運有限公司(簡稱MLL公司)公布了「海上前沿補給基地艦」(AFSB)的最新設計方案。2011年1月,美國海軍部宣布,首批3艘「機動登陸平台」將被分別命名為「約翰?格雷」號、「蒙特福特角」號和「劉易斯?普勒」號。其中前2艘採用商用「阿拉斯加」級原油運輸船,以充當「海豹」突擊隊的「浮動前進基地」。

棲裝中的美國遠征移動基地艦「劉易斯?普勒」號

不言而喻,「海上基地」最初是從後勤支援角度提出的,但是美軍意識到自身安全環境日益惡化,爆發常規衝突與核衝突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特別是應對大國崛起與挑戰成為最緊迫的需求,為此美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這樣就要求美軍必須增強跨國和跨地區的「遠征」聯合作戰能力,以應對「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越來越強的對手,從而迫使美軍不得不重新思考「遠征」作戰的需要。

因此,美軍在「海上基地」概念的基礎上,2012年提出了「前沿—由海向陸」的作戰概念,隨後「前沿—由海向陸」被「空海一體戰」、「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等概念所取代。

美海軍希望以力量投送為核心,不再只是把物資投送到岸上建立基地,而是從海上發起作戰行動,由艦到目標實施作戰,然後部隊直接回到艦上,從而實現兩棲作戰的革命性轉變

美國「分散式殺傷」作戰概念及MLP多處地位

2014年,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根據瀕海戰鬥艦編隊對海上、陸上目標打擊的兵棋推演結果,針對水面艦艇反艦能力不足提出「分散式殺傷」作戰概念。2015年1月,美海軍水面艦艇部隊高層接受了該概念,並在《美國海軍學院學報》發表題為《分散式殺傷》的論文。2017年初,美國海軍頒布《戰略重返控制海洋:水面艦艇部隊》,對「分散式殺傷」最終以戰略文件得以確認。

結合「分散式殺傷」概念需求,2015年9月,馬布斯宣布用字母「E」代表「遠征支援艦」,將第3艘MLP艦「劉易斯?普勒」號改稱為「遠征移動基地艦」,代號ESB。

這反映了美軍作戰思想對艦艇運用的新思想。

三、技術支撐趨勢,實現革命性發展

很顯然,遠征移動基地艦融合美軍「遠征作戰」與「海上基地」概念的融合體,是一種具有多種功能的增強型革命性平台,包含了在遠征作戰環境下的部署、接近、集結、使用、維持和重構等功能,增強了美軍的制海能力,為美軍實現「分散式殺傷」提供了很好的支撐,具有以下功能和特質。

「劉易斯?普勒」號

1

破解難題

「遠征海上基地艦」是為了破解岸上裝載的困境,擺脫美軍對港口的依賴。

其一,在港口岸邊的裝載,指揮複雜、效率低下、靈活性差,而且容易受到敵方打擊,需要大量防空和防禦設施長時間的維護。

其二,從港口裝載到作戰區域集結,很難滿足「遠征作戰」需求,特別是信息化戰爭面前,對戰爭的保密性、作戰時間準確性要求越來越高。

其三,美軍海外基地持續減少,越來越多的東道主國家在海外基地的主權使用權上與美國發生越來越多的衝突。

2

遠征支援

「遠征海上基地艦」本身是為了減少對「碼頭」的依賴,從而對超過240海里以外、靠近內陸地區的部隊進行支援,能夠為戰區聯合作戰提供90以上天的支援行動;維持半徑在2000海里以上的快速支援能力。保證美軍在海外基地減少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支持「10-30-30」戰略計劃(10天向熱點地區部署,30天打敗敵人,30天再次部署做好戰鬥準備)。

海上前沿補給基地艦(AFSB)性能,遠征移動基地艦的前身

3

適應性與靈活性

「遠征移動基地艦」實質一種具有靈活性與適應性的半潛船,由獨立的壓艙系統控制船體的沉浮,在下潛與上浮之間,實現車輛、人員、物資的裝卸載與換乘,從而實現更強大的對接能力,實現裝載、集結、機動、登陸與換乘「流水作業」能力。

