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比管樂——諸葛亮篇(三)

自比管樂——諸葛亮篇(三)

當年做HR(人力資源管理)參加有關學習時,有句話印象很深:作為一個HR,不管你做選、用、育、留的哪部分,首先要學會識人。HR不能識人是最大的不稱職。識人的關鍵在於,一個人能好到什麼程度管理者可以不知道,但一個人能壞到什麼地步,管理者一定要心裡有數。

在管理中我們所說的「用錯了人」,真的不是才能的不濟,其實是品行的不端。德不配位,哪怕過程轟轟烈烈,最終也難逃一潰千里的結局!其實,何止是作為一個HR,只要作為一個管理者、一個社會人,明白了這個道理當真會避免工作和生活中很多悲劇和不幸。像最近很火的樂視事件,就是最典型的非賈君才之乏,乃躍亭德之失。

德不配位,越是高位,越是禍害。在《說說三國》系列,我之前說過的曹操就是這方面的典型。有的朋友看過我的推文後和我理論曹操到底是該貶還是褒。俱往矣的事情我們今人不用太過糾結,最簡單的判斷方法:你希不希望你的家人、朋友或者同事成為曹操?如果你內心是希望的,那曹操就是好人;如果你內心是不希望甚至害怕的,這曹操還是好人么?

如何看一個人的人品呢?人心隔肚皮的事情,好像不太好判斷,但風起於青萍之末,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以及細枝末節處是可以一葉知秋的。我們經常說的站相、坐相、吃相、棋品、酒品甚至打牌打麻將的牌品上都能或多或少看出人品。商朝的箕子見到紂王用象牙筷子後就擔心商朝將要亡於他之手,韓非子因此留下了「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之不足也」的名篇。與此類似的還有「無心之處最見真心」的古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看清一個人的人品對於自身的心境、情緒和發展是有著重要的作用的。今天我就通過諸葛亮的自比來看看他的人品。

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三分,這是諸葛亮的才識;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是諸葛亮的修為;高卧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彰顯的不是諸葛亮的志向而是諸葛亮的人品。為什麼這麼說呢。就先說說管仲、樂毅。

管仲,我們熟知的成語故事管鮑之交,老馬識途的主角,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和經濟學家。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實則就是因為有管仲的輔佐而民富邦安,他實行政治和經濟改革,以三官制選拔人才,打破了過去任人唯親的官職任用,建立健全行政管理區域,將齊國劃分士人鄉和工商鄉,設置官員區別管理;動用國家權力機構扶持能夠增強國家實力和致富的產業,將資源收歸國家集權管理,做到統籌和均衡發展。用現在的視角來看,這可是太正常了,但不要忘了,這一切發生在奴隸制和封建制交替的春秋戰國時代!當我們現在拿著西方的管理學津津樂道時,說起經濟學言必稱西方時,殊不知我們的祖先老早就有了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概念、實踐與思想!管仲讓齊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在國力、民富、軍強方面都排在諸多諸侯的前列。從而九合諸侯,北御山戎,南伐蠻楚,成就了齊國的霸業。管仲故有「春秋第一相」之稱,他也是後世宰相心中的楷模。後人根據管仲所說和事迹留有《管子》一書(類似於《論語》,並非孔子所寫,而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孔子所說將之成文),就是現在依然是研究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經典文獻。

管仲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們常說的「民以食為天」就出自他之口,而另一句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所蘊含的國富民強等樸素經濟學思想要比西方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更是早了兩千多年!管仲輔佐齊桓公時著名的思想就是「尊王攘夷」,雖然齊國迅速強大,相比之下周王室如此的衰微不堪,但管仲卻始終要齊桓公要去匡正天下,尊天子以討不臣,而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管仲的功績就連孔子曾說過:「微管仲,吾披髮左衽矣!」(如果沒有管仲,那我們都成了蠻夷野人的奴隸了。)我認為這句話不僅是對管仲所做出的物質上功業的褒揚,也是對他「尊王攘夷」思想的褒揚。試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以所謂自己能力的強大就可以不顧一切的搶上位,那麼人類社會和動物世界又有何區別?儒家思想中核心的「克己復禮」。克的己就包含這種有了實力就內心膨脹有了非分之想的貪慾;復的禮就是回復社會安寧、民心穩定的祥和秩序。管仲在齊國實行的仁政思想以及依據法令治國的舉措,實際成了春秋戰國時期誕生的儒家思想和法家理念上的先驅,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管仲治理齊國的歷史,中國的儒家和法家的歷史都會改寫。

管仲的德才兼備,齊桓公尊稱他為「仲父」,這與《三國演義》中劉備白帝城託孤時,讓他的兒子尊稱諸葛亮為「亞父」何其相似。而管仲曾對齊桓公說過國君三件不能做的事:第一有賢而不能用,第二用而不能終,第三讓賢人做事,卻和小人一起議論賢人。這和諸葛亮《出師表》中「親賢臣,遠小人」又是何其神似。

