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史話太監:古代西方也有太監,清朝時期,吸取明代「宦官之禍」教訓,措施立竿見影

史話太監:古代西方也有太監,清朝時期,吸取明代「宦官之禍」教訓,措施立竿見影

盡情釋放生機的鮮花草原

古代,有一項比較殘忍的宮廷制度,就是宦官制度,宦官制度不是中國的專利,在西方,古希臘、古埃及都有閹人侍奉內宮,波斯人使用宦官已經成為風俗習慣,西方宦官制度的發軔,要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亞述王朝,即使是東方,古代高句麗(今朝鮮、韓國)以及日本都有宦官的存在,從秦趙高、到後來的劉謹,以及宋朝的童貫、明朝的魏忠賢,宦官群體成為活躍在古中國政治舞台上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說起來,宦官存在有一定的客觀原因,皇室宮廷中有一些體力活,是女眷無法完成的,但讓成年男子出入宮禁,顯然皇帝們不放心,於是就採取了折中的方法,用閹人,這樣就誕生了宦官,以及宦官制度。

明東廠宦官

提到宦官,不得不提到明朝,明朝一代宦官專權居多,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設立西廠,兩個特務機構都是由宦官擔當首領,他們可以用「權勢熏天」來形容,特別是明熹宗年間,大太監魏忠賢專權,朝中攀臣屬附者不計其數,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之說,這都是魏忠賢的死黨,魏忠賢活著的時候被立「生祠」,人稱「九千歲」,甚至發展到,世人只知道有「九千歲」,而不知道有皇帝,魏忠賢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皇權,崇禎帝上台後,魏忠賢立馬被清算,下場甚慘。

乾隆帝

清朝是少數民族(女真族,後來改為滿族)建立的政權,清政權的前身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後金是沒有設置太監的,到了後來清軍入關,才開始效仿明朝,內宮中有了閹人,清朝統治者吸取明朝宦官之禍教訓,順治、康熙時候,屢屢嚴格限制宦官干政,特別是到了乾隆年間,乾隆帝為防止宦官弄權,下令將宮廷內教習宦官讀書的內書堂撤掉,他說:「內監(宦官)的職責,只要略微認識幾個字就行了,不必給詞臣給他們講授文義,明代宦官弄權,原因就在於他們通文墨而干政」,從公元1769年開始,皇宮中就不在專門教習宦官讀書了。就是這樣,乾隆帝還是防止宦官與外臣之間勾連,曾經有一個叫高雲的貼身宦官,他向乾隆帝說了幾句外廷官僚的事,因為牽涉到朝廷之事,馬上被乾隆帝下令處死。

乾隆帝絞盡腦汁想了一個辦法,如果需要宦官當差辦事,出去的宦官一律改姓,都改姓為「王」,這樣讓外庭官員就難以分辨。

權宦趙高

乾隆帝讀史書,每當讀到秦朝宦官趙高篡權誤事,常恨恨不能自已,在殿前有一個聽用的太監,乾隆帝直接就給他稱呼他為「秦趙高」(其實,最早宦官指的是侍奉內宮的人,有士人,有閹人,到了東漢,宦官才必須都用閹人,宦官與太監兩者才沒有區別),當然,這個宦官並沒有辦什麼壞事,乾隆帝屢屢這樣稱呼他,就是向他示警,更是為了提醒自己,要防止身邊佞臣,因為對宦官管理非常嚴格,乾隆前期就沒有出現像明代那樣的宦官之禍,可惜善始沒有善終,這些做法並沒有很好延續下去,例如,到了清末慈禧把持朝政的時候,身邊又出現了李蓮英那樣的大太監。

宦官群體中也有好的人物,較著名的有東漢的蔡倫,明代的鄭和,就是在西廠特務橫行的時候,明憲宗期間,也出現了一個廉潔奉公、正直忠誠的大太監懷恩,但總體說來,這個群體中有見識、有作為的宦官確屬鳳毛麟角,而專擅弄權誤國的居多,這些人通常出身低微,宮廷生活又比較封閉、勾心鬥角,為在殘酷的宮廷鬥爭中活下來,他們犧牲的只有骨氣和人格,泯滅的只有人性......宦官距離最高權力-皇權最近,腐敗弄權的機會也較多,給百姓造成的傷害也較大。

影視材料中,中國最後一個太監。

到了民國,宦官就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蕻青拾遺 的精彩文章:

皇帝親自出題選拔,古代也重視「縣委書記」
由「醜聞」引發,被埋沒的「隆慶和議」,堪稱大明一朝最漂亮外交,令俺答汗甘心稱臣

TAG:蕻青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