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力評說377:一個跑者的獨白

大力評說377:一個跑者的獨白

北方周末報新聞觀察員 大力

這不是心靈雞湯。

前天早上,伴著毛毛細雨、沁人心脾的空氣和寂靜的河濱路,我跑了10.49公里。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完成了1/4馬拉松。我像個孩子一樣興奮。套用一句流行的話:感覺大腦被掏空。

在渡過了第3公里的身體不應期之後,我開始什麼也不想,兩條腿只是機械地交替運動著,此時,我覺得自己跑到包頭似乎都沒有問題。

人就是天生這麼犯賤,當身體受虐後,精神反而放鬆了下來。哈佛大學的塔爾教授在他的《積極心理學》講座中提到,每周三次,每次40分鐘的體育鍛煉,是最好的精神療法。確實,在我們這樣一個社會裡,如果你不得個抑鬱症神馬的都不好意思出門。各種體制機制的不完美,把你扭曲的不成樣子,為了生存,你只能逆來順受。別不承認,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潛的都是「精神病人」——無來由狂怒,瘋子一樣地歇斯底里,到家就身心俱疲地躺下,停車入位後卻不願意下車,和老婆因為誰洗碗吵個沒完,和同事不在一個頻道上的爭論……這是一個時代的精神癥候。假如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人們都有行為失常的時候。而行為的失常必然是源於思想的失常,因為思想決定行為。

運動則與「失常」五行相剋。

自從我看了卓越電影《阿甘正傳》,我就愛上了跑步。你不要猜測我下面會說「生命在於運動」這類顯見的哲理。我要說的是,我必須用跑步抵抗無趣。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無趣。儘管跑步也是無趣的。一個人跑,肯定是難奈的如死一般的寂寞。但是,它恰恰起到了「以毒攻毒」的療效——當你奈住了這40分鐘的寂寞,就有能力抵抗更大的寂寞。換言之,跑步就是在修鍊,修鍊享受寂寞的能力。

我通常是戴著耳機跑步。一首忠愛的曲子,成了必備的夥伴。靠什麼堅持下來?獎勵自己唄。你看過《紐約時報》記者查爾斯·都希格寫的那本《習慣的力量》嗎?他提到了一個養成習慣的簡單方法:不斷用小小的獎勵刺激自己。我就是這麼做的。每次跑完步,我都會花上3元錢買一瓶菠蘿味的芬達。第二天早上,想著這份小小的獎勵,我就會毫不猶豫地從被窩裡鑽出來。

你還得不斷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這當然不是《武林外傳》里姬無命的哲學困惑,也不是嘉康利博士的「思想之道」,更不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這就是真真切切的生活,你越理解自己,生活就越有趣。銀行存款、社會地位、車子房子,甚至「大力評說」這個「偉大的」專欄,都沒能給我發現自己的機會。跑步,給了。

我一點也不在意是每天必須跑5公里、10公里,每公里跑進6分鐘,我不是參賽,我有我的節奏,自由自在的節奏,和光同塵,與時舒捲。很多時候,市場的不景氣,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讓我這個信息工作者對前程充滿焦慮。我曾一天抽一盒煙,在煙霧中尋找辦法;我曾在家裡把自己喝醉,在麻醉中尋求解脫,結果是,心結越糾越緊。突然有一天,在跑步中,我恍然大悟:如果一段路跑到了盡頭,根本不必焦慮,還有下一段路在等著我,我只要像阿甘那樣一直跑,一直跑,一直跑,就行了。(作者系北方周末報副總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力評說 的精彩文章:

大力評說374:內蒙古文物保護如何走出「貓鼠遊戲」的怪圈

TAG:大力評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