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貝竹:古茶園覽勝

貝竹:古茶園覽勝

中年原創微刊第1019期

編輯:柔雨輕風 插圖:網路

〖貝竹遊記選:古茶園覽勝〗

古茶園覽勝

在「扎娜愜閣·擴爹哈爹」餐廳內,壁上掛有一幅瞰風光圖片,是譚春航拍的。雖立體感不那麼突出,而黛綠色的青山、銀灰色的村莊、乳醬色的道路,卻清晰可見,令人駐足。圖片標註「景邁山全景」。

景邁山就是古茶園,古茶園就是景邁山。近景的村莊是景邁,遠景的村莊是芒景。象仙女散花,漫天飛舞,徐徐降落山間。星星點點,交相輝映,星羅棋布。在這起伏的山巒,林茶容萬畝,時空跨千年。據介紹,古茶園總面積為2.8萬畝,年產鮮葉800餘噸,可制干茶200餘噸。多為大葉茶品系。

據《布朗族言志》和有關傣文史料述,古茶林的馴化與栽培,年代久遠,可追溯到佛歷713年(公元180年),迄今已有1822餘年歷史。據《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縣誌》記載,千年萬畝古茶系布朗族人民所栽種,景邁、芒景的傣族、布朗族與茶葉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臘」一開始都被他們的先祖當作良藥,隨後才成為飲品、菜肴。

茶,作為藥用,在我國,中草藥醫生早有臨床應用,常用於解署、清熱、解毒……

清朝時,一個荷蘭醫生來到中國學中醫,回國後,幾乎配製的每一味葯,都放了點茶,是否有點兒過?但起碼不會「禁忌配伍」,絕無副作用的。

說到古茶樹上的派生物—「螃蟹腳」的花用價值,就更神了,是近些年來的發現。經驗證,螃蟹腳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既能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也可治療內分泌紊亂,心血管疾病;同時具有清熱、解毒、健胃、助消化之功效。隨著時間的推移,價格陡漲。一年一個價,總是上揚。時至今日,已是2000多元/千克價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到古茶園,什麼「房前屋後都是老茶」、「古茶園古茶從不修剪」等,還有秋冬時節,每天早上,可以看到霧海在山下河谷中緩緩流淌,一些村寨在雲霧中時隱時現。古茶古樹,蒼翠翁蔭、吊蘭盛艷,鳥語蜂鳴。大榕樹上,掛有上百窩馬叉蜂,那奇觀奇景,目不暇接,等等,你也只是傳聞的聽說,或許有人還會置疑,唯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其景真諦。

遠方的客人,您來過「扎娜愜閣」嗎?到過景邁芒景古茶園嗎?領略過水寨、翁基的勝景嗎?古茶園活化石首先是發現,而後才是深入。在1994年1月,日本名古屋茶葉理事長、國際著名茶葉專家松下智來這裡考察,把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讚譽為人類最早開發利用茶葉的「茶樹自然博物館」,認為是中國的一項「國寶」。2007年3月,由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民間藝術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牽頭組織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評審活動,經過一年多的調查研究,評選出我國民間文化遺產儲存量豐厚、品味價值高、保護工作卓有成效的15個著名景區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瀾滄縣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以其獨特優勢和合理保護利用民間文化遺產成效顯著,被評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這一榮譽的獲得,為進一步擴大宣傳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擁有世界唯一的千年萬畝古茶園,向外推介普洱茶文化和普洱茶產品,充分展示獨特的拉祜文化魅力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正在申報全國文化保護單位及全球重點農業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

當您第一次走進古茶園探源、探幽的時候,會使你心曠神、感觸萬千,聯想翩翩,彷彿走進了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園。不同的是皆與茶結緣。進口開闊,曲徑通幽。放開視野,飽覽枯藤老樹、古茶古寨,古剎古柏,林茶合一及其人與自然和諧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千姿百態。有聽不完的野史軼事;有看不完的林茶景緻;有品不盡的古茶留香。萬變不離其宗,均與茶相聯繫。對於「茶」,在普洱邊縣一帶的土著居民布朗族、傣族、佤族都有著意不同而音雷同的謂,稱之為「臘」。共同演繹著「普洱茶」文化,「普洱茶」天下。

