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同李世民共創基業卻英年早逝的大唐良相!

同李世民共創基業卻英年早逝的大唐良相!

大唐良相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長安)人,隋唐時期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在李世民征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一系列重大戰役中,杜如晦為其籌謀劃策,運籌帷幄,深為時人所敬服。

杜如晦自幼聰慧有悟性,喜歡和人談論歷史、文學方面的知識。隋朝大業年間,被征為預備官員。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勢如破竹,短時間內便攻佔長安。長安平定後,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並很快遷升為陝州總管府長史。太子李建成見秦王府人才濟濟,害怕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向高祖李淵建議將秦王府的官員調到外地任職。命令下達之後,多人被遷至外地,李世民對此非常擔憂。房玄齡對李世民說:「府中幕僚雖然被遷往外地的比較多,但沒什麼好可惜的,只有杜如晦聰慧且能洞察事理,這個人有王佐之才,現在你作為藩王,沒有人才可用,將來想要經營四方,只有此人才能幫你大忙。」李世民聽到房玄齡的話醒悟過來,對房玄齡說道:「你要不說,差點讓這樣的人才都流失了。」於是向李淵上奏,請求將杜如晦繼續留在秦王府為官。

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建立唐朝政權,同年李世民開始了輝煌的中原統一戰爭。從618年至620年間,李世民先後征討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杜如晦每戰必隨,為李世民參贊軍事,運籌帷幄,判斷軍勢,李世民根據他的判斷準確出擊,將各地反王一一消滅。

攻下洛陽之後,李世民要處死王世充的部下杜淹。杜淹雖是杜如晦的叔父,但向來與杜如晦兄弟關係不和,還建議王世充殺了杜如晦的哥哥,並將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囚禁。但就在杜淹將被處死之時,杜楚客卻說,同族中人相互殘殺太過殘忍。於是,杜如晦向李世民求情,饒過杜淹。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並建立文學館,用杜如晦為從事中郎,為十八學士之首,李世民常常到文學館與杜如晦等人討論經義,經常說到大晚上。太子李建成對此非常忌憚,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能讓人擔心的,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於是李建成上言李淵,將房玄齡與杜如晦逐出京師。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拉攏尉遲恭遭拒,於是派人刺殺尉遲恭,刺殺失敗後李建成上言高祖李淵將尉遲恭打入大牢。李世民設法將尉遲恭保釋出來後,尉遲恭和眾將一起勸說其早作打算,先發制人。但李世民此時卻拿不定主意,他想起了房玄齡和杜如晦,於是派長孫無忌秘密將二人召回,因二人被李淵逐出京師,私自回京就是死罪。李世民取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恭,尉遲恭帶房玄齡與杜如晦化妝成道士潛入秦王府。經過與房、杜二人的周全謀劃,李世民最終下定決心,發動玄武門事變,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對帳下官屬進行論功行賞,杜如晦與房玄齡功居第一。封賞完畢之後,問諸將誰有意見。淮安王李神通說:「當初我們舉義兵時,是我率領兵馬先到。房玄齡、杜如晦不過是刀筆之吏,將他們的功勞放在首位,我不服。」李世民卻說:「剛剛起兵之時,人們各懷異心,你雖然率領兵馬前來響應,但是不曾上陣殺敵,在竇建德南侵與征討劉黑闥的戰鬥中,你立有戰功。今天論功行賞,房玄齡與杜如晦有運籌帷幄、安邦定國之功,可比漢之蕭何,他們雖然不是通過上陣殺敵建功立業,但指揮全軍獲取最終的勝利,所以他們功居第一。叔父你雖是皇親國戚,但論功行賞,我不能有所偏頗,濫加賞賜。」李神通是李世民的叔父,倆人關係向來親近,其他居功自傲的武將們見李神通都沒有得到多的賞賜,覺得自己更沒什麼好申訴的了。

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封杜如晦為蔡國公,賜實封一千三百戶。次年,唐太宗讓杜如晦以本官檢校侍中,兼任吏部尚書,仍然總管東宮兵馬。貞觀三年,天下大旱,太宗命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於名山大川祈雨。同年杜如晦還代替長孫無忌為尚書僕射,管理官員選拔之事,跟房玄齡一起輔佐朝政,二人在當時享有非常高的讚譽,被稱為「良相」。

房玄齡和杜如晦同為李世民的肱股之臣,二人所起的作用卻有所不同。房玄齡擅長給李世民出主意,但同一問題,他出的主意很多,李世民也不知道採用哪個更好,通常這種時候,杜如晦將房玄齡的主意加以分析,選出一個最適用的辦法供李世民採納。房玄齡負責出主意,杜如晦幫李世民拿主意,二人同心同德,相互配合,輔佐李世民處理朝政,世稱「房謀杜斷」。

貞觀四年(630年),杜如晦染病,向唐太宗請求辭官後太宗仍舊按照以前官職給他發俸祿,並多次派遣使者和名醫前去慰問救治。但最終,一代良相還是離他而去,唐太宗為此慟哭不止,三天不能處理朝政,追封杜如晦為司空,謚曰「成」,徙封萊國公。

杜如晦死後,唐太宗下詔虞世南說:「我和杜如晦之間情義深重,今杜如晦不幸病逝,追念他以前之功,我傷心至極,希望你能體會到我的意思,為杜如晦製作碑文。」。

一次,唐太宗賞賜給房玄齡一條黃銀帶,不禁感到傷心,哭著對房玄齡說:「當初你和杜如晦一起輔佐我,但現在的賞賜只能給你一個人。我聽說鬼神什麼的害怕黃銀,我再拿一條黃金帶,你帶到杜如晦的靈房去。」貞觀五年,唐太宗因十分想念杜如晦,經常夢到他,在杜如晦忌日的那天,便派遣官員到杜如晦家中慰問,並且封杜如晦的一個兒子為郡公。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命閻立本畫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二十四人的畫像置於凌煙閣,譽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杜如晦位列第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張微笑侃歷史 的精彩文章:

李商隱的殘荷聽雨,你聽懂了嗎?殘荷聽雪又是怎樣的感覺?

TAG:老張微笑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