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地道的老北京燒餅,用什麼「套路」38年還能賽過網紅店?

最地道的老北京燒餅,用什麼「套路」38年還能賽過網紅店?

本文編輯 |企鵝優品

凌晨3:30,

北京的街道上還一片冷清,

路燈幽幽亮著,車輛飛馳

路過的行人神情疲憊,匆匆而過。

但小店裡,已經開始一片鬧騰。揉好的面塊被擀麵杖壓成長長一片,抹上厚厚的芝麻醬,小哥哥將抹好醬的麵皮細細捲起。

GIF

GIF

GIF

麵皮被迅速分成一個個小塊,揉成圓乎乎的麵糰,刷上油裹好芝麻,壓平後送入餅鐺。

肉餡早已調好,兩位工作人員手腳利落,一人負責攤好餅皮,一人麻溜放置內餡。

GIF

GIF

為了防止焦糊影響口感,操作人員雙手翻飛,不停為整鍋餡餅翻面,空氣里瀰漫著濃郁的芝麻香。

四點半不到,第一批客人已經到店。在門外交錢取票,乖乖站在取餅的櫃檯後,等著第一鍋出爐的燒餅。

待熱騰騰的燒餅到手,配上一碗還冒著煙的羊雜湯。在冷風凜凜的早晨,喝下一口熱湯,咬上一口燙牙的燒餅,真覺美滿不過如此。

GIF

外頭一片漆黑,小店裡燈火通明。點單聲、喝湯的禿嚕聲、聊天招呼聲不斷。

天色漸亮,人流漸多,六點不到,取餅和取湯的窗口前,就排上了兩條長長的隊伍。

小小的店容納不了那麼多人,隊伍早早排出了門外,無奈之下,只得一個個派號。

店裡一角,穿著黑衣的老頭穩穩坐在那,一旁的小黑板上,密密麻麻寫滿了人名和數字。提前預訂好餅的客人名字都寫在黑板上,一旦有人來取訂的燒餅,老人就對著黑板上的名字細細核對,做的認真且細緻。

老人也是這家燒餅店的創始人——「李小老」,今年82歲的他,已經足足做了38個年頭。

1980年改革開放初期,李小老在家裡的小土房裡,買了12斤白面,開始了創業生涯:在家裡將燒餅做好後,挎著籃子走街串巷吆喝售賣。

扎紮實實做的燒餅,自然不缺欣賞的人。縱使最初只是一枚6分錢的燒餅,李小老依舊走了滿滿的心。

用的芝麻醬是和廠家特地定製的;花椒一定要西南三省產的,只有這裡產的花椒籽才能做到粒小但果肉飽滿,肉質纖維短且麻味香濃;小茴香也是經過三十餘年不斷的嘗試,一次次篩出來的。

老人的老伴是河北人,祖上幾輩都以做糕點為生。憑藉在家裡耳濡目染的經驗,老伴開始嘗試和面、調料、制餡,李小老舊負責盯著餅鐺、掌握火候,在還沒有電烤箱的時候,只能用煤爐子燒。

經驗不足,常常出現各種問題。和面的鹼放少了就發酸,稍多一點整個餅就變綠,有時是前面非常順利,但因煤爐子火候不穩,表面發焦,非常影響口感和賣相,只得兩人自己消化。

擔心別人買了燒餅沒有及時吃,燒餅變涼之後影響口感。為了保證客人入口的燒餅都是最佳狀態,他還特地研究出來一套方法,讓再加熱的燒餅絲毫不影響風味。只要遇到不打算立馬吃的食客,一定會抓住他細細叮囑。

「畢竟,人家信任我,買了我做的燒餅,當然要保證他們吃到的都是好東西啊,不能辜負人家的信任啊。」

原料好、人品佳、價格合適,自然不但心客源。最初不過是在街坊鄰居中口碑極佳,遇上家裡有人到訪,總會買上幾個招待客人。

不曾想大家評價都非常高,見客人吃的滿足,主人自然也送的歡喜,一元一個的價格不會給人帶來絲毫負擔,卻成了維繫情誼的好幫手。

在現在,我們早已習慣了最初很棒的店鋪,隨著時間的發展出品越來越差、分量越來越小。但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在這家燒餅店身上。

最初的燒餅只有一兩大小,到了30多年後的今天,牛肉燒餅不過3元一枚,但分量反而變大了近一倍!因為老爺子說了:「這燒餅漲價就必須長個兒 ,咱得對得起主顧!」

長以此往,李小老燒餅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口碑越來越好。

隨著來購買人越來越多,小店門前的隊伍越來越長,多的時候一天甚至能賣出10000枚燒餅!