生於斯、長於斯、休於斯的我,第一次走進古茶園,是2005年的事,算是滯後,亦是落伍。好在補了「遺憾」這一課,是在4月的「潑水節」期間,芒景不叫「潑水節」,而叫「山康茶祖節」。我們老年書畫詩詞協會一行17人,未在景邁停留,驅車直奔芒景採風,趕上了一年一度的「山康茶祖節」。白天,與當地人眾同登哎冷山頂,山路彎彎,走走停停,路兩旁,撲入眼帘的是樹是茶,是草是花,偶爾也覓見螃蟹腳。有疏有密,目不暇接。在山頂平緩處,支起了桌,立起了幡,供上香燭,專人念經賧福,領略了喊山,叩拜、祭典儀式。芸芸眾生,呼喚茶魂,外國人也在。人語聲沸沸揚揚,相機快門聲聲不斷。約兩個小時,祭典儀式結束,人們才三五成群,陸續離去,返回山寨。

我和四五個影友,則從「古戰壕遺址」,版納傣王猛巴拉納西七公主南發來「公主墳」山頭,一直往下,再往下,瞄準古茶連片處,抑或蒼勁古樹林,拍幾張。那時,夠也落後,用的還是裝膠片的單反相機,「傻瓜」相機。突然間,唯我,定在一棵大野酸棗樹旁,退了幾步細看,看到一個黑猩猩,從權枝上爬下來,頭、身、尾清晰、雖是樹枝權的自然造型,卻像活的一樣。於是調好焦距,側逆光、按下快門,就只拍了那麼一張,便匆匆去趕影友。之後,回到縣上把膠片沖洗出來,發現這張照片有新意有看頭。10月份,縣舉辦書畫攝影展,我讓縣委宣傳部的同宗攝影師言西早,替我選擇,他就看中這一張,取名為「古茶園裡的黑猩猩」,代表縣農行工會送展。結果,獲得「優秀獎」。何「優秀」?鼓勵罷了。

且說當晚,芒景村委會組織了箐火文藝聯歡晚會,欣賞了象腳鼓舞、傣族舞,傣族「味」濃郁。源於布朗族無自己的文字,是借用傣文的。舞蹈老藝人歪肯,她年近80。還精神得很。年輕人的舞蹈動作是她教授的。如果評職稱,她不是「教授」 ,也會是「講師」。

第一次是新鮮的,有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算英雄一樣。我第一次走進古茶園,是有收穫的。還拍了張布朗少女肖像,及芒景上寨的村寨風光圖,並配發「豆腐塊」、「布朗人不吸毒」一文送《普洱日報》均見報。結識了老文(傣文)康朗丙,82歲,2005年1月還俟蘇國文同行,赴緬甸大勐養木梗村寺廟抄回《帕哎冷傳》等史料及一些布朗人古茶的口碑資料。他老伴比他還大一歲,還每天上山去採茶。景邁芒景村寨里,長壽老人多的是。

第一次芒景行,概言之:

(一)

一路春風一路歌,詩畫一行採風樂。

萬畝古茶多軼事,茶樹附生螃蟹腳。

(二)

裊裊青煙起,山村現眼前。

茶園連萬畝,濮人種茶先。

(三)

車到山前嘎然止,周圍儘是蔽日林。

林茶並茂何處有?世間唯一是兩景。

時隔一年,我們協會一干人眾,又去古茶園採風。這一次直奔景邁,受到村委會的熱情款待。聽取了村領導介紹的傣族召籠法部落,很久以前率3000餘部落人從德宏那邊遷陟而來,就選擇定居在這山上了,便取名為「景邁」。他說「景」漢語為「城」,「邁」漢語為「新」,「景邁」即「新城府」。傳說茶與螃蟹腳入葯的最初發現,與布朗人大同小異。茶的馴化與栽培年代久遠,至少越千年,無可爭議。若論茶葉面積,景邁村域更大更茂盛……

我突發奇想景邁這座山,上半部屬於景邁,多居傣族;下半部,多居布朗族。當時,不是純粹的,還有其他兄弟民族,共同耕耘,繁衍在這片沃土上。引經據典,帕哎冷與七公主,帕哎冷是布朗族,南發來是傣族,他們的代,既可以隨父,也可以隨母。因此,密史也好,傳記也罷。山相依,水相連,不是梁山排座次,熟先熟後不重要。水乳交融,和諧開發才是最重要。兄弟倆同去山同墾荒,誰上前?誰在後?誰先挖一鋤?誰後挖一鋤?誰多分一點?誰少分一點?既然是兄弟,「兄弟如手足」就無須爭先後,爭多了寡了。共同創業,和諧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其想……」或許是多餘的,權當廢話,與本文無關,姑且打住。

話說那天早上,飯後,村領導還派了兩個「小卜少」作嚮導,帶我們去大平掌觀光。「小卜少」帶我們去古茶長勢最好的那片茶園看,還讓她們爬到樹上去採茶,忘了背背簍,照片出來,像仙女採茶一樣,鮮艷有餘,樸實不足。明眼人看,擺拍的痕迹過於突出,書刊未能用。大平掌卻也平展。傣話叫「嘎轟」。

