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莫道幽人無一事 汲泉承露養菖蒲

莫道幽人無一事 汲泉承露養菖蒲

來這裡找志同道合的小夥伴!

無菖蒲 | 不文人

窗明几淨室空虛,盡道幽人一事無。

莫道幽人無一事,汲泉承露養菖蒲。

菖蒲與蘭花、菊花、水仙一起被人們稱為花草四雅,實際上即使在這四者之中,菖蒲也是獨特的,它並不開花,不以色好示人,不以花香誘人。明代王象晉在《群芳譜》說它「不假日色,不資寸土,不計春秋」,菖蒲之所以為歷代文人雅士所鍾愛,就在於它的這種不依附、不逢迎、超然物外、隱逸絕塵的氣質。

近幾年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菖蒲被人們重新發現,文房、茶席開始出現菖蒲的身影。菖蒲自漢唐就是文人嗜好之一,當今在江南再成潮流。 菖蒲與蘭一樣是性靈之物,因簡而潔,因俗而雅,有出塵之致,其俊秀卓然的氣韻大概也正和國人寧靜至遠的秉性,所以能成為案頭清供。江南七俗:「彈古琴,品普洱,著唐裝,聽崑曲,燃沉香,習密宗,植菖蒲,正所謂七俗。

我似菖蒲草,稚駒不要嘗。

欣逢佳節日,出谷見陽光。

蒲草韌如絲,磐石無轉移。

枕幽石|漱清泉

國人種菖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唐宋時期,文人將庭園中的菖蒲縮入案上山水,蒔幽石,侶清泉,但借一抹青碧。

小齋之中,幽裊之時,對一盆細草菖蒲,倒是有一絲孤清的古意,似乎有那麼一瞬可以與古人心意相通。汲泉承露養菖蒲,古人將這種植物奉為君子,案頭清供,欣賞菖蒲的幽姿,更看重菖蒲高潔的品性。

菖蒲極愛清水,生長在溪澗之中,生根於白石之上,有山林之氣。菖蒲又名溪蓀,即溪邊香草,很有幽致。風和日麗,白雲報幽石,滿目蒼翠,山間雲霧繚繞,少有行人。

溪水泠泠處,有菖蒲如青玉。蒼苔點點如畫,菖蒲枕石漱流,水氣瀰漫,清氣撲鼻。弄香草,移石盆,佐以蒼石,清泉,案上幽綠名目,寒碧入心,怡然不已。

菖蒲四時皆宜,正合幽人素心,宜明幾幽窗,宜雨入翠微,宜雪夜談禪,宜月沉碧梧,宜簾影悄靜,細葉淡寫,室如芝蘭,清氣淡而裊,薄薄的一層,朦朧地拂上心頭。

宋代是菖蒲盆景興盛的年代,文人極愛這種碧綠的香草,蘇軾是其中之一。北宋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途經湖北大冶慈湖,曾採得菖蒲數本,寫下《石菖蒲贊》:「惟石菖蒲並石取之,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須連絡,蒼然於几案間,久而益可喜也。」不僅東坡愛菖蒲,弟弟蘇轍也很喜歡菖蒲。蘇轍蓄有一盆菖蒲多年,忽開花八九多,人以為瑞,蘇轍即寫詩吟詠:

石貧攢石養菖蒲,沮洳沙泉韮葉鋪。

世說華開難值偶,天將壽考報勤劬。

心中本有長生藥,根底暗添無限須。

更爾屈蟠增瘦硬,他年老病要相扶。

蘇軾立即寫詩唱和:

春荑夏英兩須臾,神葯人間果有無。

無鼻何由識薝蔔,有花今始信菖蒲。

芳心未飽兩蛺蝶,寒意知鳴幾蟪蛄。

記取明年十二節,小兒休更籋霜須。

張耒《石菖蒲並序》云:

「歲十月,冰霜大寒,吾庭之植物無不悴者。爰有瓦缶,置水斗許,間以水石,有草郁然,俯窺其根,與石相連絡。其生意暢遂,顏色茂好,若夏雨解籜之竹,春田時澤之苗,問其名曰,是為石菖蒲」。

菖蒲四時皆綠,生於溪澗,耐苦寒,安淡泊,與文人追求的品德是相符的。

文人畫菖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賢來書屋 的精彩文章:

TAG:賢來書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