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逸爸2018年50本讀書筆記之五《大學之路》上,吳軍

逸爸2018年50本讀書筆記之五《大學之路》上,吳軍

本公眾號由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畢業奶爸運營,分享科學育兒方法論,思維方式,歡迎關注。

所謂的起跑線,就是家長的學習意識

2018年 逸爸分享的第五本書《大學之路》上

吳軍

在留學、國際教育領域多年,一直感慨這個細分領域的浮躁,也找不到相對專業的書籍,直至讀到吳軍博士的《大學之路》。雖然它並不是一本留學指導書,但其中的內容值得每一個留學行業的人精讀。尤其是行業內部分所謂的顧問,對海外大學信息一知半解,大量跨行業銷售轉換成了留學顧問,其專業度嚴重存疑。

我不僅建議留學行業的人閱讀此書,只要是在教育行業的人都有必要讀讀此書,大概可以完善一下自身對「教育本質」思考的維度。此外,有意願讓孩子出去留學的家長,或者只是關注教育的家長,同樣可以讀一遍此書,定有收穫。

《大學之路》分為上下冊,是吳軍陪伴他兩個女兒吳夢華和吳夢馨走訪了英美頂尖大學後,所分享的所見所聞,對大學教育的思索和心得,內容紮實、真實、有見地。逸爸在閱讀過程中,一來是尋找到很多共鳴,二來是學習到很多硬知識。因此,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分享給大家。

有共鳴,體現在我認同吳軍博士的教育觀。比如,他也非常欣賞清華大學首任校長梅貽琦留個教育界的一名句:「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比如,他認為,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比大學文憑本身重要得多

通過閱讀此書上冊,我更多地學到了硬知識。吳軍討論了如下幾個主題。

1.大學的概念

2.兩種高等教育的理念及其歷史

3.劍橋和牛津,兩所大學的相似和不同處

4.美國私立大學的管理

5.美國私立名校的申請和錄取

6.常青藤大學中的普林斯頓和耶魯

俞敏洪,為《大學之路》寫了第一篇序言,他說:很多家長一味地想要孩子們考高分、上名校、出國留學,卻很少關注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長此以往,孩子們也許會成為錢理群先生所說的「精緻的利己主義」。在哈佛和耶魯這樣頂尖的大學中,不強調考試成績的重要性,因為學校認為,培養孩子的各種優秀品質,比如拼搏精神、團隊精神、領導能力、社交能力、表達能力、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比成績更加重要。

大學的概念

在吳軍博士看來,一所好的大學,應該扮演四個角色。

1.它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將那些有潛力有志向的年輕人培養成對未來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2.它是一個研究中心,引領世界科技的發展,並且會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

3.它是一個新思想、新文化的發源地,能推動社會的進步;

4.它是年輕人的家,是他們度過人生最好時光的地方。

在很多中國人看來,有大學的學位是進入較高社會階層的唯一辦法,也同時是獲得體面工作和收入必不可少的手段。這樣的觀念有一定的客觀性。然而,更客觀、更殘酷的事實是:如果現在還把大學階段的學習簡單理解成知識的學習,那麼等到學生畢業後,多半會發現自己依然缺乏在社會上生存的手段。

因此,吳軍提出,大學的教育理念要跟著時代的變化和需求而變化。他講述了大學的歷史,回到了古代大學的雛形。從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辦的學院,到孔夫子廣招門徒,他們所辦的學校,當然沒有什麼規模,也沒有很好的設施,但其精髓是一致的:教授的是所謂「大行之道」。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裡的「道」即是「大行之道」,因此,吳軍認為,真正的高等教育中,「傳道」的重要性要高於授業和解惑。可惜的是,當今很多大學,仍然只是完成了一個功能——授業,「解惑」和「大行之道」早已拋在腦後。學生畢業後,依然很困惑,依然無知處事為人之道。