再說說樂毅,相比著名的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的戰績,樂毅的過人之處在於以戰國七雄中最弱的燕國抗衡實力強大的齊國(齊國為何強大,上文已說,還是在於管仲的治理。雖然管仲死後,齊國勢微,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齊國比起燕國那是很強大的,齊國也是戰國七雄中最後被秦國攻破的),並成功說服和聯盟魏、韓、楚、趙等諸侯國共伐齊國,大敗齊軍主力,攻陷齊國都城臨淄,諾大的齊國僅有兩縣得以倖免。如果不是燕昭王死,繼任的燕惠王與樂毅有隙而免去樂毅將軍之職,讓齊國的田單用火牛陣大破燕軍主力,將劇情神逆轉,齊國就成了第一個被滅的七雄而不是最後一個了。

與管仲和齊桓公相互信任、相互欣賞的關係很相似,樂毅與燕昭王也是從認識、交談、傾心、恨晚、欣賞和委以重任的。可以說,樂毅的建功立業與燕昭王是有很大關係的。燕國積弱,不斷被其他諸侯襲擾掠奪,燕昭王有意求賢輔佐自己讓燕國發憤圖強,於是就有了千金買馬骨的典故,這一直是中國古代君主求賢若渴的最佳故事。而燕昭王為求賢才而修築的「黃金台」又引得中國古代多少詩人渴求遇到明君以一展胸中志的情感,留下諸如「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吶喊。樂毅也正是感念燕昭王對自己的知遇,讓他的才能抱負有了施展空間,而盡心儘力成就了以弱燕戰勝強齊的歷史傳奇。

讓樂毅留名千古的不僅是他的戰績,還有他寫的《報燕惠王書》。其中有: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

善於勞作的人不一定善於成就事業,善於開始的人不一定善於收尾。

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

古代的君子,斷絕交往卻不說別人的壞話,忠臣離去絕不表白自己的好名聲。我雖然不聰明, 卻經常受君子的教誨啊。

此乃千古警句。不僅說明了人世間的道理法則,更是表明了君子間的道德操守。而諸葛亮從劉備三顧茅廬傾心相識,讓劉備有種如魚得水的真正政治生命力。進而幫助劉備從三國時期無戰略、無盟友、無根基的」三無「英雄發展到擁有兩川和荊州的蜀國,聯吳抗曹,以弱擊強的經歷,這與樂毅何其相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出師表》中的格式、語氣和樂毅的《報燕惠王書》都何其形似。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如果從表象上看,好像是在表明自己的志向,而實則卻是彰顯自己的道德和人品,就是一個準備出世治世的讀書人的良知!

首先,管仲與樂毅都生活在亂世,都是在諸侯下面盡心儘力做了一個臣子的本份,管仲做到了善始善終,甚至在臨死前還儘可能告誡齊桓公不可輕信和重用易牙、開方、豎刁三人。樂毅不受燕惠王待見而出走燕國,卻沒有積怨和遷怒,做到了寵辱不驚,而沒有其他非分之想。

再有齊桓公與管仲、燕昭王與樂毅君臣之間有著共同的理想目標,同時相互欣賞、相互信任而共同創業,名為君臣實為一體,相互成就。尤其是管仲的「尊王攘夷」和「國富民強」的治國之政,正是儒家思想中「忠」和「仁」的體現,也正是讀書人皓首窮經的道德。

最重要的是,管仲和樂毅都是在極困難時期,臨危受命,而竭盡所能去改變局面,即使像樂毅那樣不被後來的君主信任,一樣不忘故主,不忘舊恩,坦然離去。做到了君子應有的扶危濟困,坦蕩赤誠,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義」和「信」,這正是讀書人孜孜以求的品行。

在《三國演義》中還有其他的自比和他比,曹操就把荀彧比作「孤之子房也」,這表面看是誇讚荀彧的能力與業績,實則是在把自己比作漢高祖劉邦。這樣的比喻,已經在暗示他要另起爐灶打造他的江山,也是暗示其他人追隨他可以爭取更大的功名顯貴,但也會讓諸葛亮這些束髮受教於聖人之學的讀書人更加看清曹操的面目,從而激起他與之抗爭的決心。

疾風知勁草,板蕩見忠臣。諸葛亮自比管仲和樂毅就預示著他不會看著天下大亂而置身事外,他在等待時機去濟世安邦;預示著他不會像曹操那樣有了能力就覺得應該上位,去為虎作倀而聲名狼藉;預示著他一定要尋找一位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君主去輔佐;預示著他一定會雖千萬人吾往矣,哪怕前進的道路上荊棘遍地。這就是道德和人品啊。

諸葛亮是讀書人的千古師表,值得我們學習之處很多,但首先還是要學習他的道德品行。能在亂世中,任憑刀光劍影,任憑毀謗攻訐,任憑坦途坎坷,任憑位高權重,卻堅定不渝的恪守一個「忠」字,堅守臣子的本份並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需要的不是一個人的理想志向,而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行!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需要的是道德人品,否則不拘小節就會變成潰堤蟻穴!在當今智能化帶來我們工作、生活以及社會變革新的篇章,但隨著互聯網上信息、知識以及互動可以如此高效和迅捷的傳遞與傳播,每個人都會在有意識無意識的發揮著意想不到的作用,蝴蝶效應在網路虛擬空間里體現得尤為明顯。而如果想保證我們社會的和諧安寧,而不是人人猜疑,互不信任,那麼個體的道德品行一定是重要的一環。讀書人當以天下為己任,雖然任重而道遠,需要銘記的是:真正能約束住自己的言行舉止的,約束住自己行為思想的,一定是道德品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巴山夜語落金陵 的精彩文章:

TAG:巴山夜語落金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