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之戰》:重新認識一部商業巨作

《世界之戰》:重新認識一部商業巨作

朋友最近看了一部豆瓣評分僅6.5的科幻片,看完之後十分激動的對每個人說,這是一部嚴重被低估的片子,在商業維度里,巔峰大師級的掌鏡,反人性、反高潮、反英雄構成了影片的重點要素,最後被批「虎頭蛇尾」其實都是有自然理論和前因後果邏輯判斷作為依據的,這部片就是05年北美票房三甲之一,被譽為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打盹之作「—《世界之戰》。

《世界之戰》由斯皮爾伯格執導,當時打著科幻特效的宣傳路子,加上散發著中年美感的湯姆克魯斯,由此成了是05年僅此於《星戰前傳3:西斯的反擊》票房爆點,國內當時看電影雖然還比較小眾,但文藝青年們卻並不怎麼待見這部片,一個重要的標籤就是「虎頭蛇尾「,打得人類毫無還手之力的外星人死得太窩囊了。

經朋友推薦,重看了《世界之戰》,重點放在了鏡頭、人性和一些敘事結構上,帶著一些疑惑和第二次看的熟悉感,理清了片子的思路後,對《世界之戰》有了點更深層次的理解。

因此這不是一篇影評,只是一篇對自己低估影片二刷後的感想。

「虎頭蛇尾」的內在基礎

首先,影片中有一幕,是導演一直想要通過人物行為傳達給觀眾的電影內在邏輯,來自達科塔·范寧出演的女兒和爸爸的對話,起因是女兒被木屑刺到了:

「你要我拔出來嗎?

不要

過來給我看,給我看看

爸爸,只准看不能碰

傷口會發炎

不會,時間到了皮膚會把它擠出去

擠出去?

擠出去,我看過書「

影片的內在邏輯一開始就已經點出

外星人的行為邏輯就是把這對話放到宏觀層面,外星人入侵,外層有炸不壞的防護罩,但作為外來物種,進入一個新的生態環境或者生態系統,不僅僅要嘗試進入,更需要始應新的生存環境,這個環境裡面的主宰當然是人類,但也別忘了能夠容納地球上其他物種包括微生物的生態系統。

據統計,在所有被引入的外來物種中,大約有10%在新的生態系統中可以自行繁殖,而在這些可以自行繁殖的外來物種中,又有大約10%會造成生物災害,成為外來入侵種。這一小股力量不可小覷,它們不僅會破壞我們的環境,還會給我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對我們的生存也會構成不同程度的威脅。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一個外來的物種被引入到一個新的平衡的生態系統中,可能因不能適應新環境而被排斥在系統之外,也有可能恰好適合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很好地生存下去。

影片中的外星人顯然就是被新環境排斥的物種,人類並不是一個種族在戰鬥,世界之戰中的「世界」,不僅僅是人類的世界,而是關乎微生物在內整個生態系統的戰役。

所以在電影文本的構想上,虎頭蛇尾實際上並不存在,這種感覺多數是關於觀眾的情緒表現,習慣在大片中尋找個人英雄主義的觀眾面對碌碌無為的人類已經足夠壓抑,最終看似沒有高潮的結局更是讓這種爆米花情感無法釋放,不夠精彩更多是來自觀眾觀影過程中來自畫面層面的情緒落差。

13年前的反「套路」

如果按照科幻大片的標準,這種外星生物的入侵的概念已經在《獨立日》當中展現過,被逼到絕境的人類,與敵人熱血的空戰,扭轉乾坤的英雄,全片眼花繚亂的特效,但斯皮爾伯格九年後還沿用這招,確實並不「高明」,儘管有些特效技術進步了。反英雄、反高潮、反人性也許這才是大師看重的。

人類是多麼渺小和脆弱

全片第一次展現個人英雄主義也是唯一一次應該就是父親看到掛在籠子邊上的手榴彈心生一計,代替女兒」受刑」,在眾人的幫助下把手榴彈留在外星人飛行器內,炸掉一個母艦的過程。其它地方,人類沒有還手之力,主角毫無作為,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美好與醜陋都一一展現。

