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吉利李書福:改革開放給了民企勇氣和機會

吉利李書福:改革開放給了民企勇氣和機會

1997年進入汽車行業,短短20年間,從沒有造車資質到如今年銷量超過124萬輛,從當初遠離核心技術到如今布局全球的研發、設計體系;從籍籍無名的中國民營汽車公司發展成為世界500強公司之一。

這就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下稱「吉利」)——中國第一家民營汽車製造企業。因為趕上了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的浪潮,吉利從造「讓老百姓買得起的車」,過渡到了「要造最安全、環保、節能的好車」,到「造每個人的精品車」,吉利董事長李書福說,「現在回過頭來看,通過調整,我們更好地把握住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機」。

從拼出來,到逐步富起來,以後必須強起來,吉利多年來不斷前行的奮鬥之路,其實也是中國民營企業篳路藍縷、不斷向前的發展歷程

緊跟供給側改革步伐,以技術創新引領市場

「分析吉利如此快速增長的原因,我以為首先是我們的產品力上來了,打造出了像領克 01、博瑞、博越等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面對第一財經記者的提問,李書福說。

吉利起步之初,先富起來的老百姓渴望擁有一輛汽車,更好地改善生活。李書福瞄準需求,提出要造「老百姓買得起的車」,迅速在合資車壟斷的市場中搶得一塊蛋糕,憑藉最初的經濟型車,吉利開始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需要更安全、更環保以及更精良的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而這也是「十三五」經濟發展的主線,十九大報告也提出,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

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是一個系統工程。從企業角度來看,必須轉變觀念,要求企業能夠適應新時代消費需求的新變化,與時俱進地創新技術與商業模式,從而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

過去的吉利,更多的是在與國內的自主品牌同台競技,「2010年吉利收購沃爾沃成功以後,推出了3.0產品博瑞,我們整個視野和格局開闊了許多,再加上消費市場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因素共同促使我們對造車理念進行調整。」李書福說。

當時吉利的目標已經從最初的「讓老百姓買得起的車」,過渡到了「要造最安全、環保、節能的好車」,但最終,吉利將自己的目標設定為「造每個人的精品車」。經過一次次的轉型升級,吉利3.0時代的產品直接對標主流合資品牌,首款產品博瑞在2014年一經推出,便迅速走紅。得益於3.0時代的產品序列,吉利走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十九大報告中10餘次提到科技、50餘次強調創新。科技創新是引領「中國製造」轉向「中國智造」的關鍵。而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改革創新,不斷實現技術升級、提升產品力都是取勝市場的第一要素。

在採訪中,第一財經記者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本來想買寶馬的消費者,在逛4S店時看到領克後,改變了主意,立馬訂了一輛領克01。領克是吉利收購沃爾沃後,推出的全新高端品牌。吉利歐洲研發中心CEO 方浩瀚告訴記者,從產品定義到去年上市,歷時5年時間,積聚了22個國家和地區的頂尖設計、研發、工程和製造人才,與奧迪和雷克薩斯「越級對標」,進行了400多萬公里的驗證實驗,才成就了今天領克與主流外資品牌直面競爭的產品力。

整合國際資源,從「買進來」到「走出去」

汽車產業是一個人才、技術、資金高度密集型的行業,它要靠一套體系來支撐或者發展。20多年來,吉利在堅持自主突破創新的同時,也不斷融合全球智慧、掌控核心技術,最終促進全方位體系競爭力的提升。

吉利的海外併購之路其實從2006年就開始了,當年吉利宣布進駐英國錳銅控股,持有其19.97%的股份,後來英國錳銅遭遇金融危機,吉利並未放棄反而對其增資,按「零現金/零債務」模式以1104萬英鎊收購英國錳銅的業務與核心資產;2009年,吉利成功收購澳大利亞自動變速器公司;2010年,吉利收購沃爾沃;2017年,吉利拿下馬來西亞寶騰和路特斯汽車股權,還一舉收購沃爾沃集團8.2%的股權,吉利的海外版圖從大洋洲、歐洲擴展到了東南亞。

