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未來是濕的 《人人時代》

未來是濕的 《人人時代》

我讀書完全是處於被動,不到萬不得已,不太會靜下心來,品讀字裡行間的美境。在紛繁的現代社會,交流變得多渠道,生活也富有現代氣息,朋友間的談話很少會涉及這樣的內容「今天我讀了本好書……..」,「書中說道…..」,我們的交流變得愈來愈「通俗」。

記得我研究生生活剛開始的時候,老師每周會布置一本書,除了完成閱讀還要交一份讀書筆記,那時候可是把老師恨到骨子裡了,除了專業課的作業,還要一周內完成一本書的閱讀,可是現在想想,被動也算是好事。同學的讀書筆記都是一章節一章節的內容總結、思想提煉,而我卻比較喜歡簡單的呈現我看到了什麼,當然更多的是因為我懶。但我覺得起碼是我完成了一次對話,是在此階段的認識與看法。在這裡不是比較和同學們的學習閱讀的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固有的閱讀習慣學習技巧,能把手中的書讀完且有對話我覺得很重要。

對話是於作者的交流。我記得羅蘭巴特說過一句話「作者已死」,對於沒有讀過你作品的作者,就等於是死了,沒有了交流沒有了傳播,作者就是死的。所以我覺得讀一本書就好比完成一次對話。今天推薦的這本書我覺得很有必要,這本書出版於2012年,此時的科技於彼時大有不同,書中作者的預言預示著今天互聯網的走向。互聯網的技術我們誰都沒有辦法預言,但對於具有組織能力的我們意味著什麼?

未來是濕的。

《人人時代》里雖然不乏有很多關於互聯網的概念涉及傳播學領域的知識,但他用實在的例子告訴我們互聯網時代並不是大家顯而易見的方便快捷,而是一種無組織的組織力量。大家對於互聯網的認知狀態最多的莫過於一句話「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實際上又有多少人知道web1.0到web2.0的實質變化是什麼?我們僅僅是享用這一成果的消費者。克萊.舍基以社會組織為核心,全面闡述互聯網和社會組織之間的發展及轉變。在社會組織中人也是社會的產物,人類渴望群體活動,社會化工具改善了這一行為:分享、合作(互動)和集體行動。社會化媒體沒有創造集體形體,只是消除了集體行動的兩大障礙:信息的地方局限性和集體反應所面對的壁壘。這是互聯網時代最大的體現。

為什麼我們的未來是濕的?1988年《濕件》中首次出現濕件一詞,後來成為新經濟增長論的一個術語。「軟體」是思想,是編碼化的,而「濕件」是技能,是可意會的知識,儲存於人腦之中、無法與擁有它的人分離的知識、技能、信念。說到這裡我想大家依舊不明「濕的」如何表現在我們關切地未來。

克萊·舍基在《人人時代》中預言,人類社會會進入「人人時代」,每個人都以個人為單位,每個人的價值都會得到體現。他甚至預言,人人時代將打破「科斯定理」。因為,當個體之間的交易成本足夠低,任何組織形式的存在都是多餘的。人越是獨立,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越是豐富。於是,人們在互聯網上形成了「多中心」且「中心快速迭代」的網路狀結構,每一個中心周圍聚集的個體就是社群,而社群內的個體又相互連接,形成了一個「小氣候」。在互聯網時代,群落只會因為價值觀趨同而形成。這本書寫於2012年,我們今天的社會狀態已然在他的預言之中。把「烘乾」的社會關係,或者把社會關係的「干」稱之為組織,每個生命體一旦脫離了組織,就會惶惶不可終日。活的東西,反而要將就死的東西。未來本質上濕的。人們把組織像衣服一樣脫掉時,人與人之間可以憑一種魅力,相互吸引,相互組合。這是人人時代,這是組織的日常生活化,說白了就是大規模的「業餘化」。傳統時代組織是基於長期契約而存在的,人人時代要靠社會化軟體聯結。

西方工業理性在帶來偉大進步的同時,正在越來越多地把它的負面因素暴露出來,它制服了人性中的洪水,卻又帶來了人性的沙漠。未來是技術的,真的會像作者闡述的那樣,在濕的的未來,人與人之間關係會改變,人與人之間會恢復部落社會才有的濕乎乎的關係嗎?那充滿人性、關注意義、回到現象、重視具體嗎?我想那一定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實現。

Btw~很感謝十三推薦我給大家分享書籍。

文章結尾偷偷奉上作者小姐姐的美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時 的精彩文章:

TAG:閱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