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廟號、謚號和年號,這些對皇帝的稱謂,你能分清楚嗎

廟號、謚號和年號,這些對皇帝的稱謂,你能分清楚嗎

我們在閱讀書籍或者觀看古裝劇時經常會看到對古代皇帝的各種不同的稱謂,例如:漢高祖、唐太宗、漢武帝、康熙帝等等。他們的稱謂有的稱某某宗或祖、有的稱某某帝,而有的則已年號代稱,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別呢?

實際上,在中國古代,對君主的稱謂一般分為三種,即廟號、謚號和年號。

廟號

廟號制度始於商代,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廟號。商代見於典籍的有太祖成湯、太宗太甲、中宗太戊和高宗武丁。也就是說,不是每一位君主都都可以有廟號的。

到了周代,廢除了廟號制度,只稱謚號。

漢朝恢復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尤其是西漢,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擁有廟號。

劉邦的廟號為太祖、漢文帝劉恆為太宗、漢武帝劉徹為世宗、漢宣帝劉詢為中宗。以上四位,皆經過東漢光武帝劉秀的重新確認。其餘如劉弗陵,劉奭(shì)、劉驁等西漢諸帝的廟號後皆被廢除。

漢武帝劉徹

東漢光武帝劉秀為世祖、漢明帝劉庄為顯宗、漢章帝劉炟為肅宗。東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漢和帝劉肇為穆宗、漢安帝劉祜為恭宗、漢順帝劉保為敬宗、漢桓帝劉志為威宗。不過,這些廟號在漢獻帝時被廢除。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泛濫。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或被廢的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故而,唐代以前,因為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所以一般都稱呼他們的謚號,如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

謚號

謚號制度形成,一般認為是西周早期。到了秦代,秦始皇認為謚法是「子議父、臣議君」,因此廢除謚號。而秦始皇和秦二世的稱謂也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獨特風景。

所謂謚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性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分為美謚、平謚和惡謚。美謚如文、武、明、宣等;平謚如惠、獻、思、懷等;惡謚如厲、靈、幽、煬等。

漢朝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謚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

唐太宗李世民

但是從唐朝開始,皇帝的謚號字數逐漸增加,例如天寶十三年,唐玄宗李隆基決定將先帝的謚號都改為七個字,如李淵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唐以後各代皇帝的謚號,越來越長,其中稱冠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謚號竟長達二十五個字:「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故而,自唐朝開始,一般不再稱呼皇帝的謚號,改稱廟號,如唐太宗李世民、元世祖忽必烈等。

年號

年號產生於西漢,為漢武帝即位後首創。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

一個皇帝所用的年號一般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年號。

明太祖朱元璋

到了明朝以後,明清兩朝皇帝大多一人只用一個年號,即一世一元制。故而後世多了一個以年號對皇帝的稱呼,如明太祖洪武帝、清高宗乾隆帝等。這在前代是沒有的,即便例如唐太宗只用了一個年號,也沒有人稱他為貞觀帝。

日本自從有年號以來,也都是遇到大事情就改元,所以多數天皇有數個年號。到了明治天皇登基之後,規定以後實施一世一元制。

影視劇截圖

廟號只有皇帝才有,而謚號則是除了皇帝之外,諸侯、后妃、大臣都可以有的。不管是廟號還是謚號,一般都是人死之後才由後人追加,人活著的時候是不可能稱其為「聖祖爺」或自稱「我孝庄」的,有些影視劇經常出現這樣的錯誤,是十分可笑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書生殿試時說出一上聯,皇帝賞千金求下聯,一千多年來竟沒人對出
中國靠三次戰爭改變亞歐格局,還有人曾解放俄羅斯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