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辛棄疾涵星硯」相關問題的探討

關於「辛棄疾涵星硯」相關問題的探討

文/譚玉平

兩年前,筆者在潘家園淘到了一方硯台,一眼就認準這是「宋硯」,遂收藏。歷來,硯台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視作珍玩藏品之選。但是這方硯台從何而來,為何會驚現潘家園?上面鐫刻著「稼軒」二字,是什麼出處呢?從查閱資料到實地考證,再請相關行業專家鑒定,用了兩年時間,終於有了眉目。

為何是宋硯?

喜歡收藏硯台的人都知道,硯台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之多,而這方硯材質就是歙石形制。該硯長18.2cm,寬10cm,厚2.6cm,上窄下寬,成風字樣,最醒目的就是上面鐫刻的「稼軒」二字,刀法犀利,極具代表性。2015年年底,我在潘家園古玩市場淘到了這方硯台。蔡鴻茹老先生一見此硯,立即脫口而出,「這是宋硯!」。

藏品

天津藝術博物館研究員蔡鴻茹是一位古硯鑒定專家,從事古硯研究三十餘載,曾出版多本專著。在她看來,中國古硯雖被稱之為「文房四寶」之一,但在文物研究領域中,卻沒有書畫、陶瓷、銅玉那樣的顯赫地位,只是將其歸屬於古玩雜項,專門研究人員寥若晨星。即便是從事這項業務研究的大多也是作為附帶項目去搞的,並未把它當做一門獨立的學科去進行深入系統的鑽研。實際上,古硯是一個大可探求的知識領域。對它的研究,涉及到歷史、文學、書法、繪畫、雕刻等各個方面。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發掘過程中,發現了不少文房用具,積累了大量資料。

中國社科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教授正在鑒定

在蔡鴻茹老先生看來,「這方硯台,從形制、款式、刀法和材料上看,必是宋硯無疑。」蔡老先生詳細解釋了「稼軒」二字的刀法,有如著名的「漢八刀」,刀鋒犀利,回鋒剛勁,行刀蒼勁平穩,入石三分。兩字結構平穩洒脫,刀法穩健,足見其功力。

何為涵星硯?

最早關於涵星硯的記載是宋代何薳《春渚紀聞龍尾溪研不畏塵垢》一文:「涵星研,龍尾溪石,『風』字樣,下有二足,琢之甚薄」。從何薳關於涵星硯的論述中可知:涵星硯材質是龍尾溪石,形制是風字形,下有二足。同時,涵星硯「琢之甚薄」。

龍尾溪石屬歙石一種,蘇軾、蔡襄、黃庭堅對龍尾山歙石評價極高。黃庭堅有龍尾山歙石的詩作:「不輕不燥稟天然,重實溫潤如君子,日光燦燦飛金星,碧雲色奪端州紫」。把歙石的石性(不輕不燥)與君子的品德互比,認為歙石的石品(金星)與青碧的石色勝過端石。

硯池中有一柱的「風」字樣宋硯,人們稱之為涵星硯。《西清硯譜》中乾隆仿宋涵星硯所題硯銘,是涵星硯最好的說明。其銘曰:「石割雲研之成也,池涵星研之形也,雲凈星現以彰文明也,用之絲綸,慎乎拱北之情也。」。涵星之形,雲凈星現,以彰文明,涵星斗月,輝映星宿。涵星拱月,隱含恩澤廣大,財帛豐盈之意。宋代許月卿有詩:「乾坤涵奧學,日月照孤忠」。此「涵星」應有尊古制祭天地、效仿孝陵建制,暗指包涵天空七星圖式的意思。

「老衍清篇墨未枯,小馮新作語尤殊。呼兒凈洗涵星硯,為子賡歌墮月湖。聞道牂江空抱珥。年來合浦自還珠,請君多釀蓮花酒準擬王喬下履鳧。」這是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所作《題馮通直明月湖詩後》。詩中所言涵星硯,是當朝文人墨客尤為珍愛、不可或缺的文房四寶之一。

天津藝術博物館研究員、古硯研究專家蔡鴻茹先生正在鑒定

歷史上關於涵星硯的記載

隨葬之風令唐宋硯除了皇宮舊藏之外,民間大多「傳不過三代」。唐硯與盛唐雍容華貴的時風相承,追求華麗富貴。而「文人治國」和「文官政治」是宋代的統治特色。宋朝人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墨客,都醉心於「風花雪月」。所以宋代官硯的主流風格是「文風、幽風」,宋器「在心」,其給人的感受是娛人(取悅)、化人(教化)。宋硯的整體時代風格是直線的突出和整體造型瘦挺的藝術感覺。從唐代箕斗形硯的雙足向宋代抄手硯的邊牆足的過渡,與其說是使用上為了抄手的方便,不如說是審美取向上為了體現宋代文人氣節高傲冷峻的需要。

明代陳繼儒在《妮古錄》中下的結論:「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故鏡需秦漢,硯必宋唐!」所以,現代收藏界所見的官硯較多,而歷代名人硯不常見。特別是宋代制硯達到相當的水準,而現世的宋硯大多是古墓中出土的原因。蘇軾、歐陽修、黃庭堅、岳飛和文天祥等都在硯台上留下過不朽的品硯言志的銘文,但留下的實物卻不多。只有現藏台北故宮文天祥的玉帶硯,成為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文天祥就義在北金,他的硯未能隨葬是可以理解的。清代康乾留傳下來的皇家硯台在收藏界時有出現,而宋代有實物的,要數文天祥玉帶生硯比較出名,岳飛的硯只有拓片流傳。從目前來看,還未曾聽聞藏家手中有宋代其他的名人硯。

