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踏平倭土!120年前中國就想永絕後患!!

踏平倭土!120年前中國就想永絕後患!!

原標題:踏平倭土!120年前中國就想永絕後患!!



張佩綸

張佩綸為晚清「北學大師」,清流「四諫」之一,在對列強的問題上一直持主戰的態度。1882年9月,他上書朝廷稱:日本對中國的威脅遠勝於西方列強,蕞爾小國敢於侮慢上國,是因為持海為險,認定清廷必不能戰。然而,日本國勢貧寡傾危,本非中國敵手。於是,他建議朝廷「密定東征之策」,具體方案是「南北洋大臣精練水師,廣造戰艦,以厚其勢……」然後「關閉絕市以困之,召使歸國以窮之」,及至日本「虛竭」之時,可一戰定也。


對於張佩綸的見解,朝廷非常賞識,給予其「所奏頗為切要」的好評,諭令李鴻章「通盤籌劃迅速復奏」。而李鴻章則提出「自強要圖,宜先練水師,再圖東征」的主張。他強調,(日)步趨西法,雖僅得形似,而所有船炮,略足以與我相敵。若必跨海數千里與交勝負,制其死命,未敢確有把握。而且,李鴻章也考慮到了西方列強有可能在中日戰爭中支持日本。經討論後,這份計劃因缺乏可行性未能具體實施。



清政府組建北洋水師只是為了鞏固海防,並沒有進攻他國的企圖

「東征日本,先發制人」,說明當時一些官僚已經意識到日本未來必將是中國的頭號隱患。但是,他們並未認清日本實現「富國強兵」的真正原因。從張佩綸的論述來看,他對日本明治維新的認識還比較膚淺。誠然,由於進行了深刻的變革,日本內部當時也有黨爭等危機,但並未嚴重到會引發政治動亂的程度。還有,他過分低估了日本陸海軍的實際戰鬥力,日本敢於挑釁中國的原因也絕非僅僅是「持海為險」這麼簡單,一擊即潰完全是主觀上的臆想。然而,就算是東征日本能夠取勝,戰後如何處理中日兩國關係,如何處理同西方列強的關係,如何鞏固勝利果實等重大問題都沒有涉及。可見,當時張佩綸東征日本的想法只是想從軍事上打敗一個強勁的對手。


明治維新是推動日本社會進步的資產階級改革,也是日本構築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日本允許自由經濟的發展,並大力扶植資本主義工業。到甲午戰爭爆發時,日本已經有6000多家民營企業。就算是斷絕與日本的經濟往來並不能直接導致其經濟的崩潰。而張佩綸認為日本國內流通的是紙幣,必然導致經濟出現危機,這顯然與事實不符。



甲午戰爭中,日軍在中國登陸


此外,東征日本的相關準備工作清政府根本不可能完成。廣造軍艦、辦近代兵工廠、訓練新式軍隊,這些都必須要進行全局性的改革,而洋務運動並沒有動搖根本的打算。當時中國才剛有近代化的船廠,造船能力有限,造艦成本也非常高。如果想在短時間內打造出強大的海軍,從國外購買是最划算的。雖然清政府從國外購買了對日本產生強大震懾作用的鐵甲艦,但缺乏財力支持的北洋水師戰鬥力日漸衰微,幾年之後也很難再對日本海軍形成壓倒性優勢。


江南製造總局的火炮生產車間


長期遭受列強欺凌的晚清政府意識到要想鞏固政權必須強化海防,洋務運動期間關於海防建設也不乏一些「奇思妙想」,但多數缺乏全盤的統籌,有些更是嚴重脫離實際。就「是否對日本開戰」,清政府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慈禧還對張的提議表示出了肯定的態度。然而,由於缺乏可行性,這項宏偉的計劃最終只能「胎死腹中」。此後,「東征日本」竟成了部分官員茶餘飯後閑聊的話題……

本文來源於網路,如遇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事前沿 的精彩文章:

深度:土耳其宣戰!中東大亂將起,對中國有何影響?
淞滬會戰數萬日軍為何啃不動一個小小的四行倉庫!

TAG:軍事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