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B大調 音樂老師為什麼窮?(上)

B大調 音樂老師為什麼窮?(上)

音樂教師是一個「一邊喝著星巴克一邊計算著當月生計」的群體,從小生活條件有點優越,有機會追求情感的解放,在眾星捧月的環境中給班級甚至學校帶回來過無數的獎狀和榮譽。大學時期,一度認為可以用音樂為人們洗滌靈魂,為世界帶來一絲純凈。但是參加工作以後,發現一切都不是那個樣子:音樂人一方面需要頑強堅持自己從來沒有放棄的「藝術家」形象,另一方面還要維持生計。

挺著脖子說:我們是藝術家!

心裡卻在說:下個月咋活?

音樂人明明站著就可以把錢賺了,但是「站著」都「站」了,錢卻一點沒賺進來。有的老師辛苦到孩子挺大,確依然靠基本課費過活;有的老師投一個琴行賠一個琴行;有的老師明明課程水平已經神級,卻收不上來學生……

那音樂老師們為什麼窮呢?本文仔細探討一下這個話題,希望對老師們的自我成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B大調 音樂老師為什麼窮?(上)

腦洞:音樂人的歷史與「錢」無緣

這件事從西方歷史來看,要從文藝復興說起;從東方歷史來看,要從禮樂制度說起。先說西方的吧!

標準的西方音樂歷史,要從文藝復興開始聊,那時候義大利的弗洛倫撒城裡有一個銀行家族叫「美第奇家族」,在漫長的中世紀資源土地紛爭後,突然發現原來思想和藝術也是高級資源。所以做起了藝術家的生意,包裝了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這樣的藝術家。當然,歐洲各地的藝術家,包括鋸桌腿的工匠都把弗洛倫撒當做了今天的好萊塢,那是實現藝術夢想的勝地。

美第奇家族從「三大忍者神龜」的成功上,逐漸意識到一件事,那就是決不能讓藝術家接觸背後的商業系統。那時藝術作品講究的是情感的共鳴和技能的嫻熟,如果藝術家意識到自己的畫作,不僅僅是用來表達對上帝的愛,還要協助皇權向民眾傳達統一價值觀的,這藝術家還剩多少創作熱情呢?不斷煽動藝術家的個人情緒,為藝術家提供純粹的理想主義空間,甚至幻想主義空間,這是保證產品品質的重要前提。

之後無論是古典主義四大家族,還是浪漫主義時期的那些創投銀行,都積極吸取了這個經驗。當時在歐洲的一些中等城市裡的高級藝術家,吸食毒品、消費妓女甚至可以完全免費,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多有權利,而是他們背後的投資公司支付了這筆錢,用來消磨藝術家追求社會價值的慾望,只把全部熱情都停留在癲狂的藝術衝動里。

經過幾百年的演化,西方的藝術家群體的認知里都快失去了「財商」這個概念,貝多芬後來其實很有錢,問題是他總是在丟錢;舒伯特一點也不窮,但是四個月就花掉了普通人幾百倍的年薪,這浪費也實在是太讓人受不了。非常幸運的是西方藝術工業能夠運作錢的人非常有水平,高級經紀人很容易彌補音樂人幾乎「負值」的財商,基本上能保證藝術家的存活。目前在歐洲,有些水平的職業藝術家往往不用太思考關於生計的問題,也能有大量的工作保證其基本存活,因為「美第奇家族」的經營思想也像傳統一樣傳承了下來。某著名音樂學院的音樂商業管理專業佔了兩個樓層,鋼琴專業才佔一個樓層。

坊間傳聞,在歐洲,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的縣城社區琴行音樂老師,當地教堂就有大把工作需要你來完成,面對無數家庭的宣傳工作自然不用費心,幾乎所有教徒孩子的音樂修養都需要你來協助成長。這就是:體系!優秀的體系讓音樂老師專註於自己的專業,同時也失去了「財商」。

因此,在中國學西方藝術的孩子,從小接觸的教材里絕不可能接觸到音樂商業管理類知識。學語文,老師教你應用文;學數學,老師教你應用題;學英語,老師給你配外教……學的質量怎麼樣先不聊,但是至少都明確指向著未來的應用方向和產生價值的可能性。但是學音樂,從沒有任何這方面的知識積累。

然後再說說咱們中國,從歷史上來說,職業音樂人主要出現在這樣三個場景:

1、文人墨客的琴棋書畫;

2、宮廷樂府的禮樂制度;

3、民間藝人的街頭小唱。

先說文人墨客,他們的琴棋書畫中的「琴」,並不單指會撫古琴,而是琴歌。孔聖人教導我們要做「君子」,而不要做「小人」,因為入仕難,真是難於上青天。如果不是擁有高級的思想境界,深刻的哲學領悟,敏感的人性探查,怎能在政治領域中出類拔萃呢?