最初是兩位老人自己做,後來是兒媳、女兒還有員工一起來幫忙,到現在年齡大了,就直接將店交給兒媳女兒去打理。即便如此,老人依舊保持了三十多年來的習慣。每天早上都是三點多起床。

三點半就準時出現在店裡,幫忙挑芝麻、洗小茴香……午後,就做在店鋪角落,接待來訂燒餅的客人。

最初不過想靠燒餅賺點生活費,到用燒餅養活了一大家子人,小店還被掛上了最地道的老北京燒餅的名頭。

店紅了自然有各種媒體來採訪,問及那麼多年來的感想,老爺子呵呵一笑:

「既然選擇了幹這一行,一輩子都要起早貪黑,不勤勞的人是幹不了的。靠做小吃發大財自然是不可能,但能留下一道老味道,且這門手藝傳承有人,還有那麼多人喜歡,值了!」

回顧小店的發展,似乎沒有任何的訣竅。兩位老人不過是扎紮實實做著燒餅,用最好的原料,用良心去經營,剩下的,就是口碑自然的傳播。

現在開店有種種的套路,各種方法論滿天飛,好像將那一套學了就可以開網紅店發家致富一樣。當潮水退去,網紅店消失無蹤,能夠堅守不動的,依然是那些用心做食物的老店吶。

畢竟,自古套路留不住,沒有套路得人心。

·這些燒餅你吃過幾種·

燒餅,漢代從西域傳來,稱為「胡餅」唐代開始盛行,《資治通鑒.玄宗》記載:安史之亂,唐玄宗與楊貴妃出逃至咸陽集賢宮,無所果腹,任宰相的楊國忠去市場買來了胡餅呈獻。當時長安做胡麻餅出名的首推一家叫輔興坊的店鋪。為此詩人 白居易賦詩一首稱:「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 油香新出爐。寄於飢讒楊大使,嘗香得似輔興無。」說在咸陽買到餅象不象長 安輔興坊的胡麻餅。

@黃橋燒餅:產於蘇北黃橋鎮,之所以出名,除了和著名的黃橋戰役有聯繫以外,黃橋燒餅的製作也是很好的。黃橋燒餅吸取了古代燒餅製作法,保持了香甜兩面黃,外撒芝麻內擦酥這一傳統特色,已從一般的「擦酥餅」、「麻餅」、「脆燒餅」等大路品種,發展到蔥油、肉鬆、雞丁、香腸、白糖、桔餅、桂花、細沙等十多個不同餡的精美品種。黃橋燒餅,或咸或甜,鹹的以肉丁、肉鬆、火腿、蝦米、香料等作餡心。燒餅出爐,色呈蟹殼紅,不焦不糊不生。

@唐山棋子燒餅:把肉剁成末,和蔥、面醬、香油等調勻成餡制瓤。將麵糰擀成圓片,把面瓤放在水面片上,前後對摺,用麵杖把兩側擀平封口,再擀成長方形,切去左右毛邊,橫切為兩塊,分別捲成面卷,再揪成小劑。取一劑用拇指在面卷接茬處按窩。放入肉餡,縮口,用左手食指拇指提住餅坯輕輕轉動呈棋子形後,將光面撒勻麻仁,烘烤即成。

@安國馬蹄燒餅:保定安國小吃,因形狀像馬蹄而得名。安國馬蹄燒餅歷史久遠,據傳是清朝初期一位專做「葯膳」的本地廚師所創。經過300餘年的歷史傳承,這一民族傳統麵食製作技藝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傳承下來,彌足珍貴,2012年已被批准為保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威縣油酥燒餅:在清朝中葉,威縣火燒就以其獨特的工藝,香酥的口感遠近聞名了。威縣火燒因其狀如牛舌,俗稱「牛舌火燒」,用料考究、工藝特殊、味美層多、肉嫩皮酥。融合北方的油餅與胡餅製作工藝,用冀南的精麵粉與小磨香油為原料,佐以細鹽、花椒粉,用吊爐烘烤,打成風味獨特的火燒。食用時,澆蘸上醋蒜汁,清香解膩,更為爽口,其陷多用豬肉剁大蔥。

@棗強鞋底燒餅:衡水棗強縣地方名小吃,歷史久遠,最早可追溯到民國初年。形似鞋底,口味咸香,外酥脆里軟香,並帶有熏肉的一種特殊香味。趁熱吃,口感外酥里嫩,唇齒留香,別有一番滋味。

@楊記老北京燒餅:別的不說,看那隊排的就知道錯不了。推薦芝麻和麻醬的,真心好吃!糖火燒香爆了,麻醬特別足,芝麻香醇到骨子裡。

想知道文中那家用心做餅的老店在哪裡嗎?

關注【企鵝優品】微信公眾號,發送關鍵詞【燒餅】即可知道地址哦,另外下方留言板說說你家鄉有名氣的燒餅,我們會抽取前5名贈送不等額Q幣哦。

企鵝優品扶貧助力推薦

跟著國民男神袁隆平一起成為「農民的守望者」,一起實現全世界「灘涂變良田」夢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企鵝優品 的精彩文章:

川涼山彝族的嚴苛老伯 寒冷的天氣里種出一份滋潤清甜
在-26℃冰湖裡遊了10年的野生大魚,居然會鮮掉眉毛!

TAG:企鵝優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