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我們常說的「一畝三分地」到底是什麼意思?又在哪裡?

我們常說的「一畝三分地」到底是什麼意思?又在哪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人說到「一畝三分地」這句話。不禁要問,這一畝三分地到底是是什麼意思?又在哪裡?其實,這和明朝、清朝重視農耕有關。一畝三分地的說法,源於明朝皇帝親自觀看大臣春季農耕、清朝皇帝親自拉犁耕地。

祭祀先農和親耕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舉行。明清兩代,成為國家重要的祭祀典禮。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並親耕(稱為藉田禮)。在先農神壇祭拜過先農神後,在俱服殿更換親耕禮服,隨後到親耕田舉行親耕禮。親耕禮畢後,在觀耕台觀看王公大臣耕作。

我們常說的「一畝三分地」到底是什麼意思?又在哪裡?

根據《禮記·月令》記載,每到正月(孟春之月)就要選擇一個吉日,天子親自載著耒耜等農具,帶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們到專門為自己開闢出來的一塊土地(即耤田)上去耕種,在明清兩代被稱為「耕耤禮」。

耕耤禮通常在農曆二月或三月的吉亥日舉行。提前一個月相關機構就開始準備,確定從祀從耕人員,並請皇帝先到西苑豐澤園去演耕。耕耤前一天,皇帝要到紫禁城中和殿閱視谷種和農具,而後,這些谷種和農具就會盛放於龍亭中抬至先農壇,放到規定的地方。耕耤當天早晨,皇帝身穿祭服,乘坐龍輦,在法駕鹵簿的導引下,與陪祭文武官員同到先農壇,祭拜過先農神,更換服裝後,就到耤田上行躬耕禮。一時鼓樂齊鳴,禾詞歌起,兩名耆老牽黃牛,兩個農夫扶著犁,皇帝左手執耒,右手執鞭,行三推三返之禮。之後,從耕的三公九卿依次接受耒、鞭行五推五返和九推九返禮,最後由順天府尹與大興、宛平縣令率農夫完成耤田的全部耕作,種下稻、黍、谷、麥、豆等五穀雜糧。這些莊稼的收成,要在將來重要的祭祀儀式上使用。

我們常說的「一畝三分地」到底是什麼意思?又在哪裡?

先農壇供皇帝行耕耤禮的「一畝三分地」

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建設起了氣勢恢宏的國都,在建設高大的城牆宮殿的同時,永樂十八年,朱棣在都城南方建設了用於祭祀神農氏的先農壇。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為天神、地抵二壇。明天順二年(1458年)又再次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和添建。

先農壇共有慶成宮、太歲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爐)、神廚(包括宰牲亭)、神倉、俱服殿五組建築。

我們常說的「一畝三分地」到底是什麼意思?又在哪裡?

先農壇觀耕台

另有觀耕台、先農壇、天神壇、地祇壇等壇台四座,內壇觀耕台前有一塊土地,專門用來在耕耤禮時供皇帝執行耕耤禮時使用,這塊土地的面積剛好一畝三分,由於皇帝親自耕作、收穫的土地只有這一塊,久而久之人們便用一畝三分地來形容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了,有時候還含有「自私」之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