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農業發展營造公平環境

為農業發展營造公平環境

中國對自美進口高粱實施「雙反」調查

記者觀察

資料圖片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朱菲娜

2月4日,商務部發布2018年第12、13號文件公告,決定自2018年2月4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高粱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立案調查。這是中國商務部主動對來自美國進口的農產品發起「雙反」調查的典型案例。

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面臨諸多挑戰,自身現代化建設是一方面,而外部環境的約束給我們出了一道道難題。比如,一些來自國外的大宗農產品的到岸價格比國內農產品價格還要低,導致農產品進口激增,而國內農產品大量壓庫,缺乏市場競爭力。要看到,這種價格懸殊,不完全是生產成本的比較問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出口的農產品得到了政府的大量補貼,比如這次公告列明重點調查的農作物保險、價格損失保障、農業風險保障、營銷貸款、出口信貸擔保、市場准入、國外市場開發合作者等項目,並以低於本身價值的價格實施傾銷,對我農產品進行市場擠壓,進而造成實質損害和實質損害威脅。由此,破壞農民生產積極性,並對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形成重要制約。

從這一點看來,商務部主動對來自美國的進口高粱實施「雙反」調查就顯得很及時、很重要。商務部的公告稱,根據《反傾銷反補貼條例》規定,在特殊情形下,商務部沒有收到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的書面申請,但有充分證據認為存在傾銷、反補貼和損害以及二者之間有因果關係的,可以決定立案調查。據商務部獲得的初步證據和信息顯示,原產於美國的進口高粱接受了美國政府的補貼,並以低於正常價值的價格向中國出口銷售,存在較大幅度的傾銷。同時,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數量大幅增長,價格持續下降,對中國國內產業同類產品價格造成削減和抑制,國內產業同類產品有關經濟指標呈惡化趨勢。商務部獲得的初步證據和信息還顯示,美國高粱產量巨大,庫存增加,2013年以來美國高粱出口數量占其產量比例均在50%以上。商務部獲得的初步證據和信息顯示,中國國內產業遭受了實質損害和實質損害威脅,且自美國進口產品所接受的補貼和傾銷與國內產業實質損害和實質損害威脅存在因果關係。

其實,這種情況存在時間較長,美國農業部「心知肚明」並提出過預警。早在2015年5月,美國農業部官員在看到美國對華高粱貿易急劇增長時就發出警告稱,中國政府已開始密切關注高粱進口的快速增加,部分政策制定者認為,這類進口令中國政府更加難以消除其龐大的玉米庫存。當時的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9月的一年內,中國高粱進口同比增長逾6倍,達到420萬噸。到2015年9月,高粱進口量會增加1倍達到850萬噸,其中大多數來自美國。」很顯然,大量高粱出口中國,為美國農民帶來利益的同時,已對中國的高粱、玉米種植產生了重要衝擊。

對於美國來說,無論誰當總統,都重視農民利益及其訴求,甚至為此不惜向中國政府部門施加壓力。像特朗普總統去年11月訪華就帶走了巨額的農業訂單。問題是,像特朗普總統一貫宣稱要「公平貿易」,但這個公平是雙向的,不能只是惠及本國農民,而對中國農民不利,尤其是通過傾銷和補貼的手段對中國農產品市場進行擠壓,對產業造成實質損害和實質損害威脅。這樣,哪裡有公平可言?

這需要我們高度重視。貿易的本質是互惠互利,一旦這一原則被打破,必然會選擇一種救濟手段來維持國際貿易秩序的平衡。這是國際社會通常的做法,無可厚非,只要證據充足就行。但是,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美國商務部頻繁使用「雙反」等手段來對中國輸美產品發起調查,還拒絕履行中國入世議定書的承諾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繼續以替代國的方式進行調查,其意欲何為?這與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有關,是對權力的濫用,也是貿易政策的傲慢與霸道。

貿易保護主義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上月舉行的達沃斯論壇上就傳出較為一致的聲音。過分強調「美國優先」而忽視貿易夥伴的利益是不能持久的,也最終難以實現初衷。可以說,商務部這次主動出擊,是對美國對外貿易政策強硬傲慢的回擊,也是為「三農」現代化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和保障,今後仍需重點監測,更加主動作為。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蔣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時報 的精彩文章:

消費市場平穩發展轉型升級顯成效

TAG:中國經濟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