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虛擬貨幣風險超乎想像!央行再出手,境外交易平台也要受監管

虛擬貨幣風險超乎想像!央行再出手,境外交易平台也要受監管

記者日前獲悉,央行將針對境內外ICO和虛擬貨幣交易採取一系列監管措施,包括取締相關商業存在,取締、處置境內外虛擬貨幣交易平台網站等。業內人士指出,監管層此舉可謂重大利好。

一項重大利好

2017年9月,央行等七部委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緊急叫停ICO活動,並要求虛擬貨幣交易所於9月30日前徹底關停在中國的所有交易活動。據悉,這項整治工作已取得較顯著成果。各地搜排出的虛擬貨幣交易所和ICO平台已基本實現無風險退出,以人民幣計價的虛擬貨幣交易量從一度佔全球交易量的90%以上,降至不足1%。然而,ICO、虛擬貨幣的交易並未從中國徹底撤離。境內虛擬貨幣交易所關閉後,很多境內人士轉向境外平台網站繼續參與交易。一些平台甚至通過所謂「場外交易」的方式,撮合個人用戶之間的點對點交易。目前,日本、香港等地都是比較常見的交易平台移出地。

為應對仍存的非法發行、項目不實、欺詐和傳銷等巨大金融風險,央行將進一步落實《公告》精神,採取一系列監管措施。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產業升級與區域金融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李虹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比特幣自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洗錢與套利。「2013年10月16日,美國著名的毒品、武器犯罪網站『絲綢之路』被美國監管部門查處,其中涉及大量用比特幣交易的記錄;2017年4月,比特幣勒索病毒席捲全球;另外,數以億元計的洗錢、外匯出逃,都利用比特幣不可追蹤、匿名性的特點。」李虹含指出,很多中心化交易平台的交易系統也不安全,交易平台註冊地無國籍限制,導致比特幣這一所謂「無政府主義」貨幣的少數流通場所變得脆弱,不堪一擊,風險巨大。「中國作為比特幣交易大國,累積大量炒作風險,各路投機者盲目跟風、高位接盤。在沒有政府監管的背景下,許多人將血本無歸,並稀釋和轉移國人財富,實現對人民財產的無聲劫掠。」李虹含認為,此次監管進一步出手,對於建立高效安全的金融運行體系與機制,防範國家金融風險與隱患是重大利好。

抓緊完善監管

今年以來,我國監管部門已針對虛擬貨幣多次發文,打出全方位清理整頓的「組合拳」,如央行營業管理部發布《關於開展為非法虛擬貨幣交易提供支付服務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轄內各法人支付機構嚴禁為虛擬貨幣交易提供服務,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支付通道用於虛擬貨幣交易。又如,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風險提示,提醒投資者「境外平台一樣存在系統安全、市場操縱和洗錢等風險隱患。」未來,視事態發展情況,不排除相關部門出台更進一步監管措施的可能。

「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在中國大行其道,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缺乏多層次、多品類的投資品市場。在通脹與貶值壓力共存的大背景下,投資實體經濟獲利困難,投資虛擬貨幣反而能搏取收益,促使眾多投資者選擇了比特幣這樣的投機性產品。」李虹含認為,這是必須反思的一個問題。

李虹含進一步向記者表示,我國應抓緊構建符合時代背景的虛擬貨幣、電子貨幣體系,同時建立完善投資品市場,完善對於新型金融科技體系的監管,在防範金融風險的前提下利用好金融科技,使之可以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

圖片均來自網路

敬請

請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金融報 的精彩文章:

就算是網路文學「快餐」時代,這些實體書店仍要「搞事情」。不信?請跟我到滬上書店轉轉

TAG:上海金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