唯一的英雄瞬間

在孩子母親的地下室,是父親不知所措的憤怒,武裝部隊經過主角三人的時候父親和兒子的爭吵是關於直面參與反抗與後退守護親情的抉擇。

印象最深的畫面是在那個山坡,有著一腔熱血的人們奔赴戰場,弱勢群體向後方逃跑,然而外星戰艦掃蕩過後,人類成了瓮中之鱉,毫無抵抗力,前一秒前仆後繼奔赴戰場的人們讓人感覺到了一絲人性的光輝,但緊接著,一點光輝就在黑暗中瞬間熄滅,看似美好的人性在剎那間灰飛煙滅。

TX: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

人性的醜惡也在搶車的那個段落里清晰地呈現了出來,當人們為了爭奪駕駛權肆意開槍,當人們即使看見遊船離岸也要奮力跳船,當每個人心裡只顧著活下去,才是最悲慘最可怕的。

鏡頭與特效完美融入

美好人性的泯滅,人類無處可逃的窒息感的塑造除了人物的肢體動作,斯皮爾伯格的場面調度也功不可沒。

重點分析下外星機器破地而出,向人們逃竄的人們射擊的片段:

這個片段中,鏡頭始終跟隨著人,大部分鏡頭都集中在湯姆克魯斯的臉上動作上,一方面通過人物的反應表現客觀現實,激起觀眾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始終不讓觀眾看到「怪物」的全貌,形成一種心理上的壓迫感;在逃跑的過程中,也有幾處攝像機在地位的俯視鏡頭,給人一種仰視「怪物「的感覺,塑造畏懼心理。

俯視視角,人物、外星機器在鏡頭內

第一次在地下室的畫面就比較典型了,外面飛機墜毀,鏡頭並沒有放在宏觀層面上,而是拉到地下室裡面,給了人物特寫,通過人物心理活動,面部表型,還有外面光線的投射,墜機雜亂的音效營造恐怖到窒息的壓迫感。這種模式在恐怖片還是比較常見,但每個部分的調動還是在很多恐怖片的水準之上。

鏡頭很多時候沒有給外星戰艦的特寫,通過人物側面描寫比較多,宏觀層面的毀滅基本上都有人物在鏡頭內,所以頂級特效的並沒有泛濫,反而帶著一種人文主義的氣息。

關於音效,想通過《馬戲之王》說一下,最近剛上映了一部歌舞傳記片《馬戲之王》,而對於裡面的歌舞,有人認為還不錯,歌舞片就是去看歌舞的,而歌舞的作用很多情況下是銜接劇情,簡單說就是劇情不夠歌舞來湊,但任意翻開一部經典的歌舞片遠有《雨中曲》,稍近一點《紅磨坊》,還有更近一點的《愛樂之城》,歌舞的作用並不是作用在影片結構上,而是一種人物情緒達到一定程度的體現,這是人之常情,就像平時生活中人們遇到開心的事會唱歌,不開心時會怒吼一樣。類比到音效,聲音的輸出並不是為了銜接什麼,優秀的音效是情緒堆積到一定程度的升華,

還是這個密室的鏡頭,飛機墜毀,爆炸的聲音,配合著人物的驚恐,用聲音放大恐懼。

河邊,女兒看到湖面上漂浮的屍體,提琴拉出的高調輕薄的怪異發生,恐懼情緒再一次放大。

所以從技法上來說,斯皮爾伯格還是那個斯皮爾伯格,特效出眾但不泛濫,鏡頭在另一層面訴說著影片的故事。

當然上面只討論了影片一角,值得分析的還有很多,專業人士的創意做法普通人只能做一些推測,《世界之戰》因為題材內容是一部容易被遺忘的作品,但回過頭來看,在商業維度里,特效的運用、鏡頭的語言、人性的刻畫都具有相當的水準,支撐影片結局產生也有其內在的邏輯。

法國新浪潮運動標誌性的雜誌《電影手冊》授予《世界之戰》21世紀前10年十佳電影之一,算是一種為本片的「平反」了。

二十一世紀頭十年十佳

如果之前沒有充分理解這部片,重新認識下,相信看過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實人littlewang 的精彩文章:

TAG:老實人littlew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