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養胃很簡單,一個穴位就可以了(專家視頻講解)

養胃很簡單,一個穴位就可以了(專家視頻講解)


點擊

上方

 

藍字

 即

可快速「添加」本公眾號




作者:中醫專家 程凱



導言:



1、胃乃

「水谷之海」,

 「得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2、 胃氣壯,五臟六腑皆壯

中醫認為胃是「五臟六腑之海」,諸多重要的器官都靠著胃來提供能量,人們日常所需的能量皆來自於此。如果把人體比作電動玩具,胃就像其中的電池,如果沒有充裕的電源,那麼整個電動玩具就無法驅動。古語云「胃者,人之根本,胃氣壯,五臟六腑皆壯也」,胃乃後天之本,水谷,化精之源,保護好胃,則其他臟腑才會健壯。

3、《黃帝內經》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胃是什麼?胃是五臟六腑的大海,這個海很重要,如果沒有這個海,五臟六腑就無源了。「水谷皆入於胃」,「水谷」就是指人們吃喝的東西,「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五臟六腑的精華全是從胃那裡得到的。這是胃的一個重要作用。

 4、《黃帝內經>〉一再強調,任何時候胃脈都 不可以絕,胃脈一絕人體大限將至。這個道理很簡單,胃脈一絕,連吃飯的 能力都沒有了,人就將面臨死亡了。

5、脾胃一病則五臟六腑四肢九竅俱病.......





胃乃

「水谷之海」,

 「得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為什麼把胃稱為「水谷之海」?


《靈樞·海論》指出:「胃者,水谷之海。」故與沖脈為十二經脈之海、 膻中為氣之海、腦為髓之海,並稱「四海」。海者,匯聚之意。胃主受納,飲 食入口,容納於胃,故稱胃為水谷之海。飲食水谷是五臟六腑所需營養物 質的本源,故《內經》又稱胃為「水谷氣血之海「、「五臟六腑之海」等。因此, 有將「水谷之海」直接作為胃的代名詞的,如《靈樞·海論》說:「水谷之海有 余,則脹滿;水谷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


所謂「得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大抵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含義:


其一,這裡所說的「胃氣」,是指脾胃受納、腐熟和運化飲食水谷的機 能,代表整個消化系統。「得胃氣則生」,是說只要病人食慾尚可,則氣血生 化有源,提示病情及愈後較好。臨床上常見患者病情雖較重,然其舌上有 苔,不礙進食,則知其胃氣尚存,若調治得當,即可望轉機,此即所謂有胃氣 者病情「不輕亦輕」。反之,如病人水漿不入,則其病情及愈後多較兇險,此 即所謂無胃氣者病情「不重亦重」。人以胃氣為本,胃氣的盛衰,直接影響 著人體氣血的充盈與否。正如《靈樞·玉版》所說:「人之所受氣者,谷也; 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所謂「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就 是以胃氣之存亡來預測人體正氣的盛衰。


歷代醫家均十分重視胃氣,其功績最為卓著者,要數金元四大家之一 的李東垣。李氏《脾胃論》強調人體元氣「非胃氣不能滋之」。指出:「脾胃之 氣既傷,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是元氣之源,元氣乃健康 之本,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諸病由生,這便是東垣「內傷脾胃,百病由 生」的基本論點。


中醫治病,非常注重顧護胃氣。對胃氣虛衰者遣方用藥,更需盡量避 免用有損胃氣的藥物。諸如大隊滋陰劑中每佐以一、二味和胃行氣之品,以 防養陰藥物滋礙胃口;在苦寒瀉下時,亦多輔以護胃之品,但恐苦寒敗胃, 仲景之調胃承氣湯、吳瑭之護胃承氣湯,均屬此意。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中醫在治病時強調的 「忌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顧護胃氣。如忌辛辣之物、忌生冷之品,是 恐其敗壞胃氣;忌厚膩之味,是恐其釀濁礙胃;忌甘甜之食,是恐助濕滯中。


其二,是指脈象的有無胃氣。脈也以胃氣為本。正常人的脈象不浮不 沉,不急不徐,從容和緩,節律一致,稱為「有胃氣」,或徑稱「有胃」。《素問· 平人氣象論》說:「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 氣者,肝不弦(指脈象有一定的緊張度,猶如弓弦狀)腎不石(指脈象位置深 沉,用力切按始得)也。」該篇認為:春脈有胃當微弦,「但弦無胃曰死」;夏脈有胃當微鉤(指脈象旺盛有力之狀),「但鉤無胃曰死」;長夏脈有胃當微 耍弱,「但代無胃曰死」;秋脈有胃當微毛(指脈象位置表淺,輕取即得),「但 毛無胃曰死」;冬脈有胃當微石,「但石無胃曰死」。臨床如見勁急躁動而節 律不一的無胃之脈,多提示病情嚴重,預後欠佳。清代名醫葉天士在《外感 溫熱篇》中記載了他診脈候胃氣的經驗:溫熱時病,出現戰汗(寒戰而同時 汗出)之後,須診其脈象,若見軟而和緩的雖倦卧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 證;如脈象出現急疾躁盛的,則多為氣脫危象。這裡葉氏把戰汗以後脈象的 是否和緩、即有無胃氣看作是判斷證之順逆、病之生死的主要依據之一。在 內傷雜病中更是如此,凡見脈象急數不寧、躁擾失和的,每提示邪盛正衰, 病情危篤。


