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到底亡於啥?真不賴義和團和孫中山,梁啟超一句話揭露真相

清朝到底亡於啥?真不賴義和團和孫中山,梁啟超一句話揭露真相

人們一般認為清朝亡於武昌起義。事實上,真正給清政府帶來致命傷害的,卻是甲午戰爭及隨後簽訂的《馬關條約》。

清朝到底亡於啥?真不賴義和團和孫中山,梁啟超一句話揭露真相

這首先表現在巨額戰爭賠款直接導致了清政府在經濟上的破產。兩億三千萬兩白銀相當於全國三年的財政收入,清政府根本無力承受,只能向列強貸款,不但利息很高,還要以海關、稅收、財政的管理權作抵押。沉重的經濟負擔使得國內非理性的反抗意識日益尖銳。1894年的夏秋之交,山東、安徽交界一帶農民即以「興華滅洋」為口號開始抗爭。其後,暴亂髮展到山東、直隸交界一帶,更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這些鬥爭此起彼伏,最後匯合成了具有全國規模的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並最終引發了將清政府送入地獄的庚子事件。

其次,大面積割讓國土直接導致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戰後的幾年裡,俄、英、德、法、日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美國則打著「利益均沾」的旗號,以支持日本為主要手段,謀求在中國的更大權益。列強的蠶食鯨吞,使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豆剖瓜分的危險,使得清政府的統治遭到挑戰,最終引發了暴力革命。

清朝到底亡於啥?真不賴義和團和孫中山,梁啟超一句話揭露真相

再次是鼓舞了國內反清勢力必勝的信心。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得以孫中山為首的反清勢力大為振奮。1894年11月24日,他建立了興中會,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並在會員誓詞里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綱領性口號。《馬關條約》簽訂後,孫中山深知清朝統治已腐朽透頂,不可復振,便開始積極準備武裝起義。戊戌變法之後,清政府的軟弱更加暴露無遺,成為人民革命的眾矢之的。

最後,甲午戰爭還導致留日運動高漲,為清政府培養出大量掘墓人。國內知識界意識到日本在現代化道路上已經遠遠走在了中國前面,紛紛派人向日本學習。從1896年起,大量中國學生湧入日本學習,僅1906年就有一萬人左右。這些留學生集中了中國的有志之士和少年才俊,赴日本尋找科學救國、教育救國、文學救國、軍事救國……乃至改良和革命的方略。他們中有黃興、蔡鍔、宋教仁、陳獨秀、李大釗……辛亥革命的先驅,國民黨的絕大部分元老,共產黨創始人「南陳北李」,三分之一的中共一大代表(李達、李漢俊、周佛海、董必武),都曾東渡日本留學。日本書籍的翻譯也隨之進入高潮,其中許多是包含革命內容的所謂「天火」。這些人和思想的大量湧現,使得清政府的滅亡成為時間上的事。

清朝到底亡於啥?真不賴義和團和孫中山,梁啟超一句話揭露真相

本來,清政府在洋務運動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在諸如外事交涉、訂條約、派遣留學生、購買洋槍洋炮以及按照「洋法」操練軍隊、學習外洋科學、使用機器、開礦辦廠等方面都大有可觀,被稱之為「同光中興」。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直接摧毀了洋務運動和「同光中興」,隨著戰敗和隨之而來的新一輪侵華高潮,最終激起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經過這幾次民眾運動的打擊,腐朽的清政府再也支撐不下去了。這一切,正是源於甲午戰爭失敗。

所以,梁啟超才有這樣的判斷:「清非亡於庚子辛亥,始亡於甲午!」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信力建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 的精彩文章:

這姑娘力壓襲人和晴雯,是寶玉房裡的頭腦擔當,還是紅樓最大贏家
3歲被宣布為私生女,25歲登基為王,談場戀愛助英國成為海上霸主

TAG:淘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