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已無饒宗頤,天上又多文曲星!
2018年2月6日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享年101歲。去年8月,饒宗頤剛剛過完百歲生日。
資料圖
饒宗頤出生於1917年8月9日,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廣東潮州人。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學問遍及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等十三大門類。
藝術方面,於繪畫、書法造詣尤深。擅山水畫,寫生及於域外山川,不拘一法,人物畫曾得到張大千的讚賞。書法方面,植根於文字,而行草書則融入明末諸家豪縱韻趣,自成一格。
家學淵源 做學問不肯罷休
從小便有神童之稱的饒宗頤,沒有真正的進學堂讀書。
他出身富裕之家,父親雖然經營錢莊,但一直執著於學問的追求,這也影響了饒宗頤後來走上學問之道。
資料圖
父親為他取名「宗頤」,是希望兒子能成為像北宋理學派開山鼻祖周敦頤那樣的大學者。饒宗頤三四歲時,父親便教他讀杜甫的《春夜喜雨》和周敦頤的《愛蓮說》。10歲時,他已經閱讀了《通鑒綱目》《紀事本末》《通鑒輯覽》等古籍,並跟隨父親聘請的名師學習,打下了繪畫、書法和古文的深厚根基。
饒宗頤後來回憶:「家學是學問的方便法門。要做學問,『開竅』十分重要,既要讓小孩充滿幻想,營造自己的世界,又要讓長輩引導入門,可以少走彎路。」
父親去世後,饒宗頤在父親遺留下來的龐大財產與大批書籍之間,選擇了書籍,「做學問是文化的大事,從古人的智慧里學到一點東西。」饒宗頤堅定自己的選擇。
父親壯年離世,饒宗頤繼承其志,不足20歲已完成父親的遺志,續編《潮州藝文志》,這成為他踏入學術界的第一步。後來,饒宗頤談道:「我選擇了學問之道是正確的。千金易散盡,但學問是不會背叛自己的,而是與時並進的。」
學問之道上的先驅者
饒宗頤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先驅者:
編錄新馬華人碑刻、開海外金石學先河的第一人
在國際上講巴黎所藏甲骨、日本抄本《文選》五臣注的第一人
利用日本石刻證明中日書法交流並非始自唐朝的第一人
講有關越南歷史《日南傳》的第一人
辨明新加坡古地名及翻譯譯名,並撰寫新加坡前代史《新加坡古事紀》的第一人
利用中國古代文獻補緬甸史的第一人
......
他曾說過:「我每天都生活在問題之中,做學問的人不肯罷休,就是能不斷發現問題。老東西再看有新問題,新東西也有問題。有了問題我就要研究,就要把學問做下去。」
獨步中華 學術與藝術兼修
資料圖
提起饒宗頤,必須要提到他的藝術,因為在近代學者中,極罕見像他這樣以學者兼而為藝術家的突出人物。「我對已經在藝術上取得的成績並不滿足,因為我還有潛力可挖,希望接下來能騰出更多時間發揮我的藝術潛能。」
對於饒宗頤來說,年齡從來都不是絆腳石,他對書畫藝術探索的腳步就沒有停止過。
2006年,91歲的饒宗頤在《敦煌研究》第100期發表《中國西北宗山水畫說》,獨到地提出了中國山水畫「西北宗」論,極大地拓展了中國山水畫的藝術表現領域,為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現代轉向開闢了廣闊的藝術空間。
除了書畫,饒宗頤在音樂上也有著一定的造詣。他不僅是一個音樂史方面的學者,還是一個資深的古琴家,他在音樂方面的研究成果為眾多海內外學者和古琴家所傳誦。
資料圖:饒宗頤。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50年內無第二個饒宗頤」
1982年,饒宗頤的《選堂集林·史林》出版,被學界譽為繼錢鍾書《管錐篇》後的又一學術巨著,有人稱譽為「南北學林雙璧」,而饒宗頤與錢鍾書也被稱為「南饒北錢」。
饒宗頤與錢鍾書初次見面時,饒宗頤送給錢鍾書一本詩詞《晞周集》。其時,錢鍾書《管錐編》已經問世,而他回贈的卻是極具個性特徵的手稿。饒宗頤日後回憶:「我很佩服他這個人,他收集的材料,一點一滴都不放鬆,一個東西改很多次。這部手稿是在印出來的書上,他自己又在上面加了很多東西,我現在還保留著。」
1998年,錢鍾書逝世,北國大師出現空缺,未久,改由季羨林遞補,又與饒宗頤並稱「南饒北季」。
2009年,「北季」亦翩然辭世,留下的空當迄今無人去佔據,而今「南饒」又殞,「南北雙璧」亦不復存在了。
曾有人這樣評價饒宗頤:「中華文化什麼樣子?就饒公這樣!饒公是中華傳統文化呈現於二十世紀的最好典型。我可以說:五十年之內,不會再出第二個饒宗頤!」
您開闢的學問之道
我們會繼續探索前行
饒公,一路走好!
小新推薦
編輯:趙一凡
責編:楊維思


※中國石化西北油田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
※「『一帶一路』東盟文化交流巡迴書畫展」首站走進柬埔寨
TAG: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