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告別一貧如洗邁上小康之路——金華武義九龍山新事

告別一貧如洗邁上小康之路——金華武義九龍山新事

浙江在線2月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裘一佼)初冬時節,金華市武義縣俞源鄉新九龍山村家家戶戶貼起了春聯,早早表達對新年、新生活的美好祝願。

「千好萬好下山脫貧最好,爹親娘親黨和政府更親」。大紅春聯前,35歲的劉昌榮和父親劉孫儉從九龍山老屋回來,正從車上搬下石磨、石臼等老物件。在家中小院,來自老屋的破罐子、破凳子都被精心收集起來。

「不能忘了好日子從哪裡來。」劉昌榮告訴記者,他正準備辦一個家庭版的「下山脫貧紀念館」。21年前,得益於黨委、政府下山脫貧的好政策,劉昌榮一家告別了1041米高的九龍山村、告別一貧如洗的生活,邁上了小康之路。如今,他們開了4家公司,產品銷往國外。

「三下」九龍山,劉昌榮講述了一段從苦澀到甜蜜的家庭記憶——

搬下:「九龍山九龍山,走出深山天地寬」

「從前有座山……」我們九龍山的故事真的是從山裡開始的。聽爺爺輩的老人說,500多年前,先祖為了躲避戰亂和苛稅,從福建遷居到此,因為九個山頭繞村綿延如龍,取名「九龍山」。

過去,我們村裡一直過著「砍砍木頭燒燒炭」的生活,村裡68戶人家總共才97畝地,而且只能種一熟,遇到乾旱年份就無法耕種。在大多數農戶的家裡,一間逢雨必漏的泥房、一口鍋灶、一張飯桌和幾床破棉被,就是全部家當了。

我爸說,最慶幸的是娶到了我媽。要知道,「有女不嫁九龍山」,全村189人,就有42個光棍漢,誰家生男孩誰家不高興。1976年,城裡已經流行自行車、手錶、縫紉機的結婚「三大件」,可九龍山人見都沒見過,我爸東拼西湊了16元錢,終於鼓足勇氣去提親,我媽總是半開玩笑說:「這點錢,現在連條小狗都買不到。」

九龍山人不缺志氣、不缺勤奮,卻因為山高路遠,什麼都難——行路難、娶親難、上學難、求醫難、用電難、賺錢難。1970年,我爺爺因無法出村治病離世了。有一次我生病,我爸特別著急,半夜背著我舉著火把,走了兩個多小時山路才到鄰村赤腳醫生那裡,我當時昏睡在他肩頭,感覺真是走到了地老天荒。

但我們是幸運的。1994年,家裡來了老董,他幾乎每個星期都上九龍山,挨家挨戶問情況,過了一陣子,他動員我們下山去。我後來才知道,老董是縣扶貧辦主任董春法。當時,武義縣委、縣政府積極引導山民搬遷下山、異地脫貧。1996年11月,我們村從九龍山上整體搬遷下山。我們一家人每人肩上一根扁擔,挑著家中物件,一步步走下山,正式搬到新家去。

「九龍山九龍山,走出深山天地寬」,村裡開始流傳這句順口溜。我拼了命地努力讀書,終於考上了縣裡的藝校,憧憬新生活的開始。

住下:「山上光棍漢,下山娶花旦」

新九龍山村距縣城20分鐘車程。1996年,村人均年純收入只有300多元。我家造了一層三間的房子,如果沒有政府給出的政策優惠和補貼,我們做夢也不會想到能住進磚瓦房,而且全村水、電、有線電視都安裝入戶。這裡不再有露天糞缸了,家家戶戶都建有鋪了瓷磚的衛生間,有的還用上了抽水馬桶、盥洗盆和浴缸。

我們的喜悅上了報紙、電視,九龍山在全國都小有名氣。新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資金100多萬元,1998年四川綿陽捲煙廠負責人送來10萬元幫助村裡修路。九龍山人一直很感恩,村裡的路就叫「綿陽路」,在2008年汶川地震後,我們自發給綿陽捐了款。

如果說山上的五百年是貧窮,那麼下山後的三五年就是致富。下山後村民都沒閑下來,有一技之長的就在家門口的工業區做車工、鉗工;年輕人參加縣裡組織的勞務輸出,到上海、杭州、廣東等地的合資公司務工;老人就在村裡做來料加工……每個人都在市場經濟中找到了用武之地。我在姐姐的資助下讀完了藝校,開始在多個劇團挑大樑,終於可以賺錢了,家裡的房子漸漸加蓋到三層。

1999年2月,新九龍山有6對新人結婚,村裡辦了場熱鬧的集體婚禮。2006年,我結婚了,新娘是武義縣婺劇團的當家花旦。一時間,我成了「新聞人物」,老董總結為:「山上光棍漢,下山娶花旦。」 到2007年,村裡已經有30個孩子出生。

有了新生命的新九龍山,有了希望,有了未來。去年,我們村的人均年收入1.6萬餘元,是下山前的40倍!這簡直是個奇蹟。

留下:「村村大變樣,年年有進步」

相比周圍許許多多的「美麗鄉村」,新九龍山村並不起眼,但你一定不會想到,它曾無數次地出現在國際舞台上,成為脫貧路上的一個重要坐標。

2004年5月,全球扶貧大會在上海召開,我們村的下山脫貧經驗成為世界首腦關注的對象。我們也是到那個時候才知道,貧困是個世界性的問題,我們有幸生活在中國、在浙江,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方式擺脫貧困,走向小康。

欠發達縣全部摘帽、全面消除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貧困戶……最近這5年,讀到這些新聞的時候,我特別有感觸。我所在的武義縣,深山區423個自然村已經整體搬遷下山、異地脫貧,貧困以潮水般退卻,正是我們國家漸漸強盛的真實寫照。

下山脫貧的經歷,一直是我們一家人最難忘的記憶,因為它徹底改變了我們的人生。前幾天,在芬蘭·中國(武義)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中,我向芬蘭朋友展示地方戲曲;平常,我和我姐一起打理著4家公司,我正在考電工高級技師,我們自主研發的軋鋼系統還出口到東南亞國家。更值得一提的是,我爸拿起他最愛的二胡和鑼,跟著婺劇班在金華各地送戲下鄉……

我們村有一間「村史館」,我想在自家辦「下山脫貧紀念館」。我想,我們走過的路,是脫貧的路,是夢想的路,承載著九龍山人的精神財富。

「蝸居高山五百年,不如下山二十年。」村民們愛說這句順口溜。不管我們去哪裡、做什麼,都不會離開九龍山。九龍山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說城鎮 的精彩文章:

直擊「德清一號」成功發射 這是我國首顆以縣域命名的遙感衛星
桐廬15個項目集中開工 總投資29.29億元

TAG:微說城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