回顧吉利的海外併購之路,一開始花錢買技術,收購澳大利亞自動變速器公司,填補了吉利在大扭矩變速箱技術上的不足;2010年完成對沃爾沃的全部股權收購後,雙方在瑞典哥德堡成立了歐洲研發中心,共同致力於全新CMA中級車基礎模塊架構的研發,未來雙方將基於這一共同的模塊化架構進行各自的產品研發,在資源上共享,但品牌和車型上保持獨立。這樣做,既節省資源又加快了車型推出周期。吉利還借鑒了不少沃爾沃在安全、環保以及智能駕駛方面的技術,搭建起自己在這些領域的獨特優勢和競爭力。

「如果作進一步分析,吉利的躍升還要歸功于吉利的國際化視野。」吉利總裁安聰慧說。中國本土企業海外併購不乏案例,但鮮有成功者,究其原因,最難的並非併購本身,而在於之後的融合和資源共享,如何激發出1+1大於2的整合效應?

對此,李書福也說,保持海外併購穩健的步伐極其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合作夥伴或收購對象。這種理解和尊重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推行本土化的企業管理模式。以沃爾沃為例,為了防止簡單融合可能產生的水土不服,吉利決定在沃爾沃推行本土化的管理模式,用「放虎歸山」的策略進行公司治理,讓吉利、沃爾沃以兄弟關係各自獨立運營。在品牌方面,也進行了「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的戰略方針,以保持兩個品牌的獨立性並且維護沃爾沃高端豪華汽車品牌的形象。

第二是尊重合作夥伴及收購對象的文化習俗和國家傳統。比如,馬來西亞有比較複雜的宗教與民族構成,吉利在收購寶騰49.9%、路特斯51%的股份後,如何理解他們的文化和宗教習俗,以他們接受的方式,達成有效的溝通、建立合作關係,也帶給吉利全新的經驗。「要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和耐心去了解、去學習」。李書福稱。

第三是創造多元、包容的企業文化氛圍。員工來自世界各地,文化、語言各異,多元、包容的企業文化既有利於集團各公司、各品牌之間的融合,又是保障員工在工作場合獲得快樂、成就感和歸屬感不可或缺的要素。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整合海外資源,吉利在核心技術上的突破讓其具備了「以技術換市場」的優勢。收購寶騰汽車,為寶騰輸入技術及產品,以換取東南亞市場,吉利在海外併購來了個大翻轉,成為第一個在海外開啟「以技術換市場」之路的中國汽車品牌。去年11月17日,隨著第一輛白俄產Geely Atlas(博越)車型從總裝線上下線,吉利(白俄羅斯)汽車有限公司全散裝件(CKD)工廠正式建成投產。至此,吉利在「一帶一路」的舞台上,實現了中國汽車企業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跨越式發展,開啟深度參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工業化新進程。下一步,領克還要在歐洲工廠生產、銷售,藉助沃爾沃的渠道經驗,進入歐洲市場。

吉利(白俄羅斯)汽車有限公司全散裝件(CKD)工廠正式建成投產

回顧過往,李書福曾說:「改革開放的大背景給了我們勇氣,不懼風浪、率先下海,走南闖北、不辭辛苦,勇立潮頭、敢於創新,打拚出民營經濟的一片天地。」從拼出來,到逐步富起來,以後必須強起來,吉利多年來不斷前行的奮鬥之路,其實也是中國民營企業篳路藍縷、不斷向前的發展歷程。

目前,吉利已形成了四大研發和四大造型中心的全球化研發體系,擁有13000多人的研發團隊。去年5月10日,吉利專門發布了「iNTEC」技術品牌,勾勒出未來的技術發展藍圖。

面向未來,吉利希望到2020年實現年產銷200萬輛的目標,進入全球汽車企業前十強,同時成為最具競爭力和受人尊敬的中國汽車品牌。而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也為吉利這樣的民營企業帶來更多的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Marc Jacobs宣布關閉倫敦旗艦店,那個大膽而激進品牌該如何重振?
突尼西亞騷亂背後:年輕人失業率超35%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