兩種高等教育的理念及其歷史

拋出「大行之道」後,就必須引出一個人:英國教育家、牛津主教約翰·紐曼。他在《大學概念》一書中,闡述了大量的教育理念,包括了一個核心理念,即大學是傳播大行之道而非雕蟲小技的地方。因此,他被西方很多學者奉為現代高等教育的先驅。約翰·紐曼認為,學生們除了學習知識以外,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彼此成為朋友,是他們必不可少的人生經歷,缺乏了這些,大學生活便不完整了,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培養有能力服務於社會的人,而不是發文憑。

當今一流大學都重視「大行之道」,也就是通才教育。在通才教育中,學校對文科(Liberal Arts)極為看重,在美國,存在著大量優秀的文理學院(如因宋氏姐妹出名的衛斯理學院、網路紅人章澤天就讀的巴納德學院),其辦學理念也是「大行之道」。在中世紀的歐洲,大學都是為了培養社會精英。作為社會精英,不僅需要有學問,有教養,而且需要了解社會,了解歷史,並且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獻身精神,同時要具備管理社會和應付各種複雜情況的能力。

當人類進入近代工業革命後,大學教育出現了專業化的潮流。提倡大學專業化教育的鼻祖是威廉·馮·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他的第一職業是普魯士德國的外交家。洪堡提出了「研究教學合一」的辦學精神,並這種教學方法在他創辦的柏林洪堡大學中進行實踐。學生在畢業時,必須對一個專業有比較精深的了解,這和紐曼的理念完全不同。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學習了前蘇聯大學模式,而前蘇聯片面地理解了洪堡教育體制,馬上將理工專業分離,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原來的綜合性大學拆成文理型大學、工科大學、政法學院和醫學院等。可惜的是,當時既沒有學到洪堡倡導的學術自由的精髓,也沒有像德國那樣在大學建立研究生院,導致大學生知識面非常窄。(逸媽就深有體會,在華東政法大學學習的四年,也就是死記硬背了很多法律書籍,來應付考試,寶貴的大學時光沒用有效利用起來。)

大多數家長也受到影響,產品了對大學教育片面的理解:考大學就是為了學一個好專業,畢業後好謀生,賺大錢。

在教育界,很難判定紐曼和洪堡的教育理念哪個更好。從學生畢業後找工作的效率看,洪堡的更實用。然而,洪堡的理念很難培養出有廣闊視野、有格局的領袖型人物。

逸爸個人認為,當今優秀的大學,都將兩者的教育理念相結合,只是側重點不同。如哈佛、耶魯、斯坦福,這些大學,就是典型的注重通識教育,也就是約翰·紐曼的理念,讓學生領悟到什麼是「大行之道」,作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比賺錢的工作、好成績重要得多。

劍橋和牛津,兩所大學的相似處和不同處

相似處

第一,劍橋和牛津最大的相似處就是學院制(Constituent College)。吳軍列舉了聖約翰學院,建立於1511年,屬於劍橋大學16所老學院其中之一(老學院是16世紀前建成,另有15所學院是1800年後建立)。學院,其特點是非常獨立,有自身的管理體系,教授和學生都參與學院的管理,劍橋大學本身不能隨便干預學院的管理,大部分學院由院長(President)負責管理,身份相當於大學校長。也就是說,一個獨立的學院,可以被看成一個大學,聖約翰學院如果被獨立地看成大學,在英國可以排在第四,僅次於劍橋、牛靜和倫敦帝國理工。

用吳軍的話總結:第一個特點,學院制,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家」,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社會」。在劍橋、牛津學習,好似在一個大家庭中,也好似一個小社會。

第二個相似處,導師制。在劍橋、牛津,一個導師指導學院里的若干本科學生,有點類似美國大學裡研究生院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導師要定期和學生交流討論問題,並根據學生的特點,指導他們讀一些參考書,引導培養他們成為社會的人。

不同處

第一,外界對牛津和劍橋有個說法「牛津出首相,劍橋出科學家」。牛津是英國出首相最多的大學,先後出了26任首相,此外還培養了曼德拉、柯林頓、昂山素季和英·甘地等了不起的政客。不過從科學研究成果和發明的論文數量看,它要遜色於劍橋。

