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破冰筆記:為什麼公益行動者,永遠要獨立眾籌?

破冰筆記:為什麼公益行動者,永遠要獨立眾籌?

做公益,本來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是最難為而強為之」,因此,獨立性很重要。只有獨立,才可能堅決,只有堅決,才可能持續。只有持續,才可能取得點些微的小成果,不至於讓此忙碌之一生,太過絕望和渺茫。

但有些人即使做了公益,仍舊還是有依賴心的。有時,是期待政府早點出手包攬了困難。有時,是希望所在的機構能夠成為其他所有不願意做的事的「掃地僧」。有時,是希望資助人能夠更積極熱烈、穩定信任一點點。

但只要做的時間稍微久遠一點,就知道,這世界,一切都取決於自身的努力。你越努力,社會匹配的能量就越多。你越努力,被激活的「資源」就越活躍。你越努力,自信心就越爆棚。你越努力,戰友們就越信賴和尊敬。

互聯網的泛濫帶給民間公益人的都是利好的消息。新媒體的普及帶來的是傳播上的主動。眾籌的普及帶來的是資金上的主導。獨立性的普及則帶來行動上的自覺。大家不再假裝自己是別人的肢體或者配件,也不再假裝去除了依賴就活得艱難。相反,越是獨立自洽,活得越自在;越是破除了依賴心,生命中兇險與成就的吐納越自如。

破冰筆記,與「破冰對談錄」一樣,是2018年破冰中心在文字上的主要記載和輸出方式。我的想法是類似是醫生的診療手記那樣,把一個個案例從接診,到下判斷,到給出建議,到觀察結果,到持續陪伴的過程,全程而客觀地記錄下來。也許積累上幾十個幾百個,就是很好的公益界之「驗方集成」。

話說有一天,有一個人來找我。他說,他的機構沒有資金了,尤其是沒有員工的工資。

這種癥狀在公益界非常普及,和感冒很相像,幾乎家家都有中過招。我都來不及聽他講原因,本能就跳出來說:「你這個難題,解起來很簡單啊,趕緊上線眾籌唄。」

可我害怕眾籌會耗盡我的朋友圈。我本來熟人就不多,他們又都不支持我做公益,我媽媽還天天拉著我,要我去做點別的。因此,一眾籌,就暴露了我的艱難,她就更有理由不讓我做這個了。

我想和他說,朋友圈也是眾籌出來的,你越籌款,朋友越多。我打了個比方,人生不是一座水庫,而是一條溪流,你只要向前流,兩岸肯定遭遇到的是不同的生態系統,有不同的樹木和青草,稻田和魚塘,村莊和湖泊。他們一定會成為你的新朋友。老朋友不會忘記,新朋友不停結交。而所謂的河流的前行之力量,其實就是你一直在持續的行動。只要肯行動,一定會向前,就一定會有更多的人支持啊。

我又想和他說,恰恰你越透明,越真誠,父母親會越支持你。然後你越在困難中顯現出解決困難的決心、勇氣、方法和智慧,他們就會由懷疑而欣喜,由苦惱而佩服。天下的父母都是盼望孩子有出息的。只要他們看到了你真正的出息,他們都會真正的支持。你做什麼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你在做此事的過程中有了成就,才是最重要的。而眾籌,恰恰是展現你獲得成就的能力之一啊。這個世界,誰不是白手起家,誰不是天天在遭遇困難?社會也是父母,你越真誠,越透明,社會也越支持你。

但他似乎不耐煩聽我這起這些。他說,我可以眾籌,但得等明年之後,當前最好的辦法,是幫助我找到一大筆錢,讓我先度過眼前的這道難關。只要難關過去了,我就信任你的眾籌理論,開始踐行眾籌。屆時,你讓我籌啥就籌啥,你讓我怎麼籌就怎麼籌。

然後我又想說那句世界上最有名的道理:「你缺乏的不是錢,你缺乏的是贏得錢的歡心的能力。」

他說:「是啊,我知道我缺乏啊,我一直就缺乏啊,所以才來找你幫忙。大家都說你籌錢的能力很強的。你這次幫我一下嘛,先給我們一筆錢,我先渡過一下難關。」

我說:「你想錯了,我一直是沒有錢的。只是我在沒有錢時,更願意去試那些可能更適合我們公益行動者的辦法,在饑渴中慢慢前行,邊行動邊儘力地籌集糧草。面對你的困境,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幫你的辦法,就是建議你馬上開通眾籌通道,把眾籌文案趕緊弄上線。」

