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相傳「九鼎」是大禹所鑄,象徵王權統一,但它真的存在過嗎

相傳「九鼎」是大禹所鑄,象徵王權統一,但它真的存在過嗎

大禹治水 像

歡迎閱讀本期《今古縱橫》。

大家都知道,相傳大禹治水成功之後,鑄造了象徵「定九州、統王權」的九鼎。儘管之後歷經夏、商、周的王朝更迭,但九鼎卻一直存在。按照《史記》的說法,沒有九鼎,就不能被認為是真正的天子。然而,到了戰國末期、乃至秦末,這象徵王權的九鼎卻不見了蹤影,由此後人們一直懷疑,這九鼎到底真的存在過嗎?

在《左傳》、《史記》、《漢書》等著作中,都有著對九鼎的記載。雖然後兩部書屬於後世作品,但《左傳》是書於春秋時期的,這說明當時是有人看到過這九鼎。書中在記載在當時,各諸侯已經不怎麼待見名義上的共主周天子了,尤其是被中原諸侯視為另類楚國,早就自稱為王號稱和周天子並列。

仿造的九鼎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帶兵攻打陸渾之戎,路經周都洛邑,為了顯示實力,特意擺開陣勢給周王看。周定王連忙派大夫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咄咄逼人,劈頭就問九鼎的大小、重量。王孫滿冷冷的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莊王碰了一鼻子灰,只好作罷。當然,這說明當時周天子還是有一定影響力或者作用,楚莊王也不敢特別造次。而這也是成語「問鼎中原」的典故。

然而到了戰國後期,周王室已是奄奄一息。據《戰國策·東周策》所載,周顯王時期秦國就興兵臨周企圖奪取「九鼎」,是周求救於齊國才迫使秦國退兵。但之後強秦還是在秦昭王時期滅了大半個周,並正式將「九鼎」運回了秦國都城咸陽。從眾多書籍記載看來,關於「九鼎」是否存在的說法應該是肯定的。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九鼎」去哪兒了呢?

仿造的九鼎

司馬遷《史記》關於「九鼎」的去向前後所述不一,《秦始皇本紀》篇說九鼎被秦昭王遷往咸陽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風刮到江中沉沒,而其餘八個鼎則順利運送至咸陽,之後應該在秦末時期失蹤。而《封禪書》篇則說九鼎早在東周末年就已經失蹤,與秦無關。班固的《漢書》也是這樣記載的,當然這可能是借鑒前人的說法吧。

而其他關於「九鼎」的去向則就流傳於野史了,但前提是「九鼎」確實是存在的。一說是秦始皇滅六國後統一錢幣,看到「九鼎」反正已經只有八個了,乾脆化鑄制錢了;也有說是秦末被項羽奪走下落不明;亦有說是秦始皇帶進墳墓永保其昌。但小編認為,秦末遺失可能性先不說,鑄錢和帶進棺材的說法不太可信。我想在那個迷信色彩濃重的世代,九鼎作為王權統一的象徵,既然是少了一個,秦始皇應該是去尋找或者想辦法重鑄,從而能讓自己的江山永固才是。

仿造的傳國玉璽

當然,「九鼎」最終的去向現在還是個迷,像「傳國玉璽」一樣消失了。現代很多人還是迷信「九鼎」在秦始皇陵墓中,因此都要求是否能早日開挖探明真相。

感謝您的閱讀,敬請點贊、留言、關注,您的支持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古縱橫 的精彩文章:

司馬懿得知諸葛亮每天就吃3升米後,為何斷定「其將死矣」
清朝雍正皇帝離奇駕崩,正史野史說法各異,乾隆一舉措揭示原因

TAG:今古縱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