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說真的,有些人是沒有資格生孩子的

說真的,有些人是沒有資格生孩子的

Amedeo Modigliani

最近又被一部劇刷屏了,阿米爾汗攜《神秘巨星》再次登陸中國各大影院,原以為這部片子將會是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劇。

後來,它再一次賺足了我們的眼淚。

如果說《摔跤吧,爸爸》體現的是嚴厲又飽含用心良苦的父愛,《神秘巨星》則告訴我們:

「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

14歲的少女尹希婭熱愛唱歌,但是遭到父親的反對。

母親選擇賣掉項鏈,偷偷給她買筆記本,默默支持她的音樂巨星夢想。

可是在這一切的背後,卻是尹希婭的母親常年忍受著丈夫的家暴。

《摔跤吧,爸爸》同樣傳達出印度社會女性的地位:

「我們擁有最好的文化,但我們的文化里,沒有女人的位置。」

在傷痕纍纍的暴力文化下,媽媽為了女兒尹西婭,勇於向她一直唯命是從的丈夫發起挑戰,彷佛觀眾在結尾終於鬆了一口氣,這就是我們想看到爭取的結果。

散場後,朋友泛紅著雙眼拭去眼角的淚水,「想起了我媽媽。」

幸好電影里的母愛,讓人還能從冷血的社會背後感受到一絲溫暖。

可惜,社會現實遠遠要比電影畫面來得更像車禍現場。

近日,一則新聞「北大高材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引起熱議,這位名叫王猛(化名)的主人公,不僅與父母決裂6年,更是寫萬字書信控訴父母「罪行」。

而這一切都源於父母的「過度關愛」。

在他控訴的文字里,滿是父母的「肆意操控」,「衝突」和「炫耀」,父母的過度關愛以及缺乏親情,讓他沒能樹立足夠的信心。

比如小學時,就發生了很多影響他心理健康發展的「小事」。

從小到大穿衣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父母包辦;參加奧數遇到挫折回到家,母親「安慰」他,「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他不會剝雞蛋,被同學取笑後,接著被親戚知道後仍被當成「梗」頻繁取笑,父母可能並不對此放在心上,因為他們認為這真的是「小事」。

高中時,主人公要求到外面的學校上學,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絕,因可能「照顧」不到。

後來出國留學,父母仍然一如既往的用其它方式打親情牌「監視」他。

種種跡象看來,王猛的父母,特別是母親喜歡按自己的喜好給他包辦事情,在他尋求需要「保護」的年紀,父母選擇了用」控制「如影隨形。

王猛在成長的經歷中,他最清晰的認識是「父母並沒有關心自己的成長環境和心理健康」。

在中國,很多孩子明明父母雙全,卻依然活得如孤兒一般,

父母以愛之名,讓孩子過著孤兒一般的生活。

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與父母的請求、妥協、溝通,甚至是耍賴,都有可能是內心的「求助」,當數次的「求助」都沒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時,小孩成長時,就會容易出現自卑、動手能力差,甚至時偏激和情緒不穩定。

這一切,都與家庭教育有直接關係,也並非每一個小孩在成年後,都能深刻意識到自身遭遇的問題,與過去抗爭。

「搞清楚自己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對於父母而言,如何與孩子重新建立起親密聯繫,他們思索仍然停留在「我不知道他怎麼會這樣?」,「好好養大的一個孩子,連家都抵觸,也不考慮下父母的感受。」

「這怎麼能是控制呢?外面的環境這麼複雜,我們只想讓他單純地成長……」。

有人說,應該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中國家長式的教育極端化的產物。人自小都是在周圍人的種種行為和對待中潛移默化的不斷成長,所以沒有什麼結果是巧合的。一個人在長大之後仍然對父母抱有這麼大的偏見,可見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多麼的失敗。這自己種的因結的果,那麼就請自己吃下去,至少我不同情這對父母。

也有人認為王猛應該反思自身問題:我覺得這不單單是他父母的問題,特別是上了大學,即使父母過分關注,一個成年男孩子就不能學著融入社會嗎。把責任都推給父母,本身就不成熟理智。

但毫無疑問的是,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心理問題真的需要引起重視:這樣的心理創傷你沒有經歷,不要輕易否定別人。儘管我們不能否認父母對孩子的感情,但很多成年人的心理真的不夠健康。

