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外見聞 我在Uchi讀通識

海外見聞 我在Uchi讀通識

(圖為芝加哥大學校園一景)

本科教育,一直都是美國引以為豪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世界各地無數的學子們都希望在美國的高等學府里收穫能讓他們受益一生的財富。筆者作為芝加哥大學的新生,在這所世界知名的高校內已經度過了一個半學期。毫無疑問,這麼短時間還不足以讓我對整個學校的文化、思想氛圍和學校精神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但是,即便只是驚鴻一瞥,也能能讓我們得窺全豹。下面我將主要從學校的教學理念、學術(政治)氛圍和學生群體的文化三個角度分析芝加哥大學、美國教育、乃至教育本身的理念。

本科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的意義十分重要:在它之前是人的青春期,一個自我意識、世界觀和價值觀萌發的階段;在它之後是在社會上的歷練,是一個人真正走向「成熟」的開始。在這兩個時間段之間的本科教育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這個問題可以從教育體制的不同來回答:在本科之前,沒有「專業」一說;然而本科之後,我們可能鮮有機會傾注大量時間在非專業的領域。而本科,就是連接非專業和專業的轉折點:它既要求「專精」,也要求「通識」。作為大一學生,我目前對「通識」可能理解更深。那麼,一個好的通識教育又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哲學家康德曾經提出過「先驗知識」的概念:例如時間、空間這些概念是邏輯上先於經驗知識(感官)的。只有有了這些的概念,我們才能把我們的感官綜合成「知識」,例如把我們看到的紅色、圓形、多汁的物體綜合成「這是一個紅蘋果」。換句話說,我們的所有經驗知識全部是在「先驗知識」的框架內進行的。我想,通識教育的目的就在於構築屬於一個人自己的「先驗知識」,使其成熟。我所學習的「哲學視角」這一門課毫無疑問使我受益匪淺,這門課的作用,如我所說,就是構築「先驗知識」,或者說是「知識框架」。對我個人而言,知識框架的構築分兩部分:了解值得思考的方向、學會獨立自主地思考。作為對自然科學感興趣的人,我難免會感到疑惑:「人能否認識自然?如何認識自然?大致通過哪些途徑?」再比如,在柏拉圖看起來烏托邦的理想國思想中,是否隱藏著關於人類政治體制的根本原理?這些思考,不再關注觀點本身,比如柏拉圖的對、錯、片面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那些思想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如果說人類一個不可或缺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維,那麼通識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找到問題的本質。第二步就是學會獨立自主的思考。課程所培養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嚴密的邏輯思考、辯證分析(從兩方面分析問題、從本質分析問題、從原因分析問題)從本質出發得到自己的結論。「獨立自主」實際上蘊含的意思是「破除迷信」。對待任何一種思想,都必須通過縝密的邏輯思考和清晰的定義。例如在思考馬克思主義的時候,首先就要定義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然後對它進行辯證分析,進行揚棄。缺乏思考的口號「我信仰馬克思主義」和宗教神學沒什麼區別,都是讓外物騎在自己頭上。總而言之,如果把人的大腦比作一台電腦,我目前體驗到的通識教育是在架構這台電腦的CPU。有了完美的CPU,處理再多的文件都是輕而易舉。

( 圖為雪後芝加哥大學校園)

芝加哥大學是全美聞名的學術校。相比較娛樂、社交資源的拓展,學術是Uchi賴以生存的根本。說起來的確有些理想主義,但是許多芝加哥大學的師生對學術的態度是追求的、甚至是虔誠的。對於許多同學而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學會思考,獲得知識,而不是混一個GPA。對於許多教授而言,學術不僅僅為了物質精神財富的獲得、國家的利益與發展,而是為了學術本身。說得「中二」一些,為了「探索自然和人類奧秘」的教授著實不少。這樣的學術態度,毫無疑問是值得尊敬與學習的。然而,學術總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影響。在美國,一個必須遵守的原則就是種族的包容開放。然而,這個偉大的原則卻讓許多思考者「為了平等而平等」。換句話說,他們為了小心翼翼地隱藏自己的政治觀念,或者避免誤解,在學術上摒棄了一部分實事求是的態度。例如亞當斯密認為窮是一種正常的狀態,窮人窮是因為他們本身能力的低劣、智力的匱乏(當然馬克思認為這是一種結構性的社會問題)。關於此的討論,有一部分同學總是支支吾吾,不願意點出這個結論,讓別人以為他們有所謂的「血統論」。這種矯枉過正的政治正確,無疑是和實事求是的學術態度相衝突的。政治正確往往比過於嚴厲的言論控制更加可怕:後者阻礙了自由交流,前者則阻礙了思考。儘管如此,芝加哥大學的學術風氣還是相當令人敬佩的,雖然,話說回來,這種理想主義的學風是需要經濟基礎支撐的。但是如果人有機會跨過生活的苟且,總要想一些更加高遠一些的東西。人不是為了謀生為了享受的機器,而是一個「universal and free being」(馬克思語)。

芝加哥的學生群體是非常多樣化的,專註學術的、希望在職業道路上取得先機的、整天無所事事的都有著一定的比例。但是,我總覺得同學們之間的生活狀態卻比較和諧(或者說比較冷漠):都不要對別人的生活方式妄作評價。在這裡,任何不損害別人利益的行為都不會被阻止。這一方面的確保證了自由,但是對某些不利於個人身心發展的行為活動不能加以規範。這裡沒有社交壓力;整個學校的總體氛圍是偏向學術的。每一個學生,如果沒有什麼不良癖好,比如吸毒,都普遍將學習放在首位。雖然話說回來,真正熱愛學術的學生也並不佔多數。

我曾經有幸去復旦大學呆過一兩天,感覺這兩所學校在學校氛圍上是有很大不同的,某種程度上類於功利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差別。復旦,似乎更強調「完成」,例如完成規定的必修課、拿到GPA、資金等等。而芝加哥大學則更強調「思考「,即一個人在學習中究竟學到了什麼。兩者並沒有什麼高下之分,從某種意義上更是人生的發展階段:理想主義必然以寬裕的生活為基礎,不用勞煩物質因素以後必然會邁入理想主義。按照馬斯洛的理論:安全、生理、精神、尊重、自我實現,在前四步滿足之後人必然會思考自我實現。相比較前四步來說,自我實現更加依靠自我,而不是外在的條件與刺激。而這種偉大的自我意識,往往是可以超出現實與物質的束縛的。

毫無疑問每個人必將為生存奮鬥。然而在這條艱辛的路上仍然不妨保持著一顆理想主義的心,多去思考、多去積累知識,發揮能動性讓自己的思想先進於物質。知識必將有用;知識就是力量。積累知識,與此同時生命也將更加豐富多彩。Crescat Scientia; Vita Excolaur.

筆者系2017級芝加哥大學學生,原就讀於南京外國語學校。歡迎大家在後台留言,小館將放送筆者帥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Snapseed②—推薦給大家兩個超實用的技巧!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