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寧錦大捷:袁崇煥固守,毛文龍牽制,皇太極「辱名」

寧錦大捷:袁崇煥固守,毛文龍牽制,皇太極「辱名」

天啟六年(1626年)三月,明廷重新設立遼東巡撫,並以袁崇煥擔任,魏忠賢派其黨羽劉應坤、紀用一同前來鎮守,袁崇煥上疏請求將其調離,但遭到拒絕,明廷又加袁崇煥為兵部右侍郎,子孫世蔭錦衣千戶。 但不久之後,袁崇煥解了寧遠之圍,逐漸驕橫起來,與大將滿桂鬧不和,於是袁崇煥上疏請求將滿桂調往別處,明廷於是召滿桂回朝。經略王之臣奏書請求留住滿桂,袁崇煥又因此與王之臣鬧不和。明廷擔心這兩個人鬧矛盾會影響大事,於是將兩人分開,王之臣督關內,袁崇煥守關外。

同年八月,努爾哈赤病死,皇太極在激烈的競爭之後即位。袁崇煥派遣使者前往弔唁,以刺探虛實,皇太極遣使回報。袁崇煥想要和後金議和,於是自寫書一封再次派遣使者前往。

到了十月,袁崇煥領劉應坤、紀用、趙率教等將巡視錦州、大小凌河等地,想要大興屯田,恢復高第放棄的疆土,魏忠賢、劉應坤等人的子孫因此可以享受世代蔭襲錦衣千戶,袁崇煥從原來的錦衣千戶進升為指揮僉事。他於是上書:「遼東的敗壞,雖然是人心不穩固,也因為失去了有形的險要,沒有東西可用來堅固人心。部隊不利於野戰,只有依憑堅固的城牆和使用大炮一種方法。如今山海關的四座城池已經修復一新,應當再修松山諸城,輪值的軍隊四萬人,缺一不可。」皇上回書給袁崇煥答應了他的請求。

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同意了袁崇煥的請和,舉兵渡鴨綠江征討朝鮮。明廷覺得袁崇煥與王之臣不能相互協作,於是將王之臣召回,不再設立經略一職,關內外盡屬袁崇煥管理。袁崇煥於是趁皇太極舉兵朝鮮之際,派人修繕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朝鮮和毛文龍同時向明廷告急,明廷命袁崇煥前往救援。袁崇煥派遣水軍增援毛文龍,又派左輔、趙率教、朱梅等人率領九千兵力逼近三岔河,以牽制後金軍。而朝鮮倒向清廷進攻毛文龍,卻被毛文龍擊敗,後金軍也被毛文龍擊退,史稱「丁卯之役」。

同年四月,趙率教在錦州督護城防建造工程,明廷派尤世祿前來接替趙率教,又以左輔為前鋒總兵官,駐紮大凌河。

五月,皇太極從朝鮮退兵後,率兵直抵錦州,將其包圍。趙率教與紀用一方面閉城堅守,一方面派遣使者議和,想以此拖延時間等待援軍,使者跑了三個來回仍舊沒有決定,而後金軍的攻勢越來越猛。袁崇煥以寧遠的兵力不能輕易調動,於是讓尤世祿、祖大壽率領精銳騎兵四千繞到大軍後面決戰,另派遣水軍從東面進行牽制,並請求薊鎮等地發兵東護關門。明廷命山海關的滿桂移駐前屯,三屯孫祖壽移往山海關,宣府黑雲龍移往一片石,薊遼總督閻鳴泰移到關城,又調動昌平、天津、保定的部隊奔赴上關;傳檄山西、河南、山東等地的守將整備好兵馬聽候調遣。

之後,皇太極率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和濟爾哈朗、阿濟格、薩哈廉等八旗官兵來攻寧遠,袁崇煥與劉應坤、畢自肅率將士登上城樓防守,在濠溝內排列陣營,用炮遠距離轟擊。而明總兵滿桂、副將尤世威率軍迎戰,短兵相接。明軍城上城下互相配合,炮火、箭矢齊發,皇太極大帳被炸毀,濟爾哈朗等受重傷,後金軍死傷累累,被迫撤兵。

後金軍從寧遠撤退後增加錦州的攻勢,但仍舊無法攻克,而且傷亡慘重,加之中暑得病,大量減員。六月,皇太極鑒於圍攻寧、錦24天,取勝無望,遂下令撤軍,背負「辱名」之痛自返瀋陽。後金軍撤兵,史稱「寧錦大捷」。而後金軍撤兵時順道毀壞大小凌河二城。

天啟七年(1627年)六月,皇太極攻「寧、錦」時毛文龍襲擊昌城、遼陽,迫使了後金再次回師,寧遠之圍遂解。 可以說毛對袁有救命之恩,因為毛文龍沒有正規軍,部隊是遼東平民,寧錦大捷是毛文龍以自己的命作為籌碼救了袁崇煥的命。還使得明軍憑堅固守,以逸待勞,大敗後金軍於寧遠、錦州城下,阻止了皇太極的繼續西進。使京師得以轉危為安。袁崇煥為毛文龍請功,在《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八,天啟七年八月,遼東巡撫袁崇煥奏言;《兩朝從信錄》卷三十一,天啟七年八月,遼東巡撫袁崇煥上言:「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毛帥雖被創兵折,然數年牽制之功,此為最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太極張三丰》君寶與天寶究竟誰更值得推崇
太極拳的四個「必」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