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毛主席讚賞的猛將對此戰感到吃驚,他是《亮劍》主角李雲龍原型!

毛主席讚賞的猛將對此戰感到吃驚,他是《亮劍》主角李雲龍原型!

史海拾記

【筆記君簡述:拾記發布之後,收到上甘嶺英雄後代的一條留言:「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嶺戰鬥中,據我父親說他們守的是十字架山陣地,一個連的兵力,最後只剩下了他們三個人,一個通信兵,一個衛生員,當時我父親被炮膽炸起來的灰塵給埋住了,就是這兩個戰友用雙手刨出來的,手指都刨出了血,最後他們三個人一直堅持到增援部隊趕到…」向英雄致敬。另一位抗美援朝老戰士後代的留言:「這次戰役我老父親就參加了,老人家今年87了,身體較好,但不願提這次戰鬥,我只知道,連隊原班人馬100多號人,最後只有9人回來了。」可歌可泣的悲壯戰史應該讓後世完整地知曉,今天的筆記繼續抗美援朝的軍史故事。】

志願軍總部和第三兵團知道這情況,才幾天時間在這麼兩個連防守的高地上,一個滿員的步兵師就拼光了。如此慘重的傷亡,連久經戰陣的第三兵團代司令王近山都震驚不已!

連王司令都震驚的事逐漸嚴重程度,因為這位王近山司令可不是一般人,而是我軍赫赫有名的虎將,前幾年一部熱播劇《亮劍》,男主李雲龍的原型人物據說就有王司令的影子,當然藝術創作是一個綜合體,李雲龍是我軍一部分有勇有謀高級指揮員的綜合體,但據說王司令更像一些,這裡不妨簡單回顧一下王近山司令員的經歷。

作為《亮劍》主角李雲龍,右為王近山將軍

王近山,與秦基偉同鄉,湖北紅安人,1915年出生,1930年參加紅軍,歷任班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營長、團長、副師長、師長,一級一級打上來。抗日戰爭開始後就在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下,跟隨劉鄧近二十年,是劉鄧極為倚重的虎將,以其強悍的戰鬥作風勇冠三軍,歷任八路軍副團長、團長、旅副政委、代旅長、旅長、太岳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太岳縱隊副司令。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第六縱隊副司令、中原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副司令兼第十二軍軍長。在戰爭中先後負過八次傷,從這些戰傷就足見其勇猛,因他在戰場上廝殺起來如痴如瘋,因而得了個「王瘋子」的綽號。他當了高級指揮員後,每逢戰鬥總得有六七個警衛員跟隨,這些警衛員就是負責連拖帶抱阻止他身先士卒衝鋒陷陣!

最能表現他的作風是1943年10月,奉命率一個團化裝成百姓,晝伏夜行,途中不求戰不戀戰,儘快馳援延安。10月23日在山西臨汾以北的韓略村,他見這裡是日軍佔領區的心臟地區,日軍戒備極其鬆懈,就決定組織伏擊戰,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要知道他的任務不是尋找戰機作戰,而是不求戰不戀戰全速行軍趕路,在此沒有友鄰支援,孤軍作戰的情況下,打勝了也沒有功勞,打敗了則是責任重大!結果伏擊的日軍車隊正巧是日軍支那派遣軍步兵學校學員組成的戰地參觀團,其成員全是日軍中高級軍官,殲敵120餘人,其中包括一名少將旅團長、六名大佐聯隊長和近百名中佐、少佐軍官,這件事受到了毛澤東的高度讚揚,毛主席說王近山有勇有謀,靈活機動撈到大魚了。這一段,在《亮劍》里就有原封不動的橋段,可見李雲龍身上有王近山的影子。

王近山不但是個猛張飛式的驍勇戰將,而且很有謀略,1947年7月襄樊戰役中,他受命率部攻打襄陽,襄陽為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有過多次攻防戰例,王近山根據襄陽守軍的具體情況,制定了出奇制勝的「撇山攻城」的作戰方案,劉伯承見此方案,未等戰鬥打響就已拍案叫好:「襄陽已在我掌中了!」,果然,僅八天就全殲守軍兩萬餘,攻佔襄陽,被朱德譽為:「傑出的小型典範戰役。」

朝鮮戰爭中任志願軍第三兵團司令,和秦基偉一起對上甘嶺戰役的戰役指揮作出了巨大貢獻。

毛主席誇王金山是員猛將!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回國後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北京軍區副司令、公安部副部長。1964年執意與結髮妻子離婚,當時的觀念視離婚為嚴重問題,遭到上級和戰友的勸阻,但他為人倔強,對待這些意見態度很抵觸,因此受到了嚴厲的處分,被撤消公安部副部長的職務,降為河南一農場的場長,真正是解甲歸田。

現在的人恐怕難以想像,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將軍,竟然因婚姻問題遭到如此嚴重的處分。直到1969年任南京軍區司令的許世友向中央仗義直言,才重新任命他為南京軍區副參謀長。1978年5月他去世時,老上級鄧小平見到上報的悼詞,提筆將他的職務改為南京軍區顧問,才使他的喪事得以按大軍區正職的待遇舉辦。

王近山讓秦基偉仔細考慮,照此情景是繼續打下去還是放棄,做最後的決斷。

原創碼字不易,若覺得有收穫,轉發給更多人了解歷史!打賞自由,都是鼓勵,謝謝您!!若您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歡迎留言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哥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王牌軍里的王牌連,特等功臣隱姓埋名數十載,老軍長家宴待老兵!

TAG:春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