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周一書——《考古圖》

一周一書——《考古圖》

本周推薦書籍:

書名:考古圖

作者:宋代呂大臨

薦閱理由:

《考古圖》是一部金文著錄,全書共十卷,成書於元祐七年(1092年),比較系統地著錄了當時宮廷和私家收藏的古代銅器、玉器。

宋代金石學興起的最直接緣起就是北宋政府製作新禮的現實需求。對遣一段史事的研究,必須建立在相關的文本細讀基礎上,但目前為止,已有的成果基本上致力於勾勒宏觀的學科發展脈絡,而落實到各金石學文獻的文本細讀的就不夠多。

本文選取現存最早的文物圖錄《考古圖》為研究對象,給作者呂大臨排出一個足夠詳盡的年表,摸清版本源流,同時給出一個完整的校勘記和數據統計表。在這個個案上,重新觀察宋代學者觀念中的「金石證經史」研究。

作者簡介

呂大臨(約1042——約1092年),字與叔。其先汲郡(今河南汲縣)人,後移居藍田(今屬陝西)。王安石變法時期保守派人物呂大防之弟。歷官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初學於張載,後從二程(顥、頤)游,與游酢、楊時、謝良佐並稱程門四大弟子。大臨通讀六經,尤精於禮。曾作《克己銘》,有「凡厥有生,均氣同體」、「立己與物,私為町畦」等句。程頤 ,認為「與叔守橫渠(張載)說甚固」。朱熹則評他「不合以己與物對說」。

書籍簡介

卷一至卷六為鼎、鬲、簋、爵等商周器,今本(下同)目列二百三十八器,實收一百四十三器(包括數量較多的同銘器)。卷七為鍾、磐等樂器。目列十器,實收十五器。卷八為玉器。目列十三器,實收九器。卷九、卷十為秦漢器,目列六十三器,實收六十七器。總共目列二百二十四器,實收二百三十四器。另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百一十五卷,清內府藏錢曾手錄本,共收二百四十二器。書前列舉的「所藏姓氏」,除秘閣、太常、內府外,共三十七家。其中三家未列一器,又有四家漏列,實為三十八家。私家所藏以廬江李氏(伯時)為最多,共六十二件,佔總收器的四分之一。其餘各家則多至十餘件,少僅一、二件。書中考釋多引《李氏錄》語。據翟耆年《籀史》記載,《李氏錄》即李伯時編撰之書,其書名亦稱《考古圖》。

《考古圖》對每件器都精細地摹繪圖形、款識,記錄尺寸、容量、重量等,並儘可能地註明出土地和收藏處。所錄器物的出土地可考者計九十餘器。出自陝西各地的佔半數以上。在編排上注意到相互的共存關係。如卷三收「得之於河南河清」的「單羿癸彝(卣)」,同時附錄一起出土的鼎、觚、簋(guǐ)、盉(hé)、甗(yǎn)五器。編者又能根據器物的形制、文字和出土地推斷年代。卷一「乙鼎」,即根據其「形制文字及所從得(鄴郡河直甲城)」,推定為商器。儘管所定器名,不無可商之處。但它的正確之處及學術價值仍不容懷疑,不失為我國最早而有系統的古器物圖錄,在著錄古器物的體例上具有開創性的功績。

較重要的傳世版本有北京圖書館藏黑字本,被稱為元本,但圖識欠精;明代程士庄泊如齋刻本,行款變易,舛訛甚多;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吳萬化寶石堂翻刻泊如齋本,據歐陽修《集古錄》和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修訂,雖一改舊貌,但屬最流行的版本。

有興趣的愛好者建議收入,是一本非常好的參考書,雖考古學科在變化發展,書中有些理論需要調整修正,但作為早期的一本考古教材,其嚴謹性和開創性值得學習,其書籍的框架和圖文也值得如今的書籍作者學習。

一周一書 下周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古美術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古美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