「琴」從來都不是讀書人的一生追求,而只是追求自我成長、自我迭代的修行工具。識琴者可觀其內,領悟了琴的精髓,就能夠長期自察和自律,在不同的政治圈層中以不變應萬變。對於文人墨客而言,音樂技能,從來都不是用來吃飯的傢伙。最終當底層建築紮實穩固了,「琴」又會變成這個階層的文化壁壘,阻擋他人輕易進入。這群人從來就沒用這個技能賺取過一分錢!

再說樂府里的樂官。樂府的功能除了娛樂皇家,更重要的工作有兩個,那就是「收集民歌」和「創作民歌」。因為任何一個地區的民歌都飽含著這個地區老百姓的酸甜苦辣,柴米油鹽,聽民歌就可以找到當地百姓心中那點小悸動。比如,北朝民歌《敕勒歌》,這是一個北方草原地區的民歌,南北朝時期的樂官要腿兒好幾個月的腳程,才能採集到這個草原民歌帶回宮廷,記錄千年。如果不是有專門的政治任務,誰會大老遠過去完成這麼一個苦差事呢?

如果樂官們在探訪民情的過程中,明顯發現了當地百姓心中的不安定元素,那就要做第二件事了——「寫民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就是這個道理,移換一個地方的風俗,什麼都比不過投放一個流行音樂好使!所以那時候的「樂府」機構,恰恰不是文化部的功能,而是中宣部的功能。

樂府里的樂官,領的是朝廷的俸祿,身上帶著政治統治階級的一切特權,這種人從來都不用賺錢,因為他們不需要。

最後,再說說民間藝人,這可真是純粹用音樂技術來賺錢的人了。但是他們大多工作在什麼地方呢?茶樓?梨園?開玩笑,京城有名的園子也就那麼幾個,統共也用不上幾百名樂師。那其他樂師都去哪了呢?各種你能想得到的娛樂場所唄!

據說,那時候最多的歌手是「坐台」歌手。就是在舞台上坐一排姑娘,台下吃飯喝酒的客人覺得哪個姑娘漂亮好看,就花一點錢,吆喝這個姑娘站到舞台中間唱一曲,然後跟園子分賬。台上姑娘為了台下客人多點自己的歌,總是會故意搔首弄姿,做出點出格的舉動。有的姑娘本來就是在煙花柳巷的上班族,兼職「坐台」,掙點外快更好養活自己。所以,那個時候「娼戲不分家」,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底層人民的娛樂消費就是這個層次,大家賺的也都是最下賤的辛苦錢。能成角的都是人中龍鳳,甚是寥寥!

中國家長們希望孩子「小時候學點音樂,熏陶一下」但是在考學的時候,卻有點瞧不起那些一門心思考音樂學院的孩子,因為搞職業音樂的孩子可能是因為學習成績不好。其實從中國歷史角度來看,總覺得這個風氣有些一脈相承的味道。

從歷史傳承來說,搞西方音樂的人,需要依託一個強大的商業體系做後盾;搞東方音樂的人,需要把音樂內化到個人文化深處,而不是獨立成職業技能。但是,中國現在的音樂人和音樂老師,無論業務是什麼,都需要懂業務,懂技術,懂營銷,懂品牌……如果一個音樂老師說自己想經營一個音樂機構,他/她的所在地,是不會蹦出一個教堂幫助做傳播的,更不會蹦出一個政府機構邀請他/她做地域文化督導,因為這個體系目前還沒有建設起來,什麼都得自己來。

這應該就是音樂老師們大多賺錢費勁的第一個重要原因:歷史!

B大調

激情 與 理智的戰場

音樂人的財商成長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以何炅為首的整個娛樂圈,開始排隊瘋狂祝福謝娜張傑喜獲雙胞胎!
80天穿越中國:D60,布達拉宮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