以愛之名

Lonely

多少人在為人父母之前,能真正地捫心自問,「我做好準備接納一個孩子了嗎?」

家庭教育始終是孩子成長教育的第一位,父母雖然是孩子出生的入口和憑證,但這並不代表孩子的人生就應該讓父母來掌控方向盤。

就像連岳所說,人與人之間,最強大的聯繫並不是血緣,而是共同的觀念、彼此的尊重和愛,最好的朋友,最親近的人,影響自己的人,往往都是沒有血緣的。

有血緣的家人,如果沒有愛,只剩下強制和攻擊,那麼,血緣的聯繫反而造成持續的痛苦。

曾經有朋友告訴我,因為他是超生的孩子,所以從小到大都在被迫與大人們玩「躲迷藏」的遊戲,

大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和自私的慾望,生下孩子後要躲避被查的風險,任意把孩子藏在黑漆漆的屋裡,推到沒有人認識的地方……卻無法想像孩子的感受,

「那一刻的恐懼永遠記得」,無法想像被丟棄的那些零碎日子,孩子的傷口是如何蔓延開來的?

後來他們等孩子長大後,不停地用物質來補償他,滿足他的無理要求,甚至為他的錯誤作辯解,都是在償還曾經犯下的錯,由此造成的結果卻是,

「這孩子不懂得如何愛別人,還很反常,獅子大開口讓周圍人都覺得很不舒服。」

從小缺愛的孩子,渴望愛,如果沒有得到愛,這渴望就會一直令他焦慮,有匱乏感;當他不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去獲取愛,又沒有得到愛的人時,他更難以得到愛。

越難以得到愛,就越對自身懷疑和擔憂,有些人還會因為兒時不痛快的記憶,令他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恐懼,他潛意識裡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可能會和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那樣,對待未來的家人和孩子,這樣惡性循環後,一次又一次加深對自己的厭惡。

美國一家領養中介機構HICS(Holt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Services)表明對孩子的行為研究,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產生的最大影響在行為舉止和生活習慣上,婚姻是否美滿對於孩子的成長有決定性作用,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和犯罪率。

而父母還「蒙在鼓裡」,沒有去反思,他們的行為,婚姻,成長中說過的一句句「真心的話」卻處處違心在做,他們用「愛」這個強大卻沒有子彈的武器,塞給孩子硬推著他們上了社會戰場。

拒絕共同成長

很多成年的父母是拒絕與孩子一塊「成長」的,因為傲慢的他們認為,

這永遠是小孩應該做的事,大人只管發號司令,只要行駛特權就好了,發泄壓力和憤怒,更是理所當然的。

騰訊視頻上「兒子弄丟5塊錢地鐵票,媽媽急得動手:我沒那麼多錢,1個月才賺900」,這位母親一邊打一邊說,叫你不要玩不要玩,旁邊的路人都嚇了一跳。

GIF

出了地鐵,還不解氣,繼續打自己的孩子。

GIF

原因是,這位媽媽和丈夫分居,靠自己一個人養孩子,自己一個人一個月才900,還要養自己生病的媽媽,

她向看不下去的路人哭訴,」錢真的好難賺,好難賺「。

「Heart」

那我告訴你,孩子更難養,真的好難養。

龍應台說,教育孩子,除了言傳身教和陪伴,沒有任何捷徑可循。

我要補充的是,除了剋制每一次憤怒的、無條件地去理解和包容,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在孩子的內心裡都是潛移默化的行為體現。

你希望他成長為什麼樣子的人,那請你先努力讓自己成長為你理想中的樣子。

就像《教育孩子,這三件事絕對不能忍》里連岳所說的:孩子成長卻不易,除了金錢成本,還需要50000次親吻,50000次擁抱,同一個道理1000次不同方式的交流,還要用不完的耐心,陽光氧氣一樣充分的愛,一同跋涉20年後,他才能健康、快樂、自食其力。

資料參考:

1、連岳《教育孩子,這三件事絕對不能忍》、《用一生去溫暖那個躲在黑柜子里的恐懼孩子》;

2、迷妹提供素材梨視頻、新浪新聞《兒子弄丟5塊錢地鐵票,媽媽急得動手:我沒那麼多錢,1個月才賺900》;

3、搜狐新聞《北大高材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知乎問答」基因還是家庭?」,首發於伍治堅證據主義中,領養機構HICS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忄乙白告 的精彩文章:

TAG:忄乙白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