總之,「人以胃氣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素問·平人 氣象論》)。胃氣之盛衰有無,關係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及其存亡。《景岳全書·雜證謨·脾胃》所謂「凡欲察病者,必須先察胃氣;凡欲治病者,必須常 顧胃氣。胃氣無損,諸可無慮」,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脾胃好不好,看看身上這三個部位就知道了


中醫認為,脾胃乃後天之本,然而,現代人由於飲食不規律,導致脾胃不和,吃點東西就腹。那怎麼知道自己是否脾胃不好,其實,脾胃好壞看三個部位就知道。


脾胃好壞看三個部位就知道


1.看臉色


黃皮膚是我們中國人的重要特徵。不過,黃色有正常的黃,也有病理的黃。正常的黃色應當是明亮、潤澤、含蓄的,並且有紅色摻雜其間。如果黃色太過、黃色不及、黃色一色獨顯,或者與青黑等顏色一起顯現,那就是病色。中醫認為,出現了病色的黃,首先要考慮是脾胃出了問題。


脾胃負責運化水谷,人吃飯喝水以後,就是通過脾胃消化吸收裡面的精華,轉變為氣血,所以說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一旦有毛病,身體就不能實現這種轉化,人吃進去的飯、喝進去的水,不能正常運化,無法供給五臟六腑營養,於是血液減少了,其結果就是臉色變白變黃。


臉色發黃還分好幾種。一個人脾虛了,面色淡黃,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逐漸出現「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營養身體造成的。


與萎黃相反是黃胖,即面色發黃且有虛腫。這種表現一般源於兩種情況,一是既有脾虛又有濕邪,二是體內有寄生蟲。


比起萎黃和黃胖,黃疸要嚴重得多。黃疸屬於一色獨顯,又是病色太過,病人往往臉黃、身體黃、尿黃,連白眼珠都是黃的。很多肝病病人都會出現黃疸,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2.看鼻尖

脾虛的病人還要看一個地方,那就是鼻尖,鼻尖的情況能提示病情的發展。實際上人的鼻尖不是尖的,而是有一個小坑。以這個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病重的時候,比如有的人臉上發青發黑了,一點光澤都沒有,但只要他的鼻尖是明亮、潤澤的,就說明他的脾胃運化功能還在,就還能吃飯、吃藥,所以就有救,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另外,如果患病時黃色代替了其他病色出現在臉上,比如由黑轉黃,而且變得明亮、潤澤,說明脾胃恢復了,病情出現了轉機。



3.看嘴唇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臉色發黃,且不太明亮,不太潤澤,基本就能判斷這個人脾虛。這時候還應該看兩個地方,一是看看嘴唇,特別是嘴唇四周的「唇四白」,就是嘴周圍一圈黃白無毛的部位,大約1毫米寬。中醫認為,脾開竅於口,脾之華在唇和唇四白。


如果唇四白不明顯了,那脾胃功能肯定衰退了;


如果唇四白的顏色特別干黃,說明脾胃功能衰退嚴重;


如果唇四白髮黑髮青了,這個人就有生命危險了。


明天精彩繼續……


 














敬請添加我的3個微信公眾號

第一個是「

新經絡」


 

 該

公眾號能夠讓你迅速掌握「簡單實用、一看就會、一用就靈」的各種中醫養生理療小絕招,


 










第二個是「潛意識點穴


  

公眾號主要幫你破譯「

潛意識」種種神奇奧秘,任何人只要識破「

潛意識」的奧妙,就能讓自己的人生變得的一帆風順......


 











第三個是「船來了







掛一個專家號只能看一個病人,而一篇好的醫療或養生文章能惠及成千上萬的人,「船來了」所做的就是後者.




























 

如何添加

呢?







有2種方法:

1、長按下面的二維碼圖片,其次點按「

識別圖中二維碼」,最後點擊「關注」即可添加。







(「

新經絡」

二維碼圖片)









「潛意識點穴

二維碼圖片






 


 






「船來了

二維碼圖片







2、打開手機微信上的二維碼掃描,對準以上這張圖片,掃一掃,就可關注.







 

想掌握更多的中醫養生保健知識,請關注我的

QQ714742875

 ,空間已經發表1萬多篇各種中醫養生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經絡 的精彩文章:

永不暈車的11個小妙招, 快告訴春節回家暈車的人!
感冒誰還在吃藥, 這個部位,按一按就見效

TAG:新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