4

多能性

「遠征移動基地艦」具備多任務執行能力,例如反水雷戰、反海盜行動、海上安全行動、人道主義援助、災害援助、參與美海軍陸戰隊的後勤保障和危機應對行動等。例如首艘遠征移動基地艦「劉易斯?普勒」號,該艦艦體長約233米,寬約50米,滿載排水量超過80000噸,採用了雙層甲板設計,15個起降點可供AH-6、CH-47、MH-53、MH-60、MV-22、F-35B系列飛機起降。下層甲板非常開闊,有2個13噸、40噸吊機,主要用於調運掃雷以及特種作戰支援裝備、12米特戰快艇以及其他重裝備。還有可容納250人的住艙主要為特戰隊員準備。此外,模塊化的集裝箱任務艙能存儲掃雷裝備、小艇和武器彈藥等。

「劉易斯?B?普勒」號模型

5

「射手」趨勢

美軍「分散式殺傷」有三項原則:

1.每艘艦船都是一名「射手」;

2.從地理上分散水面進攻能力;

3. 確保資源正確組合,提升續戰時間。

基於「分散式殺傷」作戰概念的提出目的和水面艦艇裝備的實際情況,美海軍採取升級改造和新建同步進行的方式,達到「凡船皆可戰」效果,大幅增加水面艦船的進攻能力。雖然,第2艘遠征移動基地艦「赫舍爾?伍迪?威廉姆斯」還沒有安裝設備,但是據媒體公開報道,包括激光武器、戰斧導彈、F-35B等先進武器裝備很可能上艦,屆時綜合能力將更加強悍。美國海軍水面部隊司令托馬斯·羅登中將指出,美海軍將繼續改進現有武器,為遠征部隊增加採購經過改進的艦載反艦、防空和對陸攻擊導彈,以增強其進攻性火力。

美國海軍顛覆性武器——艦載激光武器

6

採購優勢

基地艦以集裝箱船改裝而成,這種平台的採辦方法具有明顯的優點。與採用傳統方式設計和建造的艦艇相比,海上移動基地艦能更快地參與實戰部署,並且在造價上要低得多。改裝船可以作為海軍未來艦艇的試驗船,以更快、更經濟的方式投人使用,為最終發展出理想的未來艦艇提供過渡和參考。

四、結束語:艦艇文化螺旋式發展的理想選擇

美軍「浮島基地」的演變,更像一場美國海軍艦艇思想領域的轉型與革命。

一個大國海軍的海軍裝備設計與建設,必然要以海軍艦艇文化為中心,通過任務、戰略、概念、理念、試驗的螺旋式發展,是一個海洋國家的理想選擇。美國「浮島基地」從預置艦隊、機動登陸平台到前沿補給基地,再到遠征移動基地,並非是心血來潮的文字遊戲,事實上反映了美國海軍對未來作戰環境的理解,對戰場困境的把握,以及對作戰任務的深入分析,更是以美軍軍事思想和作戰理論引導下的創新發展。

我們看到,制約作戰能力首先並非來自武器裝備的好壞與強弱,而是來自軍事文化與軍事思想的落後。從美軍海上戰鬥力生成來看,先進技術總是走在武器裝備發展前端,是軍事文化和軍事思想實現了技術能力的戰鬥力轉移。

不得不說,美軍對「遠征」作戰環境的理解一直蘊含著無線的彈性,美國「浮島基地」的樣式也並未定型,第2艘遠征移動基地艦「赫舍爾?伍迪?威廉姆斯」(T-ESB-4)預計2018年可交付美國海軍使用。第3艘遠征移動基地艦T-ESB-5已於2017年1月簽訂建造合同,預計2019年交付。或許,還有諸多不為人知的顛覆性技術上艦,只是在等待下一場戰爭的實踐。

顯而易見,對我國武器裝備軍民融合來說,既要在技術本身上取得突破和應用,更要將成熟技術融入到現代作戰體系,將未來技術與未來概念融入到未來作戰體系,才能確保軍民融合戰略發揮更強的戰略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勍智庫 的精彩文章:

TAG:中勍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