宋代由於文化的繁榮和文人階層的壯大,文人雅士們對硯台興趣盎然,其收藏、饋贈、題銘成為一時風尚,大文豪蘇軾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到過涵星硯,並以涵星硯饋送其好友。涵星硯不僅受到宋代文人非常的青睞,直到清代乾隆也對涵星硯喜愛有加,並仿製了幾方涵星硯,收入《西清硯譜》。乾隆皇帝對董其昌涵星硯題字:「其制朴,其性堅,伴香光(即董其昌),居畫禪,參五合,常恧旃峴,過眼雲煙一片石,全其天。」《西清硯譜》中另還收錄了蘇軾題字的涵星硯,形制與辛棄疾題字的涵星硯形制基本一致。1987年浙江蘭溪宋墓出土的長方形石硯,形制同稼軒硯完全一致。1995年浙江溫州郭溪鎮的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愷墓出土的硯硯,也與嫁軒硯形制完全相同。

清楊沂孫有聯:「涵星硯取函花露瀋水香淳小閣重」。現代國學大師啟功先生也多次書寫此對聯。可知涵星硯從宋代開始到現代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藏品

這方硯與辛棄疾什麼關係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辛棄疾為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他是我國偉大浪漫派詞人、軍事家和政治家。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辛棄疾唯一流傳至今的手跡《去國帖》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帖書於淳熙二年十月間,辛棄疾時年36歲。此帖書法中鋒用筆,點畫盡合法度,書寫流暢自如,渾厚沉婉,筆意略顯蘇黃遺規。雖無豪縱恣肆之態,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氣,為辛棄疾僅見的墨跡。

我們請來多位業內名家將此「稼軒」二字經與故宮所藏《去國帖》手跡比對,結字用筆乃至整個氣息完全相符。「稼軒」二字整體風格有蘇黃氣韻,細察用筆渾厚沉穩,特別是「稼」字家上兩點的筆勢與《去國帖》中完全一樣,「軒」字最後一筆筆畫一拓直下,一瀉千里,此種書寫習慣體現辛棄疾的豪放性格。

綜觀宋代書法,尚意之風為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宋代書法之「尚意」,是對晉唐筆法缺失後的一種無奈選擇。既然筆法方面不能更好的繼承,強化書法的個人意趣就成為當時書法乃至宋以後書家的內心追求。這樣書法在晉唐筆法削弱的時候,仍保持了旺盛的藝術生命力。辛棄疾時代的南宋時期也延續了北宋尚意之風的特點。觀此「稼軒」二字,結字寬博沉穩、行筆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二字無一筆鬆懈,在筆畫的披拂之間既得其強勁,又顯示洒脫之美,結字舒展,如舉手投足之自如蕭散。筆筆用力,沉著寬厚,顯出雄強,而又巧寓對比,錯綜變化,顯示靈逸。從字體上來看,應屬於行書式行楷。「稼」字禾旁撇畫飽墨輔豪,不激不厲,形態渾厚,接著「禾」字下部用筆迅疾,勁來猛利。右邊「家」字上部兩點輕鬆自如,下部以行書筆法與左邊相呼應。「軒」行楷結字,左邊「車」旁下部一橫收筆時不頓筆,順勢結上豎畫,豎畫起筆以順鋒入紙,行筆一拓直下,至收筆時鈍筆出鋒,意連右邊「干」字。右邊「干」字是整個題字的精彩部分,作者以猛利、剛烈的懸針豎出之,一瀉千里,暢快淋漓。此飛流直下之勢也暗含辛棄疾縱逸豪放的性格。此二字點畫上還有蘇軾偃卧筆法遺意,如「稼」字禾旁的起筆,右邊「家」的兩點。而「軒」字最後豎畫的揮寫卻十分肯定平實,結字舒展自如,一反蘇字喜作扁勢的沉悶壓抑之感。

另從石品上比對,辛棄疾所題「稼軒」硯與宋代何薳《春渚紀聞龍尾溪研不畏塵垢》中所言龍尾質石是完全相符的。其形制方面,何薳定義宋涵星硯是風字樣,下有二足。「風」字樣是典型的宋硯形制,那麼涵星硯即是「風」字樣硯的一種,也可以說涵星硯是形制獨特的風字硯的一種。另外,硯台有二足主要是唐朝箕形硯的風格,在宋早期有些硯還保留了二足。宋代文人氣質在器物上表現為含蓄、內斂、自然、淡泊、清新和儒雅的藝術特徵,體現在硯上是崇尚自然的石品、石性和簡潔、質樸的造型取勝,少有繁縟逐漸去繁就簡,去其二足了。現在安徽、江蘇等地出土的宋硯,很多都是風形硯,無二足,具有典型的宋硯風格。辛棄疾涵星硯就沒有二足。辛棄疾涵星硯硯額上雕刻精美的一柱,此柱即為涵星硯之「星」。

也許,辛棄疾流傳至今的「賀新郎·細把君詩說」、「醉里挑燈看劍」、「東風夜放花千樹」、「楚天千里清秋」等等詞句,就是當年的稼軒以眼前的這方涵星硯研墨揮毫而就,也許稼軒在彼時與東坡一樣將自己心愛的涵星硯贈與至交,由於年代久遠,已難考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哥撩史 的精彩文章:

TAG:東哥撩史 |