第二,相比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更加傳統。體現在幾點上:牛津直到1920年才廢除拿學位必須通過古希臘學科教育的規定;直到1960年,才廢除拉丁語作為必修課的規定;直到今天,還要求學生在考試、答辯和見校領導的場合必須穿著學校規定的正裝。

第三,牛津大學,比劍橋大學更有人文氣息。《牛津與劍橋》一書作者彼得·賽格給了個形象的說法,牛津是一個用書籍、單詞、字典、詩歌、音樂、繪畫和雕塑組成的城市。用吳軍的話來說,牛津就是一個大的歷史博物館。

美國私立大學的管理

由於吳軍在美國大學內學習、當教授和作校董的時間較長,可以說,他對美國私立大學的了解非常全面。在書中,他從各個方面講述了美國私立大學的管理:大學的教職制度、教授治校的含義、私立大學管理的變遷、研究型大學的結構、管理上的分權、大學的財務管理、董事會的角色等,讓我看後,大呼過癮。因為,以我的社會階層,要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太可能對美國頂級大學了解得如此透徹的。

總之,美國私立大學有這麼幾個特徵:從招生、教學、到科研和建設教授隊伍,皆不受政府影響,非常靈活;各級管理部門和董事會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系一級的管理基本貫徹教授治校的原則;校、院兩級的管理像私營公司,實行校長、院長負責制,並實行董事會監督的管理機制。吳軍說,在管理的有效性和靈活性上,美國一流私立大學是當今世界上所有大學裡做得做好的。

美國私立名校的申請和錄取

最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吳軍說,雖然美國總體上是一個強調公平和透明度的國家,但是名牌私立大學的本科生招生卻絕對是一個非常不公平且完全不透明的過程。

對於中國家長來說,我們從小接受以分數錄取的考試製度,所以不太理解美國大學的申請制度,它不是全部按照成績來錄取學生,成績只是招生官招收學生的一個參考。當然,吳軍在書中提到的不公平和不透明又是另一回事了,是更深層次地分析了美國一流大學招生的特點。

不公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亞裔學生進入好學校的難度要遠遠大於白人、拉丁裔和非洲裔的學生;2.和大學不沾親帶故的家庭,他們的孩子進入名牌私立大學的機會,要遠遠低於校友的(尤其是家族中很多代都和學校有聯繫的家庭)孩子,當然也更低於大學裡教授的孩子;3.那些有特殊影響力的家庭的孩子進入私立名校的概率則非常大,且佔了很多名額。這三點,是美國各大主流媒體都承認的事實,但是所有的私立學校只承認第二條。

關於這個不公平,我個人非常理解。只要去讀讀關於美國利益集團和共濟會組織的書,就能從不同角度去看待這樣的不公平。美國一流大學與美國政商界的精英是唇齒相依的關係,這不是以黑暗的陰謀論的角度去分析,而是確實是精英集團大圈文化的客觀性和必然性。

此外,吳軍還詳述了不公平現象的產生,比如早期針對猶太族裔的歧視現象、歧視對象的改變及其原因、富家子弟在體育上更佔便宜、大學錄取的基本要求(包括了高中的GPA,標準考試成績SAT、ACT,AP課程,特長,書面申請材料)、申請過程的注意點等等。這裡就不詳細展開了,有興趣的家長可以購買後閱讀。

下周,逸爸將分享吳軍博士的《大學之路》下冊。吳軍在下冊中將美國幾個頂級大學分類描述,比如大都市裡的長青藤: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標杆性的長青藤:哈佛大學;世界上最好的工學院: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美國第一所研究型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矽谷的搖籃:斯坦福大學;象牙塔般的文理學院:衛斯理學院;不在藤校里的藤校:杜克大學和華盛頓大學。此外,我將補充上上冊最後部分兩所大學的介紹——田園詩般的常青藤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耶魯大學。

陪玩實驗&遊戲

逸爸每周讀書筆記

逸爸整理的書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