他說:「遠水解不了近渴。眾籌太慢了,而且手續還那麼繁雜。天知道猴年馬月能夠籌到點錢。而我過幾天就馬上要給團隊發工資。」

我說眾籌已經是世界上最簡單的手續了,如果這個也算繁雜,那公益真的就沒什麼可做的了。至於過橋的錢,沒關係啊,我可以給你擔保,先找「金動未來」,借款,緩解一下眼前的焦慮。他們利息雖然越來越高,但放款速度仍舊是很快的。你今天填寫了申請,今天就有可能收到資金。然後,你用這個喘息的機會,趕緊上線眾籌。

他說:「借錢?這怎麼可能。我媽媽說了,再怎麼艱難,也不能借錢。萬一以後還不上,我怎麼辦?」

我說:「你真的沒有借過錢嗎?」

他說:「我從來沒有。」

我說:「在我看來,你一直在借錢,而且想要以借錢不還的方式賴賬。不信,我來給你分析一下。你每個月給自己發多少工資?」

他說:「我一直沒領工資。我想等有很多錢之後再給自己發。現在發不起。同事的工資都經常發了這月沒有下月。」

我說:「所以,你其實一直在向自己借錢。如果不是借,就是逼迫你自己捐款給自己所在的機構。好吧,我再問你,你的團隊,同事,每個月工資發多少?」

他說:「不多,一個月兩千元吧。在我們這地方,算工資低的。」

我說:「沒有發社保吧?沒有發公積金吧?同樣的道理,你是在向你的同事隱形借錢,或者說,你是在逼迫你的同事,隱性地向你們的機構捐款。我再問你,你這幾年,團隊成員數量發展到多少了?」

他說:「我們一直沒多少錢,因此不敢發展團隊。從創始到現在,就我們這三兩個人。一直挺著。」

我說:「如果分析下你的行業,這幾年應當是如火如荼的發展時間。換個人手,也許團隊可發展到十幾人幾十人。人多不是壞事,人越多,生產力越強大,籌款能力越強大。從這個角度來說,你這幾年喪失了大量的發展機會,也就意味著你把本應當服務的需求,大量地濃縮和減免了。某種程度上說,你是把自己應當做的事業,『借』給了別人。」

他似乎有些不理解。不過,又匆忙地點了點頭。「難道我只能眾籌?我們做了這麼多年,為什麼政府不給我們買單?」

我說,期望政府買單,也是一種病,這個病在社會上也流行得很厲害,過幾天我會組織個多方會診,屆時也會做出破冰筆記來分享。今天在我看來,你需要馬上破的,不是這個,而是「眾籌障礙症」,給你的建議,就是馬上去上線眾籌。如果不願意上線,也可到我們已經上線的眾籌里,發起「一起捐」(騰訊樂捐平台),或者領取「愛撲滿」(聯勸網平台)。先趕緊試著籌一下,一定會有奇蹟出現。

他仍舊將信將疑:「要是我籌不到錢怎麼辦?別人會笑話我嗎?」

我說:「你想像一下,一個人如果生病了,別人會笑話他去醫院看病,去藥房買葯,當著眾人的面吃藥嗎?再說了,你為什麼不想事情往好處想,萬一你籌到怎麼辦?」

他說:「也是哦,其他的路都用儘力,也一直沒希望。反正也沒有別的路,那我就先試一下吧。」

我說:「眾籌一定能給你希望的,眾籌本來就是該你最早走上的路,只是你上路太晚了。世界上,本來有很多天然生成的路,可惜我們很多人,就是不肯走,然後還在那嚷嚷世界上沒有路。或者說,世界上本來有一些最適合公益行動者走的路,可惜就是不願意走,非要走那些本來就不是給公益行動者走的路,然後還怪修路的人,還怪同行的人。我看公益組織的註冊是這樣,我看公益組織的籌款,也是這樣。」

後記:一個公益行動者,或者說民間公益組織,資金的來源,一定是要多樣的。眾籌,當然也不可能成為資金來源的唯一方式。

但從資金來源的重要性排序來說,眾籌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因此,一個公益行動者,一年到頭,一定要有以自己名義上線的眾籌,這樣才可能保障自身的獨立性不受侵犯和干擾。因為,在我理解,公益行動者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需要項目來指引和框定。

眾籌可以奠定一個人或者說一家機構的「氣質基因」,能夠在任何時候都保證這個公益行動者、這家公益組織的獨立性。一個個體,一家機構,如果喪失了獨立性,成為其他機構的奴僕或者說零件,那麼,這樣的公益組織,不做也罷;這樣的公益行動者,不當也罷。(2018.2.2)

掃碼就可捐贈我們的破冰中心,承諾一年內捐贈一千元或者幫助籌集到一毛千元,還可加入公益行動者破冰中心的社群。2018年,我們志在為中國的民間公益組織,破除更多的冰雪,輸送更多的能量,引爆更多的可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東不凡 的精彩文章:

TAG:山東不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