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泰:有責任感的中國人,都應該正確對待暴力文化
?王學泰圖/視覺中國
他把半生心血傾注在研究遊民和流民文化上。他的「遊民文化」與吳思「潛規則」、余英時「士文化」被稱為中國當代三大人文發現。
文?丁雪
編輯?卜昌炯
2018年1月12日,著名學者王學泰去世,享年75歲。
對於公眾來說,這算得上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王學泰不像于丹、易中天那樣通過傳統文化進入更多人的視野,成為一個學術明星。在一些觀點上,他有著鮮明的態度,比如稱「于丹學」是養生之道不是社會學理論等。他不願被稱為「知識分子」,更願意被稱作「知識人」。
在學術界,這是一個可以保有一席之地的名字。他把半生心血傾注在研究遊民和流民文化,是這方面的研究專家。王學泰的「遊民文化」與吳思「潛規則」、余英時「士文化」被稱為中國當代三大人文發現。
他說:「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有責任感的中國人,都應該正確對待暴力文化。槍杆子可以出政權,但槍杆子不能出文明,出文明需要繼承,需要勞動、發明、創造。」
王學泰成了這個傳承的人。雖然過程充滿曲折。
他自嘲這一輩子是非常倒霉的一輩子,所以「特別羨慕年輕人」。王學泰生在在一個動蕩的年代。上學時和一些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合。高中趕上反右擴大化,學校成了一個「基本不是讀書」的地方,就這樣捱到了60年代,沒有飯吃,老被要求躺在床上,或許可以保持熱量,但他自認為思想活躍了不少。
?《監獄瑣記》王學泰著
王學泰在出版的《監獄瑣記》中記載了一個故事。1975年春節,他在北京家裡過寒假,章某到家裡來找他。「學泰,《推背圖》,出事了。」朋友看起來很緊張。之前,王學泰把《推背圖》曾經借給過他。
朋友接著交代原委:「我把它(《推背圖》)又借給朝陽區文化館一個姓顧的朋友,他把它複印了。顧某又因為罵江青被樣板戲劇團的人揭發了。他把我牽扯了出來,公安緊著找我,追查《推背圖》的來源,我實在頂不住了,只得把你交代出來了。」
關於這件事的恐懼,在第二天上午王學泰去房山縣文教局隔離審查時得到印證。想當專家學者的念想被這一事件被中斷。1976年7月26日,他被判了13年。直到1978年10月20日被平反釋放。
出獄後,他最先把目光投注到中國上下五千年厚重的歷史,在歷史上他找到了某種回應。傳統上,人們常愛用「人性的弱點」來解讀《阿Q正傳》,阿Q的遊民形象在研究過程中是缺位的。他發現,用遊民、遊民意識、遊民文化這些概念來解釋一些古代和現代的文學現象及文化現象,甚至用它們來說明某段歷史的發展與曲折,或許是一種新的嘗試。
於是,對遊民文化的研究在90年代進入他的生活,這不是他研究的本心。最初他想研究的是通俗小說和秘密會社的關係,而遊民在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意義在研究過程中反而得到了確認。
王學泰提倡「慢讀論」,在他看來,在書上耗費漫長的人生是昂貴的、迷人的。在漫長的時日,實在沒書看時,他曾把棋譜、教科書、文件彙編都找來閱讀,以此度日。他曾在文章中寫,自己曾申請到了2萬元的課題費,全部貢獻給了書店。
?王學泰圖/視覺中國
王學泰一些觀點,放在一個急劇變化的中國,仍有其價值。他希望在轟隆隆的城市化啟動之時,農民工能夠融入城市,流民能夠有自己的安身之地,而不是被排斥。王學泰看到了掙扎於江湖上的遊民,看到了他們的無奈,也希望有朝一日,江湖遠去,這些遊民,可以成長為公民。而作為學者,王學泰自己率先走出江湖,走向更寬廣的大江大海,以一種赤誠之心,介入泥石俱下的當下。
文章轉載於火星試驗室


TAG:博客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