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中的陌生人 電影

家中的陌生人 電影

導演的不斷追問,其實並非僅僅為了真相,更多是為了「和解」,為了今後能夠讓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像個正常的家庭一樣,相愛相親。

每個中國人的家庭中或許都有這樣一位「陌生人」:我們與其朝夕相處,但有時你可能會問自己:這個人到底是誰?有過什麼故事或秘密?我真的了解他/她嗎?……一旦疑問開始,似乎就不能停下來。

台灣導演黃惠偵家中便有這樣一位「陌生人」,她的母親。雖然在一起三十幾年,但除了桌上的飯菜,她們的生活可以說完全沒有交集。有一天,黃惠偵決定打破這種僵局,徹底了解她的母親,於是便產生了這部叫作《日常對話》的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的內容遠非「日常」,它不僅涉及母親的同性戀者身份,且間雜以家暴、性侵等話題。但若暫時擱置這些易被過度關注的特殊元素,本片於現代中國人家庭關係的考察和描繪亦具有範本乃至原型意義。這種擱置或許能夠得到導演的默許,因她在片中對這些特殊元素若非一笑了之,至少也並未耿耿於懷;她從始至終未放棄追問、不能釋懷的,乃是我們每個人驀然回首自己的家庭時,或多或少都會遇到的問題:親密關係中的陌生感。血緣所帶來的關係如此脆弱,並不天生就親近,反而可能更加隔膜。

紀錄片中,媽媽表現為兩種狀態:在外面跟女朋友們在一起時,如魚得水,有說有笑,生動而快樂;一回到家就立刻沉默起來,似乎和家人無話可說。這讓本片導演(女兒)感到非常受傷,認為母親很討厭她,而母親也認為女兒討厭她。對話進行得非常艱難、尷尬,幾乎淪為「質問」,讓人無從逃避,尤其是臨近片尾長達10分鐘的對話,令人異常痛苦。

這是弱者對弱者的質問。那位始作俑者已經不在了,只有她們仍在互相傷害。

對於「家中的陌生人」的追問、探尋和了解,是此類「私紀錄片」的永恆命題之一。在此意義上,我認為本片對於中國觀眾的最大價值是:戳穿了層層面具,為哪怕最糟糕的家庭關係注入「理解」和「愛」。而這一過程,必然伴隨著將紀錄片的「真實」倫理貫徹到家庭關係領域。這本身是需要極大勇氣的。人們看慣了很多紀錄片導演樂於將鏡頭對準外部世界,卻往往迴避自家的私生活,尤其是家庭中的陰暗面,因為這太艱難、也太危險了。

另一方面,本片也並未呈現為有效的雙向「對話」。在咄咄逼人的攝影機注視下,是那個如坐針氈、時刻想逃離的母親。這暴露了紀錄片倫理與家庭倫理之間的衝突。攝影機擁有一種「權力」,它不僅表現於「凝視」和「追問」,同時也表現於「闡釋」。在女兒的攝影機面前,從前強勢的母親變成了弱者,被迫回答各種問題。

每個問題都基於「愛的匱乏」。這是一種有繼承性、遺傳性的癥候,導演的小女兒或許也繼承了下來,總是不時地要求「媽媽抱抱」。在經過漫長的痛苦對話之後,導演似乎仍未滿足,在片尾,她讓小女兒用玩具攝影機再三追問母親:你愛不愛我?

「我愛你。」她們終於獲得了標準答案。那是這家人從前都不熟悉的一種語言,或者說,是她的母親身經百戰、歷盡創傷之後的一個妥協性、禮儀性的回答,我們明顯看出其中的敷衍潦草,而女兒似乎也不再深入追究。

理性的觀眾或可質疑,這種對「愛的索求」耽擱或妨礙了本片應具有的更廣泛的人類學、社會學意義(或曰「私紀錄片」的公共性);但我們亦能理解,導演的不斷追問,其實並非僅僅為了真相,更多是為了「和解」,為了今後能夠讓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像個正常的家庭一樣,相愛相親。餘下的未解之謎仍很多,但只要她們心安於此,又有何妨?她們畢竟還能在一起度過餘生。時間還很長呢!那就是她們自己的秘密生活了。我們只好祝福她們。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第543期

原標題《家中的陌生人》

文 / 王寶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人物周刊 的精彩文章:

滴滴託管小藍單車背後的護城河焦慮症
叶廷芳 从卡夫卡到圆明园废墟

TAG:南方人物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