「嘎轟」是公元1139年前,大平掌就出現了茶葉交易市場。明代以來,這裡的茶葉已是孟連土司作為朝貢的貢品,和聞名遐邇的「普洱茶」,其茶葉也恁借騾馬驛道遠銷東南亞諸國。

景邁大寨、糯干老寨,有好幾個茶廠,家家戶戶都會制茶,村民都比較富裕,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一式傣家建築,屋兩邊蹺起的兩片裝飾是「茶葉」的標誌。又都在竹樹環合中。

下午我們還到了「水寨」即糯干老寨。那景觀迷人,且古色古香,流連忘返。賦詩一首糯干老寨。

陽光映照瓦放光,千年古樹放幽香。

四周環抱古茶園,味美純真海外揚。

衣食無憂交通暢,無憂無慮勝天堂。

有了第一次探密,探幽、探勝,之後接二連三,多次,如果沒有神奇魅力,我是決計不去的。空間到景邁山有幾次?有道是人老丁冬記不得了,大概不下10次吧!有時是去作陪,陪商家、陪教授、陪作家、陪影友,莫衷一是,「捨命陪君子」。多是譚春約了我去也!

今年暑假期間,我與同宗又去了一次。在大平掌古茶最旺處,無意間,見到一外國青年和老百姓采春茶,我用普通話問:「小夥子,你是哪個國家的?」「阿根廷!」他回答。「那麼說你是馬拉多納的同胞羅」「對對對!」一口流利的漢語。是學生,在四川大學就讀。是同窗的女友川妹子帶他來的。我開玩笑地說,你採茶的樣子不真實,要背簍子采才真實。於是他挎了背簍,放鬆地讓我們拍照,我們拍下了他們以及茶農採茶的幾個鏡頭。

當時我想「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千里迢迢咋會跑到雲南來,直至拉祜山來呢?又想天上有飛機、地上有汽車、火車,交通方便,卻也價格不菲。阿根廷學子,自然囊中不會羞澀。再一想。「天府之國」,川大在成都,市內有「杜甫草堂」,近郊有「青城山」,「都江堰」,市外還有「峨眉山」,「九寨溝」等風景名勝,是游遍了,還是游膩了?慕名而來千年萬古茶園呢?他決不會後悔。當然,這只是一廂情願的猜想,象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你說他發現新大陸,還會後悔嗎?不會的。

今年8月7日,我受族親而蓉邀請,說她家進新房,我去了。那「喬遷宴」與眾大不相同,殺了兩頭大肥豬,宰了一頭牛,四五百斤魚,招待上百戶來客,足足鬧了一天一夜。按照布朗習俗、念經、賧福、年輕人還唱歌跳舞。凡是來客,都備有回贈。有毛巾、香耙等,不要還不行,說是「規矩」。布朗人進新房賺的不是「錢」,而是「情」。

今秋重陽節後,我又再次陪縣外來客,到水寨、到翁基觀光,折回來,又到芒景參觀。那天中午,在芒景下寨一川味餐館吃中午飯時,那箐邊柳絮一朵朵飄來,我吟了一句:「芒景無處不飛花」,現補上三句,作為本文的結尾,以飧讀者。

古茶萬畝名天涯,密林深處有人家。

景邁春絮輕盈舞,芒景無處不飛花。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貝竹(1940— ),原名譚貞第,合取名字兩個部首為筆名。雲南瀾滄人,經濟師,普洱市作協會員。普洱市現役最年長作家。

1962年以「優秀實習生」頭銜畢業於雲南思茅師範學校,8月分回瀾滄謙六大橋頭完小任教;1963年3月縣委組織部一個電話抽調參加縣委辦社工作隊,駐屯于謙六鄉和平開展鞏固一批農業生產合作社工作。1964年3月,接縣人事局調令調剛組建的中國農業銀行瀾滄從事金融工作,直至2000年60歲退休,工齡39年。

從1984年起,從事業餘新聞寫作和文學創作。曾被《瀾滄報》、《思茅報》、《雲南金融》、《金融時報》聘為通訊員。曾獲縣、市級及國家部委級「優秀通訊員」稱號。《廟房又升起煙火》一文獲雲南省好新聞二等獎,發表在《思茅文藝》的短篇小說《清水八哥》獲縣曼栗花創作二等獎,發表在《雲南日報》的遊記徵文《三縣界》收入《雲南遊記百篇》一書。

本文選自貝竹文集《如此而已》(團結出版社,2017年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沒有專業工具,上班族怎麼泡出健康芳香的茶?
反性騷越演越烈!「甜茶」宣布捐出全部片酬與伍迪艾倫劃清界線!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