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莫讓「滿意度」失了「可信度」

莫讓「滿意度」失了「可信度」

歲末年終,不少地區和部門開始進行滿意度測評,請群眾對一年來的工作打分,然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不少地區的測評結果都是100分。本來,群眾滿意是好事,但若是這分數可信度不高、含金量不夠,那可就說不上好了。

據人民日報1月28日《年終測評,要把水分擠出去(微調查)》一文中反映,測評分數有的是討來的,「一名基層幹部坦言,為了成績好看些,有時確實會提前安排幹部進村入戶做工作,想方設法討個『滿意』。」有的是換來的,「一到測評階段,有的安排駐村幹部帶著毛巾、垃圾袋等『禮品』開展『大走訪』,結果群眾「滿意」、領導高興,皆大歡喜。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群眾滿意度是工作成效的晴雨表,是衡量群眾部門工作的一把尺子,通過測評,不僅能看到群眾對工作成效的認可程度,更可以發現工作中尚存哪些短板、還有什麼不足,群眾對哪裡不滿意、對什麼有意見,都為下步工作指明了方向,然而摻了「水分」的滿意度,就變成了「煙幕彈」,反映不了真情民意,自然也不會對工作改進提升有所助力,長此以往,群眾也知道這是耍的什麼「花招」、用的什麼「套路」,也就再懶得說實話、講實情,黨群幹群關係自然會越來越遠,黨和政府威信也會越來越低。

沒有問題則沒有發展。黨員幹部不能沉湎於鮮花和掌聲中自我陶醉,不能沉浸在成績中自我欣賞,不斷地迴避矛盾,躲避問題,把小事拖大,大事拖壞,到頭來無法收拾,危害群眾利益。要有聞過則喜的精神,主動親近不同意見,做到不避、不繞、不躲,甘當「小學生」,放下架子,丟掉面子,誠心誠意向群眾請教,從群眾的意見中汲取「營養」。當群眾看到你有聞過則喜的誠意,才會進一步「打開話匣子」,「七嘴八舌說個不停」。你才會聽到肺腑之言、逆耳忠言、有益諫言。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缺點甚至有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勇氣承認和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面對不同意見甚至批評,要改過不吝,從善如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立馬向問題叫板,認真建立問題清單、責任清單、整改清單,明確整改目標、內容、標準、時限,從一個個具體問題改起,步步為營、逐個銷號,不達目的不罷休,切忌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用實際行動給群眾一個滿意的答覆,贏得群眾的尊重和信賴。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群眾滿意度測評既要漂亮也要含金量,關鍵在於各級幹部要把工作做在日常、問題解決在平常,真正沉到基層去,跟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只要把群眾關心的每一件事情都落到實處,不用討、不用換,群眾自然會滿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招遠黨員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招遠黨員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