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長什麼樣|大象公會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長什麼樣|大象公會

從神秘的東方到現代化國度。




文|韓王信




你穿越了。




然而你並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周邊的一切似曾相識又有些陌生。




你身處一片類似桂林山水的場景中,突然響起了巨大的銅鑼聲。花瓣飄落,伴隨著帶有「東方風格」的樂曲,一座八角佛塔、一條拱橋以及一架紅色木質鳥居出現在你面前。






你以為你穿越到了某個東亞古國,而你這時發現自己倒映在水中的模樣都改變了。




你是一個農民,戴著尖頂斗笠、穿著藍布衣服,你發現自己赤腳站在稻田的泥濘里,身後居然還跟著一頭水牛。







你非常不滿意自己的模樣,於是好像有人聽到了你的心聲,讓你搖身一變。你成了長著細長的小眼睛、留著八字鬍和長指甲、腦後垂著一條辮子、身穿清朝官服、足蹬厚底朝靴晚清「滿大人」。






不要驚慌,你並沒有在做噩夢,更不是穿越進了什麼不可思議的次元。




你不幸目睹的這些奇觀,是早年外國人想像中的中國。




中國到底什麼樣



像這種分不清亞洲各文明、把能想到的東亞元素全都堆在一起來表示中國的場景,一直以來都是不少西方人心目中對於「中國到底長什麼樣」的一種刻板印象。




而這個刻板印象還可以繼續延伸,諸如那片「桂林山水」背景里,還可以點綴幾片舢板,也可以加上一座造型誇張的、類似故宮或天壇的宮殿。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千篇一律的刻板印象也在變化。不過,由於種種原因,即使進入 20 世紀,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依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十分不暢。



於是,誤解仍舊存在,刻板印象依舊刻板。只不過中國的風景變成了千篇一律的天安門、長城或者 Made in China 的義烏小商品。





宮殿、長城、熊貓、筷子、麵條、包子、旗袍、唐裝、中國龍,全都是西方人心目中最「典型」的中國符號




而中國人的形象也就一變再變,從一開始著裝一致的「藍螞蟻」,逐漸變成了一個個數理神童、功夫大師或者美食廚神。



我們知道,無論是農民、官僚,還是神童、大師,都是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哪一個都不是現代中國人真正的樣子。但是,外國人知道嗎?





▍功夫明星李小龍的形象在從前很長時間內一直是西方人心目中典型「中國人」的樣子




他們一開始還真不知道。



誤解與刻板印象,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一個從沒有到過中國、基本沒有接觸過中國人、對中國毫不了解的人,基本上只能靠著刻板印象來認識中國。




在他們的眼裡,中國和中國人的樣子,基本上就和上面那幅「穿越」場景類似。他們在影視、書籍和別人的描述中所見和聽到的轉述,都還可能更會進一步加深這種誤解。




甚至對那些曾經去過唐人街、中餐館、接觸過一些中國遊客和留學生的人,這樣的誤解也不會輕易消失。






位於紐約皇后區的法拉盛華人區街景,更像美國而非中國




除非他們能夠更進一步地了解中國,或者,親自到中國來一趟。




陌生國度的新面孔



幸運的是,隨著中國的發展和開放,來中國旅行已經不再是一種獵奇式的「冒險」,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接受了這一點。




據報道,進入 21 世紀以來,尤其是 2005 年至今,每年來中國旅遊的外國遊客數量都穩居在 2000 萬人以上,在 2016 年更是達到了 2800 萬的峰值。





2005-2017 年中國接待外國遊客的人數變化

/ 數據來自搜狐網




不過,僅僅是浮光掠影的旅行還不能說明問題。外國人逐漸對中國的了解,很多更是從學習中文開始的。




據報道,從 2014 年起,全世界學習中文的人數已經超過了一億。這個數字在今年依舊在不停上升,預計在 2018 年底將超過 1.5 億。




以美國為例,20 世紀 90 年代以前,中文還只是眾多外語中的一門外語而已。中文身上往往還帶有諸如「難學」「沒用」等負面標籤,學習中文的人數也十分稀少。




而到了 2015 年,在上大學之前就開始學中文的美國學生人數,則達到了 20 萬。並在兩年後的 2017 年翻了一番,達到 40 萬人。







與此同時,還有更多的人選擇來中國留學、工作、甚至定居。而無論是旅行、留學、還是工作,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最大的印象就是,我們以前都想錯了。




除了諸如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世界級現代大都市以外,更有許多令外國人感到震驚的事情。這其中最突出的幾個例子,就是移動支付、網購、外賣軟體還有中國的高鐵。




而諸如「外國人來中國應該知道哪些生活常識」這樣的網路文章中,上面這些「新四大發明」都被包含在內,並作為重點注意事項。




有一篇刊登在外媒上的文章還無不語重心長地教導讀者:中國的許多城市都已經變成了無現金社會,如果沒有支付寶等移動支付手段,你可能會寸步難行。




讓我們更沒想到的是,開始一本正經了解中國的外國人,居然開始趕超中國人了。




中國文化造就外國網紅



還記得 2017 年末的那幾個外國小女孩嗎?




對,就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外孫女、在視頻里背古詩的阿拉貝拉(Arabella Kushner),還有索羅斯前合伙人吉姆·羅傑斯的兩個女兒快樂·羅傑斯(Happy Rogers)和小蜜蜂·羅傑斯(Baby Bee Rogers)。




這三個外國小女孩的普通話水平,著實讓不少中國人為自己偷偷捏了一把汗。尤其是吉姆·羅傑斯的大女兒快樂·羅傑斯用一口字正腔圓的播音腔普通話朗誦唐詩的視頻更是在 2017 年底爆紅網路。








除了這幾個普通話說得異常流利的外國小女孩,不少在華外國人還「親自」體驗了一把在中國當網紅的感覺。




比如曾在 2015 年靠著對中國的漢語、漢字、文化、美食、網路流行語的熟練掌握和運用一度紅遍網路的加拿大來華留學生蘭蘭等,都讓不少人驚呼自己對中國的了解在有的方面居然還比不上一個外國人。




甚至可以說,對於不少外國人而言,那些司空見慣的誤解現今都已經消失。中國不但不再是那個遙遠東方的神秘國度或者只有 Made in China 標籤而沒有內涵「世界工廠」,中國在全世界人心裡的樣子正一點點地豐富起來。








外國人帶來的新年味兒



在今天,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職場,外國人的身影也越來越多。外國人在看待中國時,不但誤解越來越少,很多外國人還變成了「中國通」。會使用筷子已經成為了一項世界範圍內的基本技能,而麻將和火鍋等中國特色也已經流行歐美。




中國的春節在近年來更是有了一種發展成真正的「普天同慶」的節日的趨勢。臨近春節,不但許多中國城市會張燈結綵、準備過年,不少外國大都市和外國人身上也都會感染上一種「年味兒」。








倫敦、紐約、巴黎、墨爾本等世界都市慶祝中國春節的場面





春節給外國人留下的印象,已經不再是舞龍、舞獅、互道「恭喜發財」等傳統廣東式年俗那麼簡單,諸如包餃子等北方式年俗也已經為不少西方人所熟知。




不僅如此,這些把中文和中國文化學到家的外國人,還居然提筆寫起了中國書法,書寫「福」字和春聯,貼在門上或贈送親朋。




在這些深刻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群體里,不乏出現一些駐華外交官的面孔,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給了我們一個十分積極的信號——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在與日俱增。




近些年來,伴隨移動支付的興起,一種創新的年俗活動「支付寶集五福」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外目光,這其中當然包括了這些駐華外交官。




2018 年臨近春節之際,作為各自國家在中國的代表,他們紛紛為中國人民書寫了寓意深遠的「福」字。更令人驚喜的是,這些駐華使節基於對中國和漢字的了解,融合了自己所代表國家的特色文化。








以土耳其駐上海總領事安銅(Sabri Tun Angili)的「福」字為例:土耳其版本的「福」字既在外觀上保留了傳統上中國書法的基本形式,又融合了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外觀形象和土耳其的國家代碼 TR,使得這份祝福極具國家特色。







除此之外,還有馬來西亞駐華大使拿督·扎伊努丁·葉海亞(Dato" Zainuddin Yahya)、澳大利亞駐華使館公使銜參贊鄧博文(Dan Tebbutt)在內的不少駐華外交官都紛紛送來了各自的「福」字,這些極具創意的祝福,讓我們在臨近春節時感受到不少與眾不同的新年味兒。







從百年前的刻板印象,到如今外國使節書寫的創意福字,我們或許已經有理由相信,現在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離標準答案更近了一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中國哪裡的人最 hào 吃 | 各色城市名片
為什麼理工科男多女少|大象公會

TAG: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